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0-10期
  • 第10期第1篇(p1-42):我國實施特殊兒童個別化教育方案現況調查研究—林幸台、林寶貴、洪儷瑜、盧台華、楊瑛、陳紅錦
    Vol.10, (1): IEP IN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CURRENT STATUS SURVEY REPORT—Hsin-Tai Lin, Grace Bao-Guey Lin, Li-Yu Hung, Tai-Hwa Emily Lu, Ying Yang, Hung-Ching Chen(p1-42)


     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國實施個別化教育的現況與困難之處,以作為規劃未來發展方向之依據。調查對象為各類特殊學校、特殊班及社會福利機構教師,根據回收之1388份資料,主要發現包括:(1)目前仍使用IEP者以社福機構教師最多,國小及國中特殊班教師約半數尚在使用,特殊學校則有半數以上目前未使用或從未使用;在學校系統中,特教系所畢業或特教二十學分的教師目前使用者多於其他未受過特教專業訓練者。(2)使用IEP者大多在五年之內,而以一、二學期者居多;未使用之原因主要係專業能力不足及教學繁重,且與年資及是否受過IEP專業訓練有密切關連。(3)各單位教師設計與實際執行IEP之科目,以國語文、生活教育、數學所佔比例較高,社福機構部分另在團體活動、體育、職業教育有較多設計;情障類教師在音樂、體育、美勞、團體活動等亦多於其他類。(4)IEP的項目主要包括學生資料、目前教育水準、長短程目標、評量標準、總結性評量等,參與人員資料及相關服務措施兩項所佔比率甚低,視障類教師在此兩項以及學生目前水準、評量標準等項亦明顯較其他各類為低。(5)擬訂IEP計畫與實際執行時多以自己和其他特殊班教師為主要參與人員;學障類則有較多普通班教師的參與。(6)設計IEP的時間以一至三小時最普遍,亦有需花費十數小時以上者。(7)使用電腦設計IEP的情形並不普遍,僅二成樣本目前仍使用或曾使用但目前已未使用,其中又以肢障類教師最少;使用電腦者多以現成軟體為之,國中特教教師有較多自己設計程式。從未曾使用過電腦設計IEP者,學校教師或情障、智障、多障類教師已不會使用居多,社福機構教師或學障、肢障類教師則認為缺乏軟硬體設備為主因。(8)使用電腦輔助評量學生的情形亦不普遍,僅一成多教師目前在使用或曾使用,其使用的方法仍以現成軟體居多;未曾使用者則多因不會使用、或缺乏軟硬體設備。(9)教師大多認為IEP之評量標準能客觀評量學生的程度,亦能符合學生的需要,但亦有三成樣本認為不夠客觀、有二成樣本認為不符合學生需要;亦有大多數教師認為IEP可以看出學生的困難或進步情形,對教學亦有幫助,其中又以社福機構、或情障類教師評價最高。(10)在IEP實施過程中,教師較感困難者包括工作負荷量太重、參考資料缺乏或不足、教學資源不足、評量困難與費時費力、設計與執行難以配合、專業能力不足、及專家諮詢的缺乏;因應上述困難的方法有:提供豐富參考資料、減輕工作負荷、建立教學目標資料庫、有適用的電腦軟體、擬定簡要且明確的IEP格式與精確的評量方法。針對上述發現,研究者提出加強IEP專業訓練、改善實施IEP的資源條件、減少實施IEP時的行政因素干擾等建議。


  • 第10期第2篇(p43-74):殘障人士失學原因及教育對其適應之影響—林寶貴、張蓓莉、吳武典、王天苗、洪儷瑜、林美秀、陳昭儀
    Vol.10, (2): THE EFFECTIVENESS OF SPECIAL EDUCATION PROGRAMS IN TERMS OF ILLITERACY AND COMMUNITY ADJUSTMENT OF HANDICAPPED ADULTS—Bao-Guey Lin, Bey-Lih Chang, Wu-Tien Wu, Tien-Miau Wang, Li-Yu Hung, Mei-Hsiu Lin, Chao-Yi Chen(p43-74)


    本研究的目的有二:(一)探討殘障者之失學原因;(二)比較受教與失學的殘障人士在工作適應、生活適應和社會適應等方面有無差異,以了解教育成效,俾便提供有關單位作為今後提高殘障兒童受教比率和研討特殊教育發展計畫之參考。本研究取樣596位持有智障、肢障、視障、聽語障或多障殘障手冊的17至36歲的殘障人士為研究對象,其中受教者474人,失學者122人。 本研究設計「殘障人士適應調查表」,以蒐集殘障人士的失學原因、家庭生活、職業生活、社會生活及綜合意見等五部份資料。探討殘障人士失學原因所得結果,發現重度殘障人士失學者較中輕度者為多,其中失學原因以未申請入學者為多。教育成效探討所得結果,發現受教的重度智障和多障者比失學的同類殘障者在家庭生活、社會生活、職業生活和總生活適應等四項生活適應上較好,而受教的重度多障者在職業生活適應,也比失學的多障者較好。


  • 第10期第3篇(p75-102):臺北市民間工商企業機構雇用殘障者意願調查研究—吳武典、蔡崇建、黃淑芬、王華沛、廖永
    Vol.10, (3): ATTITUDES AND CONCERNS OF NON-GOVERNMENT EMPLOYERS REGARDING EMPLOYMENT OF DISABLED PERSONS IN TAIPEI CITY—Wu-Tien Wu, Chung-Chien Tsai, Shu-Fen Hwang, Hwa-Pey Wang, Yeong-Kun Liao(p75-102)


    本調查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民營企業機構在修訂殘障福利法(民79)頒佈之後,對雇用殘障者的意願。以台北市兩百家民營工商企業機構為對象,發出問卷進行調查,獲得有效問卷109份,經過逐題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1.在執行強制雇用殘障者之規定方面~大多數(約八成)受調查單位已了解並支持「定額雇用」之規定,並表示願依規定執行;尚未僱用殘障者之受調查單位,大多數表示並非不願僱用,而有事實上之困難。惟亦有少數(約一成)表示排斥態度。2.對僱用殘障者的態度方面~已有僱用經驗者大多數對於殘障員工之工作態度與表現,表示滿意,並認為有助提供企業形象。多數雇主表示殘障者之職業技能若符合工作要求,願比照常人僱用,甚至優先僱用;其主要疑慮則為:(1)職能不符;(2)工作環境配合不夠;(3)擔心發生意外。資料顯示雇主對殘障者之就業仍有刻板印象存在,肢體殘障者之就業機會最多,而視覺障礙、智能不足、自閉症與多重障礙者之就業機會非常有限。3.雇主希望政府配合措施方面~工商企業機構有望於政府者之要求為:(1)提供殘障者就業的供需資料,並舉辦就業輔導座談;(2)加強殘障者的職能評估與鑑定;(3)協助改善工作環境;(4)依法提供改善環境及補助超額僱用之人事費。 一般而言,由於政府強力執行殘障福利法定額僱用之規定,已有相當成果顯現包括僱用率提高,雇主態度趨向積極。研究者建議此項規定,仍應貫徹執行,賞罰並進,加強宣導與職訓,協助解決實際困難,並推展「支持性就業」措施。


  • 第10期第4篇(p103-118):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知能發展的需求評估—蔡崇建
    Vol.10, (4):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MPETENCIES NEEDED BY TEACHERS OF SPECIAL EDUCATION FOR THE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Chung-Chien Tsai(p103-118)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職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知能發展的需求取向及其差異。需求分析係根據專業知能相對重要程度和配對熟知程度的評定,以及這兩項評定間所產生的心理計量差距等三項變數,進行專業知能領域及其專業知能間內在差異的比較分析。研究對象為台灣師大特教所暑期班學員88位,研究工具為「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知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特殊教育教師在八項專業知能領域中的「課程設計」及「診斷評量」兩領域上有較大的專業發展空間和需要;其次,根據六十項專業知能的需求分析,針對相對重要程度較高且其熟知程度較高、重要程度較高但其熟知程度較低,以及重要程度較低且熟知程度亦低的專業知能,研究者提出一個以「能力本位」為導向的三層次教師在職訓練課程發展的初步架構,以作為特殊教育教師在職訓練課程設計及後續研究的參考。


  • 第10期第5篇(p119-142):心智發展障礙幼兒家庭狀況之研究—王天苗
    Vol.10, (5): CHARACTERISTICS OF FAMILIES WITH YOUNG INTELLECTUALLY HANDICAPPED CHILDREN—Tien-Miau Wang(p119-142)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1)心智發展障礙幼兒與普通幼兒家庭狀況的差異;(2)心智發展障礙幼兒的障礙狀況、年齡、和家庭居住地區對其家庭狀況的影響;(3)幼兒、母親、家庭狀況等變項與心智障礙幼兒家庭需要之間的關係。本研究對象主要為目前正接受介入服務的142個3∼5歲心智發展障礙幼兒家庭,另有45個0~2歲和127個6~12歲組障礙兒童家庭和406個3~5歲普通幼兒家庭的參與。主要研究工具為「家庭功能量表」、「家庭環境評量表」、「父母養育信念傾向量表」、「父母養育經驗問卷」、和「家庭需要調查表」等。本研究重要發現包括:(1)心智障礙幼兒的家庭較普通幼兒的家庭有較差的經濟狀況、運作功能、支援來源、和養育信念等情形;(2)心智障礙兒童的家庭狀況並不因子女的年齡及居住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3)子女是多重障礙的家庭較單純心智障礙子女的家庭在絕大多數的家庭狀況上類似,只是前者的親子關係比後者差;(4)除幼兒障礙狀況外,母親的教育水準、養育信念、和年齡等因素是影響家庭運作功能、外力支援、家庭養育環境、或家庭經濟等狀況的關鍵因素。


  • 第10期第6篇(p143-170):智能障礙兒童普通推理能力結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林寶貴、張昇鵬
    Vol.10, (6): A STUDY ON GENERAL REASONING ABILITY STRUCTURES OF MENTALLY RETARDED CHILDREN AND ITS CORRELATED FACTORS—Grace Bao-Guey Lin, Sheng-Perng Chang(p143-170)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臺灣地區智能障礙兒童普通推理能力之情形;並進一步探討有關智能障礙兒童普通推理能力的影響因素。以臺灣地區二十二縣市之啟智教養院、啟智中心就讀之三至八歲智能障礙兒童390名為研究對象。使用「臺灣區公私立啟智班(校)及教養機構三至八歲智能障礙兒童人數調查表」、「哥倫比亞心理成熟量表」、智能障礙兒童語言發展調查表」、「學前兒童語言障礙量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係數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的主要發現為:1.智能障礙兒童之普通推理能力結構優劣次序為:(1)形狀顏色分類(2)依名稱分類(3)空間關係(4)依機能與功用分(5)整體與部份(6)其他與數量之概念。 2.智能障礙兒童女生組之普通推理能力在總分方面、形狀/顏色分類、空間關係、依機能或功用分類、數量概念等表現,略優於男生組。 3.智能障礙兒童的普通推理能力結構表現,高年齡組優於低年齡組。 4.智能障礙兒童各地區普通推理能力結構表現,分別為東部地區最佳,台北市次之,北部地區再次之,而以中部地區為最差,南部地區次差。 5.智能障礙兒童之普通推理能力結構表現,不因有無兄弟姊妹,與父母社經地位之不同,而有差異。 6.不同年齡之智能障礙兒童在形狀/顏色分類、數量概念、空間關係、依名稱分類、整體與部份及推理能力總分有差異存在;不同性別之智能障礙兒童在依名稱分類之推理能力上有差異存在;不同地區之學前智能障礙兒童在形狀顏色分類、數量概念、依名稱分類、依機能或功用分類、整體與部份、其他方面、與推理能力總分有差異存在。 7.智能障礙兒童普通推理能力結構除了整體與部份推理能力外,其餘皆與年齡因素有顯著相關;另形狀/顏色及整體推理能力總分與地區因素有顯著相關;其餘因素如性別、有無兄弟姊妹和父母社經地位則無顯著相關。 8.智能障礙兒童之普通推理能力結構表現與口語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有顯著相關。   最後,根據上述之研究發現做進一步的討論,並提出若干教學、研究與行政上的建議。


  • 第10期第7篇(p171-190):臺北市國中啟智班追蹤訪視研究—盧台華
    Vol.10, (7): A FOLLOW-UP STUDY ON SPECIAL CLASSES FOR THE JUNIOR HIGH MENTALLY RETARDED IN TAIPEI CITY—Tai-Hwa Emily Lu(p171-190)


    本研究主要目的係在分析比較七十七年評鑑資料與八十二年訪視資料,探討相隔五年間,台北市大部份國中啟智班之學生背景、師資概況、行政配合與設備、鑑定與輔導、課程與教學的變化。訪視對象包括17所現有啟智班之學校,評量工具為七十七年國中啟智類評鑑表與八十二年國中啟智類之訪視表,主要發現為:(1)學生人數由453降為381人,約少16%;國一、國二人數也減少26%24%,人數有逐年下降的情形;(2)目前臨界與輕度之學生佔66%,中重度佔34%,故啟智班仍以臨界與輕中度智障生為主要教學對象;(3)兼任教師之比率已由22%下降為8%,而未受專業訓練教師之比率仍佔27%,任教年資五年以下者已由50%降為39%且有5%的教師有二十年以上的啟智班任教資歷。以年齡變化來看,3140歲由33%降為22%4150歲者則由37%上升至44%,師資年齡似有更加偏高之情況;(4)在教師任課時數符合教育局之規定及教師編制符合標準並以從事特殊教育為主二項得分上,八十二年均比七十七年顯著下降。整體而言,大多數學校師資素質變化不大;(5)行政配合項目之評量結果大致相似,唯在啟智班經費專款專用上有顯著下降之情形;(6)教學設備方面之評量結果變化不大,唯整體啟智班之設施均嫌老舊,尤其是職業陶冶之設備,亟待更新;(7)在學生評鑑與輔導上的整體評量結果相似,唯對畢業生的追蹤輔導比七十七年顯著下降。整體觀之,自評鑑後各校資料大多有不足或不全之現象,且啟智班仍有憑藉智商分數即安置學生之現象,評量結果的分析使用及IEP的銜接、個案研討與親職教育仍應加強;(8)課程與教學之情況差異很小。由實際訪視中發現,以往教師任課時數與各科安排過分集中的現象已有逐漸減低之趨勢。整體而言,啟智班之課程與教學仍待提昇。研究者並根據整體資料分析出對未來台北市國中啟智班規劃與發展之建議。  


  • 第10期第8篇(p191-208):成年智障者與非智障者對地方性圖片的長期記憶之比較研究—杜正治、E. Earl Knowton
    Vol.10, (8): A COMPARISON OF THE LONG-TERM RECOGNITION OF PICTURES OF PLACES BY ADULTS WITH AND WITHOUT MENTAL RETARDATION—Jengjyh Duh, H. Earl Knowlton(p191-208)


    這項研究旨在比較智障者與非智障者對於地方性圖片的長期記憶,在實驗程序上分為二部份,一為學習階段,另一為評量階段,在學習階段中實驗組與控制組各再分為三小組,每一小組呈現不同次數的圖片。記憶內容是從180張幻燈片中隨機抽取的90張圖片。在學習階段後,受試者分別在下列時間間距中接受評量;零時距、1天時距、1周時距、以及1個月時距。根據不同的時段與呈現次數比較各組之記憶量。結果顯示,整體而言非智障者的表現優於智障者,然而二組的差異隨時距的延長而縮小。因此,當時距延長到1個月時,智障組與非智障組的差異已縮小至未達顯著水準。


  • 第10期第9篇(p209-228):臺灣地區聽覺障礙學生句型理解能力—張蓓莉
    Vol.10, (9): THE SENTENCE PATTERNS COMPREHENSION ABILITY OF THE HEARING IMPAIRED STUDENTS IN TAIWAN—Bey-Lih Chang(p209-228)


    本研究以句型理解能力測驗為工具,調查了臺灣地區1308名國小三年級學生至國中三年級聽障學生之句型理解能力。結果發現聽障生的年級、社經地位、失聰時期、配戴助聽器時期、配戴助聽器情形、學前訓練及教育安置等因素與其句型理解能力有明顯相關。其中年級最能預測此項能力。聽覺障礙學生句型理解能力雖低,但隨年級而遞增,且呈直線成長趨勢。聽覺障礙學生並未顯現不懂句型之特性。


  • 第10期第10篇(p229-258):國中聽障學生福利需求之研究—以臺北市、縣為例—王麗美、張蓓莉
    Vol.10, (10): A STUDY ON TAIPEI AREA JUVENILE HEARING-IMPAIRED STUDENTS´ WELFARE NEEDS—Li-May Wang, Bey-Lih Chang(p229-258)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中聽障學生的福利需求,及影響福利需求的相關因素,並進一步了解國中聽障學生對當前政府所提供的福利措施之認知、運用及滿意度,再分析政府供給學生需求之情形。使用工具為自編的「國中聽障學生福利需求調查問卷」、「國中聽障學生溝通能力調查問卷」、「國中聽障學生親子溝通及教養情形調查問卷」等三種,針對台北市四所設有啟聰資源班之學校及台北市立啟聰學校除聽障外,無顯著其他障礙之學生,進行小團體施測,取得有效樣本共178名,研究結果如下: 1.有80%以上的國中聽障學生,無論在經濟、就業(只需就業者)或社會性等需求上,均有其需求性。 2.不同溝通能力的國中聽障學生,在社會性需求上有顯著差異,且高溝通能力組需求高于中溝通能力組。 3.不同年級的國中聽障學生,在經濟需求上有顯著差異,且二年級學生經濟需求較一年級高。 4.不同性別的國中聽障生,在就業需求、福利需求總分上,皆達顯著差異,且男生在就業及福利需求上均高於女生。 5.不同社經地位的國中聽障生,在經濟需求上有顯著差異,且低社經地位之學生,經濟需求高於中、高社經地位之學生。 6.不同的親子溝通及教養情形之國中聽障學生,在經濟需求上有顯著差異,「欠佳組」較「良好組」有高的經濟需求。 7.啟聰資源班與啟聰學校的學生,在福利需求各變項上均未達顯著差異。 8.學生的溝通能力,與其就業需求、社會性需求有顯著的相關,亦即溝通能力愈好,就業需求愈低,社會性需求愈高,而與經濟需求、總福利需求無顯著相關。 9.學生的社經地位與其經濟需求有顯著負相關,亦即社經地位愈高,經濟需求愈低。而就業需求、社會性需求及總福利需求與社經地位無顯著相關。 10.學生的親子溝通及教養情形與其經濟需求亦有顯著負相關,表示親子溝通及教養情形愈佳,則經濟需求愈低。 11.無論台北市國中聽障生或其父母,對當前政府所提供的福利措施,除「全額補助購買助聽器」、「免費或優待搭乘交通工具」、「全免或減免學雜費」等三項外,其餘項目知道者皆不及50%,而臺北縣國中聽障生或其父母,對當前政府所提供的福利措施,除「免費或優待搭乘交通工具」一項外,其餘項目皆不及60%左右的人知道,也因此影響到使用率,更難談到滿意度問題。 12.台北市國中聽障學生福利需求,與政府當前福利措施之供需,除經濟需求差距甚少外,就業需求、社會性需求二方面有差距;臺北縣國中聽障學生福利需求,與政府當前福利措施之供需,在經濟、就業、社會性等需求上有差距。本研究依據上述之研究發現,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


  • 第10期第11篇(p259-282):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之編訂及其相關研究—林寶貴、林美秀
    Vol.10, (11):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BILITIES IN PRESCHOOL CHILDREN IN TAIWAN, R.O.C.—Grace Bao-Guey Lin, Mei-Hsiu Lin(p259-282)


    本研究旨在調查我國三歲至五歲十一個月學前兒童之語言發展能力,並建立我國三歲至五歲十一個月,每半歲一組之學前兒童語言發展能力之常模,以作為篩選、鑑定語言障礙兒童,及其他身心障礙兒童語言發展能力的比較與對照之指標,並據此探討與學前兒童語言發展有關之因素。本研究樣本取自台灣地區839名公私立托兒所及幼稚園三歲至五歲十一個月兒童。


  • 第10期第12篇(p283-302):語言障礙兒童普通推理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林寶貴、黃桂君
    Vol.10, (12): A STUDY ON GENERAL REASONING ABILITIES OF SPEECH DISORDERED CHILDREN AND ITS CORRELATED FACTORS—Grace Bao-Guey Lin, Kuei-Chun Huang(p283-302)


    本研究的目的,在以「哥倫比亞心理成熟量表」探討與三至八歲的語言障礙兒童普通推理能力有關的個人背景因素,施測所得資料利用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加以處理。主要發現: 1.不同性別與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語障兒童,在普通推理能力結構變項上知得分無顯著差異。 2.不同年齡、有無兄弟姐妹與不同學前教育經驗的語障兒童,在普通推理能力變項上之得分具有顯著差異。年齡組較高的語障兒童在普通推理能力各變項得分顯著高於年齡組較低的語障兒童;無兄弟姊妹的語障兒童在「名稱」變項上的得分顯著較有兄弟姊妹的語障兒童為高;學前教育年數較長的語障兒童顯著在「形狀、顏色」、「數量」、「空間」、「名稱」、「機械或功能」、「其它」各變數得分較高。3.語障兒童不同個人背景因素與普通推理能力間具有典型相關存在,透過第一個典型因素可知,個人背景變項中的語言理解與口語表達分數愈高時,則普通推理能力結構的分數亦愈高。


  • 第10期第13篇(p303-318):創造思考教學目標之研究—林幸台、張昇鵬、黃桂君、張英鵬、陳昭儀
    Vol.10, (13): THE STUDY OF TEACHING OBJECTIVES OF CREATIVE THINKING WITH DELPHI TEACHNIQUE—Hsin-Tai Lin, Sheng-Pong Chang, Kuei-Chun Huang, Ing-Pong Chang, Chao-Yi Chen(p303-318)


    本研究目的在確定「創造思考的教學目標」,作為日後倡導創造思考教學,或擬定創造思考教學方案的依據。研究者依據自編之「創造思考教學目標問卷(一)(二)」,採用懷德術(Delphi Technique),經循環討論之過程,廣泛蒐集與分析研究小組成員的意見,以探討小組成員對於該目標重要性的認定。研究小組成員包括學校教師組17名,學者專家組13名。研究資料以加權平均數,及肯德爾和諧係數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結果呈現出:1.在「認知」部分的教學目標,學者與教師具有顯著一致性,並依此選出九個目標。2.在「情意」與「技能」的教學目標部分,二組皆未達顯著的一致,依此各選出八個教學目標。3.在「創造思考教學缺失部分」,二組皆認為「原有考試制度箝制」與「教師不能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僅教授枝節部分,無法串聯運用」最為嚴重,但仍未達顯著一致性。4.對於目標的考慮,學者專家較從原則性、廣泛性、高層性來看。教師則從實用性、具體性、低層性考量。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並分別提出教學目標架構圖與研究建議。


  • 第10期第14篇(p319-348):資優生與普通生學習動機、策略運用與後設認知能力之差異比較—郭靜姿
    Vol.10, (14): MOTIVATION, STRATEGY USE AND METACOGNITION BETWEEN GIFTED AND AVERAGE GROUP—Ching-Chih Kuo(p319-348)


    本研究旨在比較資優生與普通生在學習動機、策略運用與後設認知能力之差異。研究對象取自臺灣北區四所辦理數理資優教育的高中,受試總計466名,為高一學生,其中資優生143名,普通生323名。研究工具包括五種:成敗歸因量表、閱讀態度問卷、閱讀策略調查表、中文閱讀材料與評量題目及英文閱讀材料與評量題目。研究結果發現資優學生的學習動機較普通學生積極;語文閱讀能力優於普通學生;資優組對於各種策略的難度評估大致低於普通組,兩組學生在多種策略的運用上有顯著差異;而在後設認知能力的差異上責難分軒輊。本研究亦發現學習動機與策略運用兼有顯著的相關存在;但與代表後設認知之自我評估及自我預測正確性相關未達顯著水準。惟自我預測正確性與閱讀理解能力有高度正相關,可見後設認知能力與閱讀理解能力有正相關。研究者建議進一步比較不同閱讀能力學生在本研究各變項中的差異情形。


  • 第10期第15篇(p349-363):「中華智力量表」編製初步報告—吳武典、林幸台、王振德、王華沛、何榮桂、邱紹春、胡致芬、陳美芳、郭靜姿、張蓓莉、張正芬、蔡崇建
    Vol.10, (15): A PRELIMINARY REPORT ON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HINESE INTELLIGENCE SCALE—Wu-Tien Wu, Hsin-Tai Lin, Jan-Der Wang, Hwa-Pei Wang, Rong-Quey Ho, Shao-Chun Chiu, Jyh-Fen Huw, Mei-Fang Chen, Ching-Chih Kuo, Bey-Lih Chang, Cheng-Fen Chang, Chung-Chien Tsai(p349-363)


    本量表係編製小組參考「修訂魏氏兒童智力量表」之架構及其他相關智力理論及個別智力量表,歷經三年餘編製而成,為一適用於五歲至十四歲的個別智力量表。本量表之內容分語文及非語文兩大部份,各又包含六個分測驗,其中一為交替測驗。標準化樣本取自全臺灣地區,共計1600人,自五歲半至十四歲半,每一年齡組各取160名。施測結果可轉化得各分測驗、語文、非語文及全量表標準分數。本量表已進行內部一致性係數、重測信度、效標關連效度(以比西第五次修訂版為效標)及因素分析等信、效度研究,結果尚稱理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