-
第01期第1篇(p1-44):特殊教育教師異動調查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蔡崇建
Vol.1, (1): TURNOVER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ITS REELATED VARIABLES—Chung-Chien Tsai(p1-44)
本研究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係以普查方式就社會人口變項來分析我國特殊教育教師之人力結構、異動狀況及影響其異動行為或異動傾向的原因,第二階段係以分層隨機取樣方式就第一階段研究結果所發現之影響特殊教育教師異動的主要變項:工作滿意、工作壓力ˋ專業效能及社會人口變項,針對不同異動行為或傾向特殊教育教師做比較分析,以探討影響特殊教育教師異動的有關因素。本研究獲致之主要結果:(1)特殊教育教師人力結構分析──就社會人口變項──性別、年齡、學校(機構)類型、教育對象、教育程度、專業資格、特教年資、任教動機等變項作敘述性資料分析,取得我國特殊教育教師人力結構之完整數據。(2)特殊教育教師異動狀況分析──在異動行為方面,各社會人口變項間特殊教育教師之異動行為有顯著差異存在,其整體可能異動率在48.5%左右,而影響因素在不考慮離職教師方面是興趣理想、工作、富挑戰性、所學相符,在考慮離職教師方面是無成就感、學校不重視、工作壓力重、專業知能不足。(3)特殊教育教師異動行為或異動傾向之影響因素──1 三類特殊教育教師在工作滿意程度上有明顯差異,現職不考慮離職特殊教育教師之工作滿意程度高於其他兩類,除學生行為一項外,三類教師在工作壓力程度商亦有明顯差異,現職不考慮離職教師之工作壓力程度低於其他兩類教師;在專業效能上,則僅行為管理、校內溝通兩項因素,現職不考慮離職與現職考慮離職兩類教師間有明顯差異,現職不考慮離職教師在這兩項專業效能程度高於現職考慮離職者;2根據工作滿意、工作壓力、專業效能等三變項之各因素而得的兩個區別函數有效區別三類教師,其區分命中率達52.17%,並顯示與教學本身及師生關係有關的因素,較能區分特殊教育教師的異動行為或異動傾向;3工作滿意、工作壓力、專業效能及社會人口變項的線性組合可有效預測特殊教育教師的異動行為、異動傾向,其預測力界於22~23%之間;其中工作壓力之變項之「學校氣氛」及社會人口變項的「特教年資」兩項因素對異動行為有較佳的解釋力,而工作滿意變項之「教學工作」及社會人口變項之「年齡」兩項因素對異動傾向有較佳的解釋力。
-
第01期第2篇(p45-64):學前階段特殊教育問題之調查研究—蔡春美、莊明貞
Vol.1, (2): A STUDY OF PRE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PROBLEMS—Chun-Mei Tsai, Ming-Jane Chuang(p45-64)
本研究之主旨在探討我學前階段特殊教育之現況與問題。以文獻探討及問卷調查方式,分析國內外有關資料。本研究發現先進國家,如美國、英國、西德、日本等國都已有制度化之學前特殊教育設施。問卷部份乃調查台灣地區學前教育機構280位幼教工作者的經驗與意見。從文獻探討與分析206份有效問卷後,歸納出五項建議:1健全特殊教育行政組織,研訂有關法令。2成立各縣市學前兒童診斷與評量諮詢中心。3確實辦理婦嬰保健與親職教育。4建立制度化學前教育師資之職前與在職教育。5訂立逐步實施學前階段特殊教育的方案。
-
第01期第3篇(p65-84):哥倫比亞心理成熟量表(CMMS)之修訂及其相關研究—張正芬、吳武典、蔡崇建
Vol.1, (3): THE CHINESE VERSION OF COLUMBIA MENTAL MATURITY SCALE AND RELATED STUDIES—Cheng-Fen Chang, Wu-Tien Wu, Chung-Chien Tsai(p65-84)
修訂哥倫比亞心理成熟量表係根據1972年版哥倫比亞心理成熟量表(Columbia Maturity Scale;CMMS)修訂而成。全量表共有92個圖型辨別題目。主要在評量兒童的普通推理能力,適用於三足歲至九足歲的兒童。測驗時間約需15~20分鐘。我國標準化樣本取自台北地區六至十歲兒童,共計789人(男412人,女377人)。根據測驗結果,建立四種常模:年齡離差分數、百分等級、標準九及成熟指數。本測驗重測信度為.83,以CPM、SPM為效標的效度係數為.68及.50,皆相當令人滿意。標準化樣本所作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男女無顯著差異,年齡間除七歲組和八歲組、八歲組和九歲組、九歲組和十歲組間無顯著差異外,其餘年齡組均達.05的顯著差異水準。本測驗另實施於台北市啟、益智班學生(93人),其結果顯示輕度至能不足學生較普通學生的心理成熟度落後四歲以上。综合言之,本測驗作為篩選、評量普通特殊兒童的推理能力相當有效。
-
第01期第4篇(p85-102):中小學教師對中度智能不足學童的認識與態度研究—林美和
Vol.1, (4): TEACHERS’ UNDERSTANDING AND ATTITUDES TOWARD MODERATE MENTALLY RETARDED CHILDREN: ACOMPARISON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Mei-Ho Lin(p85-102)
世界先進國家對智能不足者的安置,目前已朝向「正常化」的措施發展,盡量在限制最少的環境下學習和生活,因此,像「回歸主流」和「反養護機構制」的運動逐漸受到一般大眾的重視。然每個國家有其不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在此一片統合的呼聲中,教師和一般社區民眾對中度智能不足者的認識和態度,卻關係著此一運動的成敗。因此,本研究設計兩個量表,包括22題陳述句態度評定量表及10題語意分析量表,以調查298位中小學教師對中度智能不足兒童在學習和生活方面的看法。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的教師對此類學童在教育安置、教育權利、學習能力、生活能力及日常生活接觸等方面的看法,不僅有相當正確的觀念,而且也採取較積極的態度。唯有在有關智能不足的成因與預防方面的知識卻嫌不足,甚至對其性格特徵也持較消極的看法。植基於研究結果,筆者提出五項建議,使中度智能不足學童在接受適當的特殊教育訓練後,能順利轉移至社區生活或增加其工作機會,以免不正確的態度與做法,更助長其依賴和孤立,而增加日後的家庭和社會負擔。
-
第01期第5篇(p103-114):十九歲以上中重度智能不足者適應行為之研究—許天威、徐享良
Vol.1, (5): THE ADAPTIVE BEHAVIOR OF THE MODERATELY AND SERELY MENTALLY MENTALLY RETARDED ADULTS IN INSTIYUTIONS—Tian-Way Sheu, Shan-Lian Shyu(p103-114)
收容於本省公私立教養機構之十九歲以上中重度智能不足者,男生113人,女生24人,以修訂適應行為量表評量其適應行為發展程度。受評者分為四個年齡組(19~20,21~30,31~40,41以上),以t考驗或變異數分析比較各組在不同特性上之差異。結果顯示:(1)年長的受評者有較低的適應行為發展程度,尤其在「人際關係」方面;(2)年長的受評者有較嚴重的不良適應行為,尤其在「反抗行為」和「退縮行為」方面;(3)受評量者的獨立自主能力比一般學生和輕度智能不足者為低下;(4)適應行為發程度較高者,多數來自有較佳教育水準的家庭;(5)以家長職業背景分類,其子女之適應行為發展程度相似。謹建議應對中重度智能不足者給予系統化的訓練,以增進其適應行為。
-
第01期第6篇(p115-140):智能不足兒童家庭動力與親師態度之探討—王天苗
Vol.1, (6): THE DIFFERENCE OF PARENT-TEACHER VIEWPOINTS REGARDING YHE IMPACT OF A MENTALLY RETARDED CHILD ON THE FAMILY—Tien-Miau Wang(p115-140)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內智能不足兒童家庭與社區、學校之互動關係,並從而分析親師看法之差異。研究對象為就讀國內啟益智班(學校、機構)之智能不足兒童父母766人,與從事啟益智教育教師554人。使用自編之二份問卷進行調查。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1)影響家庭情形──雖多數父母認為家庭並不因智能不足子女兒而受影響,但子女智能愈低的家庭,父母愈早經歷危機,而最受影響者首推「經濟負擔」;隨智能不足子女年齡之增長,父母擔心問題由「社會適應」、「學習」而為「未來就業」;至於父母心理適應情形與家庭社經地位及子女智能程度因素有關。(2)家庭外動力──子女智能愈低之父母愈認為「同年齡兒童」與「社會大眾」接納其MR子女程度有限;除高社經家庭較能運用社會資源外,餘多仰賴醫生、教師為家庭支援人士。但父母還期望新聞從業人員藉視聽媒體喚起大眾重視智能不足兒童及其家庭需要。(3)家庭與學校互動情形──雖父母多認為不具教導能力而需要專業人員之協助,但能肯定特殊班之教學型態及特教成效,並期望加強與教師間對「孩子教育問題」的討論。(4)親師看法差異──教師除小部分肯定父母的看法外,對絕大多數問題如父母心理適應、家庭影響、家庭對外動力、父母教育態度或親師關係等,教師均有較負面之看法,尤其服務年資愈短、專業背景較不足之教師更甚。
-
第01期第7篇(p141-164):聽覺障礙兒童語言障礙與構音能力之研究—林寶貴
Vol.1, (7): LANGUAGE DISORDERS AND ARTICULATION PROBLEMS OF THE HEARING IMPAIRED—Grace Bao-Guey Lin(p141-164)
本研究旨在了解聽覺障礙兒童的語言障礙情形語、言障礙類別、構音困難所在,以作為(1)設計語言障礙補救教學方案的參考;(2)實施聽障兒童口語訓練的指標;(3)編制口語訓練教材的依據;(4)探討聽障兒童語言障礙的診斷方法與矯治、訓練的參考依據;(5)提出改進聽障兒童語言教育的發展途徑。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利用筆者修訂之「語言障礙兒童診斷測驗」,調查了全省國中、國小啟聰班各年級所有在籍聽障兒童,以及台中、台南啟聰學校國小一年級至國中三年級全部學童,與台北啟聰學校國小一年級至國中三年級隨機抽樣十名學童為對象,共計男女聽障學生1330名。本研究發現:(1)本省啟聰學校與啟聰班學生的聽力分布沒有顯著差異;(2)但在不同的教育環境與不同的教學方式下,兩者的語言理解能力ˋ語言表達能力、構音能力相差懸殊;(3)前者較後者有顯著的語言發展遲緩與構音障礙現象;(4)聽力損失程度愈嚴重者,語言發展遲緩與構音障礙的程度亦愈嚴重;(5)一般說來,男生各類型的語言障礙生發生率均比女生高;(6)啟聰學校男生比女生構音正確度稍高;啟聰班女生比男生構音正確度高。
-
第01期第8篇(p165-190):啟聰班教師對聽覺障礙兒童教育安置之調查研究—蔡阿鶴
Vol.1, (8): A SURVEY OF SPECIAL CLASS TEACHERS REGARDING THE EDUCATIONAL PLACEMENT OF HEARING IMPAIRED CHILDREN—A-Lou Tsai(p165-190)
我國聽覺障礙兒童在教育上的安置,除了傳統的啟聰學校外,近十餘年來,因應回歸主流的教育趨勢,於是在一般國民小學設置「啟聰班」,其教學有自足制、合作制、資源教室制等不同型態。此種措施能否符合我國聽障兒童需要,迄今無人做過客觀的探討。本研究乃針對此問題,以自編的問卷,實際調查啟聰班教師對聽障兒童教育安置的看法,其由此一實徵性調查研究中發現問題,並提出具體建議,以收拋磚引玉之效。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教師年紀輕,三十歲以下者佔全體教師的43%;師範院、專校畢業者佔85%;但僅54%的教師受過特殊教育專業訓練。大多數教師都認為聽障兒童教育安置以多元化為佳,除自足制啟聰班外,多數贊成資源教室制,其次為合作制教學型態。基於前述的研究發現,筆者提出七點建議:(1)聽障兒童的教育安置求多樣化;(2)擴大「資源教室制」的實驗教學計畫;(3)灌輸聽障學生及其家長回歸主流的觀念;(4)溝通普通班教師與兒童回歸主流的觀念;(5)強化啟聰班教師特殊教育專業知能;(6)重視聽障兒童的學前教育;(7)積極推展親職教育。
-
第01期第9篇(p191-230):聽覺障礙學童與正常兒童保留概念能力之比較(英文)—張蓓莉
Vol.1, (9): THE COMPARISON OF CONSERVATION ABILITIES BETWEEN HEARING-IMPAIRED STUDENTS AND HEARING STUDENTS—Bey-Lih Chang(p191-230)
本研究旨在比較聽覺障礙學童與聽覺正常學童之保留概念能力。受式學童包括80名聽覺正常學童與80名聽覺障礙學童。年齡範圍8至12歲(每年齡組20人,男女各半)。聽覺障礙學童為學習語言前即失聰之重聽者,沒有其他障礙;父母均為聽覺正常者。保留概念能力測驗包括數量、液體、重量及體積的保留概念。每一種測驗均以特殊屬性方式呈現。受試學童的智力以魏氏兒童智慧量表操作部分分數代表。所有的測驗君以個別方式進行。測驗所得資料分別以雙因子共變數分析,t檢定,紐曼----柯爾氏檢定法及X²檢定法等分析。研究結果發現,排除智力及年級(教育背景)的因素後,在數量、液體、重量及體積之保留概念能力方面,兩組受試學童間有明顯的差異。9歲至12歲階段的聽覺障礙學童尚未具備數量、液體、重量及體積之保留概念能力。聽覺正常學童10歲時具備了數量保留概念能力,12歲時具備了液體及體積的保留概念能力。但是在12歲以前重量的保留概念能力並沒有顯示出來。兩組學童在保留概念能力方面至少有3年以上的差距,但是在論證方面,兩組受試學童間並沒有明顯的差異。
-
第01期第10篇(p231-248):視覺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楊振隆
Vol.1, (10): SELF-CONCEP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Jenn-Long Yong(p231-248)
本研究旨在探討視覺障礙學生的「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和「自我幹念與人際關係間之相關情形」。自我概念探討是根據「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所測得之分數表示;人際關係則是根據自編「人際關係問卷」,分工作、休閒兩準據正、反面題,以猜人測驗方式測得。研究之樣本是以七十二學年度就讀於台北、台中兩所啟明學校國一至高三的全體同學為對象,其中高職部72人(男生48人,女生24人),國中部70人(男生42人,女生28人)共計142人。結果發現:1不同性別、級部的視覺障礙學生在自我概念的表現上無顯著差異;2視覺障礙學生自我概念的得分顯著低於一般正常學生;3視覺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智力、學業成就有顯著的正相關;4在人際吸引的選擇上有高職男最受歡迎,而國中男生受拒斥最多;5在人際投選趨勢上,有集中於組內選擇的現象;在受選對象上,則選票有 集中在少數人身上的趨向;6視覺障礙學生之自我觀念與人際關係間有顯著正相關。
-
第01期第11篇(p249-276):「修訂魏氏兒童智力量表」對國小閱讀障礙兒童的診斷功能之探討—陳美芳
Vol.1, (11): THE DIAGNOSTIC FUNCTION OF WISC-R FOR READING DISABLED CHILDREN—Mei-Fang Chen(p249-276)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經由傳統分類方式及Bannatyne之分類方式探討「修訂魏氏兒童智力量表」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之診斷功能。研究受是包括80明國小六年級學童,其中閱障組與非閱障組各40名。研究結果發現:(1)兩種分類法中性質與屬於語意的知能運作方式屬於認知及記憶的智力變項與閱變能力變項間都具有顯著的正相關存在。(2)兩種分類法智力變項間之線性組合,皆能有效的分別預測三種閱讀能力變項,其預測力介於53.8%~67.8%之間;兩種分類法也都能有效的解釋三種閱讀能力變項整體的變異,其解釋量分別為37.2%~57.4%。(3)閱障組及非閱障組學童在傳統分類法之語文智力、作業智力及Bannatyne分類法之智力三方面皆有顯著差異存在。(4)兩種分類方式均能有效的區分閱障組與非閱障組學童。(5)閱障組學童在傳統分類法中作業智力變項之得分大多高於語文智力變項;在Bannatyne分類法中則有空間之得分高於系列,系列又高於概念及獲得知識之現象。非閱障組則在以上幾方面皆未顯現明顯的差異。
-
第01期第12篇(p277-312):國中資優班學生個人特質、學習環境與教育效果之探討—吳武典、陳美芳、蔡崇建
Vol.1, (12): PERSONAL TRAITS, PERCEIVED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AL BENEFITS OF THE INTELLECTUALLY GIFTED—Wu-Tien Wu, Mei-Fang Chen, Chung-Chien Tsai(p277-312)
本研究以北區國中實施集中式資優教育的三所國中一至三年級資優生287名(男231,女56)及同校普通班學生一至三年級學生338名(男246,女92)為對象,實施「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成就動機問卷」、「中國兒童焦慮量表」、「科學能力測驗」、「科學相關態度測驗」及「學習環境量表」,藉以探討資優班學生的個人特質、對學習環境的知覺及教育的成效。研究結果經3(年級)× 2(組別)變異數分析,發現:(1)資優班學生的人格特質與普通班學生頗有差異,其自我概念較為積極,成就動機較高,測試焦慮較低;(2)資優班學生的科學能力(理化、生物、數學三科)與科學態度均顯著優於普通班學生;(3)在學習環境的知覺方面,兩組優劣互見,資優班比普通班有較強的「目標導向」、適當的教學「進度」、較少的學習「困難」和人際「冷淡」;普通班的「班規」則比較明確,氣氛比較「民主」;資優班的多樣性與競爭性逐年提高的同時,其「團結性」也逐年增強,但「衝突」、「派系」、「組織散亂」也隨之增加,普通班則保持較為平穩不變;(4)資優班的最主要教育成效在於認知能力及學習態度的增進,其次是人格特質的發展。總結本研究結果,可知資優班學生的個人特質顯著優於普通班學生,資優班內人際互動較為激烈,至於資優班的教育成效雖有若干有利的證據,仍宜作近一步的探討。
-
第01期第13篇(p313-318):新版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編製研究初步報告(五專部份)—林幸台、潘素卿
Vol.1, (13): ABBREVIATED FORM OF 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A RESEARCH REPORT ON THE REVISED EDITION FOR JUNIOR COLLEGE STUDENTS—Hsin-Tai Lin, Su-Ching Pan(p313-318)
本研究為新版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之初步研究報告,測驗內容有產品改良、問問題、假設、不尋常用途(以上為語文部分),及未完成的圖畫與三角形(以上非語文部份)等六個分測驗,各分測驗作答時間均為三分鐘,共需十八分鐘,加以指導語說明約需二十五分鐘。根據七所不同性質五專學校一至四年級389名學生資料,建立各分測驗計分常模及標準分數對照表。信度研究方面,評分者之間信度達.001顯著水準;重測信度達.01顯著水準。
-
第01期第14篇(p319-328):資優及非資優青少年的三個願望(英文)—邱志鵬
Vol.1, (14): THREE WISHES OF GIFTED AND NONGIFED ADOLESCENTS—Jih-Perng Chiu(p319-328)
本研究樣本為135名美國青少年,其中69名符合資賦優異條件,66名為一般青少年。他們的平均年齡約為13歲。資料收集以團體的方式進行,每名受試者填寫他們最想要的三個願望,並註明其順序及許願原因。願望模式以物質、個人、利人及目標四項歸類。結果顯示13歲左右之青少年,不分資優與否,都最興趣於有關個人的願望。男性青少年對物質方面之願望顯著多於女性。資優青少年之利人願望顯著多於一般青少年。一般青少年之目標願望顯著多於資優青年。這些結果建議:資優與非資優青少年有許多相似之心理需求,同時也有些不同心理導向,是否利人助人抱負為資優青少年之心理特質,有待進一步探討。詢問兒童或青少年願望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投射研究法﹔但卻可提供老師與輔導員學生心理及社會導向的基本資料。
-
第01期第15篇(p329-342):資賦優異兒童智力的發展研究—陳明終、吳傳衍
Vol.1, (15): THE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OF GIFTED CHILDREN—Ming-Jong Chen, Chwan-Yean Wu(p329-342)
資賦優異兒童智力的發展研究,其目的在探討國小資優兒童智力發展型態。本研究以「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為工具,連續四年測量58名資優及普通兒童的智力。所得結果顯示:(1)資優與普通兒童在魏氏兒童智力量表十項分測驗的分數,確隨年齡的增長,呈現直線發展的趨勢。(2)資優與普通兒童在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的常識、算術、詞彙、理解、圖形補充、連環圖系、物形配置等七個分測驗的班別和年級的交互作用達到顯著水準,顯示其兩者在此等能力的發展曲線(趨勢)並非完全一致,但經趨向分析考驗,兩者都呈現直線趨向,而在類同、圖形設計、符號替代等三個測驗,則兩者的發展型態,無顯著差別。(3)資優與普通兒童在魏氏兒童智力量表十項分測驗的分數,確有顯著差異存在,資優兒童的分數高(優)於普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