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0-13期
  • 第13期第1篇(p1-26):國中階段一般與智障學生的性騷擾經驗調查研究—杜正治
    Vol.13, (1): SEXUAL HARASSMENT EXPERIENC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MENTAL RETARDATION—Jeng-Jyh Duh(p1-26)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階段學生的性騷擾經驗,並比較一般學生與智障學生的差異。採用自編的評量工具,分為主動性騷擾問卷與被動性騷擾問卷表兩種。受試者以隨機叢集取樣,將臺灣地區分為北、中、南、東四區,對設有啟智班的國中進行抽樣,進而對這些學校隨機取樣一普通班為受試;至於啟智班學生,則凡符合條件者儘可能全部參與;普通班以團體施測,啟智班則以個別施測為原則。有效樣本為普通班1085份,啟智班564份。調查結果顯示,(1)在主動性騷擾方面,普通班學生比啟智班學生更常對他(她)表現性騷擾行為。在對象上,兩組均以異性同學居多;在地點上,兩組也類似,皆以校園與自宅居多。整體上,男生性騷擾他(她)人的比率遠高於女生;其它影響主動性騷擾因素包括居住地區、家庭結構、父母婚姻狀況、居住方式及父親教育程度。(2)在被動性騷擾方面,智障學生必比一般學生更常遭到性騷擾;對兩組學生性騷擾皆以熟人居多,但智障學生被陌生異性性騷擾的比率也很高;在地點上,兩組均以校園與自宅居多。整體上,女生被性騷擾的比率遠高於男生;其他影響被動性騷擾因素包括家庭結構、父母婚姻狀況、居住方式及母親教育程度。


  • 第13期第2篇(p27-44):聽覺障礙學生分數減法演算歷程之診斷分析—黃桂君
    Vol.13, (2):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DIAGNOSING PROCESS OF FRACTION SUBSTRACTION IN HEARING-IMPAIRED STUDENTS—Kuei-Chun Huang(p27-44)


    本研究在透過分數減法演算歷程的作業結構分析,編製「分數減法診斷測驗」,同時採用結構性反應觀察表格,建立分數減法演算歷程診斷分析模式並檢驗其有效性,以比較聽障學生與普通學生分數減法演算歷程之差異。本研究以581名聽覺障礙學生與746名普通班學生為研究對象,施測所得資料先進行心理計量分析,再以集群分析法診斷學生能力。其中,心理計量分析包括:運用Rasch模式與線性logistic模式進行題目參數、試題內容成份參數、能力值、內適合度與外適合度的估計。本研究主要發現為: 1.聽障組與普通組學生在「成份組型」與「能力值與內外適合度」兩項分數減法演算歷程之診斷分析模式中,均以「成份組型診斷分析模式」較能有效地歸類學生能力所屬的「認知狀態」。2.本研究經由作業結構分析與線性logistic模式的試題內容成份參數分析,得以周全地分解演算「分數減法」所需的試題內容成份,並詮釋了各成份結構間的關係。試題內容成份模式四的成份分析較能解釋聽障組與普通組學生題目難度的變異。 3.聽障組與普通組學生在各試題內容成份難度值的估計值均大於普通組,從試題內容成份參數間的變異,可反映出學生能力的差異狀況。


  • 第13期第3篇(p45-64):國小聽覺障礙學生數學口語應用問題教學效果之實驗研究—洪美連
    Vol.13, (3): THE EFFECTS OF MATHEMATICS VERBAL PROBLEM SOLVING INSTRUCTION ON HEARING-IMPAIRED STUDENTS—Mei-Lian Hung(p45-64)


    本研究旨在探討「修訂基礎數學編序教材」口語應用問題單元的教學,對聽覺障礙學生數學應用問題解題能力與學習態度之影響。  本研究採用單一受試倒返實驗設計,樣本取自台北市立金華國小聽覺障礙資源教室三年級的學生共五名,接受為期十二週的實驗教學。教學效果以各單元之題目以及 「數學態度量表」、「數學應用問題學習問卷」為評量工具,所得結果以單一受試圖表資料分析法語百分比進行處理,並分析五位受試的解題歷程並歸納其解題錯誤類型。 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五位受試在教學後的答對百分比之成績皆較教學前明顯進步。2.五位受試在教學後的得分速率,大致而言皆較教學前進步。 3.五位受試的數學態度在教學前後之得分均有正向之改變,亦即本研究教學確能增進受試之數學態度。 4.五位受試及其家長與導師對接受教學後數學應用問題之學習態度,大致而言均同意受試者有較正向而積極之改變。 5.歸納五位受試者在解題歷程中所出現較多的錯誤類型有:(1)計算錯誤(2)數學概念 不清(3)題意理解有困難,無法處理多餘訊息(4)不了解單位意義(5)缺乏耐心、胡亂作答、粗心等。本研究依結論、研究限制提出有關聽障學生數學應用問題在教學及未來研究方面 之建議,供家長、教師及研究者參考。


  • 第13期第4篇(p65-80):國中學生對智障學生態度之研究—黃富廷
    Vol.13, (4): ATTITUDES OF THE JUNIOR HIGH STUDENTS TOWARD THEIR MENTALLY RETARDED PEERS—Fu-Ting Huang(p65-80)


    本研究旨在探討年籍、性別及接觸程度等三個變項,在國中學生對智障學生之態度上的影響。本研究在台南縣/市、及高雄縣/市之一般國中學生中抽出601位有效樣本,以研究者自編之「國中學生對智障學生之態度量表」施測,再將施測所得之資料以三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結果指出: 1.國中女生對智障學生之態度較國中男生為佳。 2.接觸經驗之有/無,在國中男、女生之態度上產生相反之效應。在國中女生方面,有接觸經驗之國中女生的態度較佳;而在國中男生方面,則以無接觸經驗之國中男生的態度較佳。 3.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生對於智障學生之態度並無明顯的差異。


  • 第13期第5篇(p81-112):國小資優生的認知型式、內外控信念與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簡茂發、蔡玉瑟
    Vol.13, (5):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GNITIVE STYLES, BELIEFS IN LOCUS OF CONTROL, LEARNING BEHAVIOR AND LIVING ADAPTION FOR GIFTED STUDENT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Maw-Fa Chien, Yuh-Seh Tsay(p81-112)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資優兒童的認知型式、內外控信念之差異,並探討其對學習行為、生活適應所造成之影響。研究對象取自臺灣省中區七所資優實驗國民小學與三年級與五年級的資優生共三百一十六人。在研究過程中,採用「團體藏圖測驗」、「內外控傾向量表」、「學習行為量表」、「小學人格測驗」等標準化測量工具。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一、不同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的國小資優生,在場地獨立、場地依賴兩種認知型式的人數分配上皆無顯著差異。二、不同年級、家庭社經地位的國小資優生,在內控、外控信念的人數分配上無顯著差異,而性別的差異則達顯著水準,女生較有內控傾向。三、不同認知形式的國小資優生在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上均無顯著的差異。四、不同內外控制信念的國小資優生在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上有顯著的差異,內控者優於外控者,女生優於男生。六、不同年段的資優生在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在「社會適應」方面,高年段優於低年段;「退縮傾向」方面,高年段則不如低年段。七、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資優生在認知形式、內外控信念、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上沒有顯著差異。八、資優生的人格特質、內外控信念與其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上有顯著的正相關。九、不同性別、年級的資優生,四種知覺--期待型式者在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上皆有顯著的差異,均以「場地獨立--內控」、「場地依賴--內控」為較優。十、第一個區別函數可預測不同知覺--期待型式資優生的正確率為百分之五十一,相關變項以「相屬的意識」為最重要,「家庭關係」次之。


  • 第13期第6篇(p113-152):我國科學高中教務發展方案之研究—以臺北市麗山高中為例—吳武典、郭靜姿、廖永、羅芳晁、黃通鎰、胡家祥
    Vol.13, (6): A SURVEY STUDY ON PROGRAM DESIGN FOR THE SCIENCE HIGH SCHOOL - EXAMPLE OF TAIPEI MUNICIPAL LI-SHAN HIGH SCHOOL—Wu-Tien Wu, Ching-Chih Kuo, Yeong-Kun Liao, Fan-Chao Lo, Tung-Yi. Huang, Chia-Hsiang Hu(p113-152)


    本研究的目的在為籌設中之台北市麗山高中,規畫其教務發展遠景。除探討有關國內外文獻外,並編製問卷及舉辦座談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含招生鑑定、升學管道、師資培訓與遴選、課程設計、進階預修及教材教法等六大課題。調查對象為學者專家、教師及學校行政人員、學生家長及資優學生(現於大學就讀),共發出問卷1020份,回收有效問卷650份(佔63.7%)。根據問卷調查及座談會結果,主要意見如下:1.在招生鑑定方面:麗山高中應打破傳統聯招方式,兼採甄試保送、推薦甄選及單獨招生三種方式;其學生來源應不限於台北市;甄試時間應在聯考之前;甄試內容以數理學科為主要考慮,並兼重筆試與實驗操作;在審慎評鑑之後,應容許學生轉出或轉入。2.在升學管道方面:應採多元方式,並力求暢通;甄試保送與推薦甄選應優於大學聯招。3.在師資培訓與遴選方面:專任教師之基本條件應為本科系畢業之合格教師,理想的師資應具備教學熱忱、精通教學方法並富有研究精神;師資之主要來源可分為普通高中教師有志於科學資優教育者,並應給予在職進修機會。4.在課程設計方面:應另行設計課程,不以採標準本或審定本為限;社會學科可以加以綜合;增加科學課程選修時數及專題研究;設計模式應以充實為主,加速為輔,其中獨立研究、名師指導及到大學選修之充實活動,尤應強調;另可規劃空白課程,以利獨立研究或專題研習。5.在教材教法方面:充實性之教材首應重思考能力與研究方法的訓練,次為學科知識及外國語文的學習;學習結果的評量宜以學科能力分組評量為重點,以教師評量為主,輔以自我評量。6.進階預修方面:應爭取大學合作,應加名額、加強實施;可從高二即行實施,以數理專長學科為限;上課方式宜儘量安排到大學上課。根據研究結果,研究小組從整體方向及六大主題提出未來麗山高中教務發展規劃之建議,希望麗山高中將來成為具有理想又有特色之新高中--我國第一所科學高中。


  • 第13期第7篇(p153-174):我國資優學生鑑定制度之研究—林幸台
    Vol.13, (7): THE STUDY ON THE IDENTIFICATION SYSTEM FOR THE GIFTED STUDENT IN TAIWAN, R.O.C.—Hsin-Tai Lin(p153-174)


    本研究針對我國現行資優學生的鑑定方式,以訪談、座談等方式蒐集相關文獻、編擬「資優學生鑑定制度調查問卷」,並選取66名學者專家及設有資優班之83所學校778名中小學工作人員及家長,以調查法探討各級學校鑑定資優學生之流程、標準、參與人員、使用之工具、以及決策過程,並分析其對現行制度之意見及建議。調查結果發現:1.各校主要以客觀化的量表數據為篩選與鑑定之工具,有少數學校以單一標準確定資優學生名單,而教師及行政人員、家長與專家學者的意見明顯偏向多樣化,更強調教師觀察資料、甚至面試的方法。 2.資優學生名單之確定並無齊一的模式,多數學校為免遺珠之憾,仍留有若干彈性遞補之。為其他樣本多贊成依標準不必取足名額。 3.大部份樣本均肯定其對鑑定工作的重要性,高中方面較偏向性向測驗,而國中、國小則較注重個別智力測驗與非語文測驗,而專家學者及各級學校教師對創造力測驗的重視更突顯各校在鑑定上對創造思考的忽視。 4.鑑定工作的困難相當普遍,觀念的偏差或誤導、工具之不足與誤用等均受到注意。教育學者對測驗問題最為重視,亦反應對個別差異及內在差異之忽視,而國小樣本普遍感受條件較差、困難較多的情況。 5.各類樣本對鑑定制度的建議頗為相近,最強烈的建議是宣導正確資優教育理念,次為重視個別差異的存在避免鑑定僵化,至於測驗工具的編製與運用則為承辦人員、教師及教育學者所強調之重點,科教界學者則希望鑑定過程更重視教師及專家學者的推薦。 根據本研究之發現與結論,提出下列建議: 1.教育行政機關或各級學校內部及家長之間應開闢多元溝通管道,以減少彼此間認知上的差距,並適時宣導正確的理念。 2.鑑定標準與決策模式的統一或彈性之間求取平衡,可在程序上做原則性的統一規定,同時禁止以單一標準決定資優學生的名單,但亦要求各級學校自行選擇多樣化的甄選標準,特別考慮教師觀察資料的重要性。 3.重視弱勢族群學生的權益,可以特別立法給予適當的照顧,給予更多的表現機會,經由面試、現場實作等方法,確實掌握其潛能。 4.測驗之使用有待落實,應以具有前瞻性的整體規劃,加速委託學者致力於測驗編製之工作,並輔導各縣市心理評量小組,定期辦理各項測驗研習活動。 5.資優教育之型態應更多樣化,資優學生的鑑定不受名額限制。 6.追蹤研究在線型鑑定制度下獲選的學生是否與所提供之資優教育目標對象相符?是否獲得適當的資優教育服務?對落選學生進行了解其發展與表現,用以反應先前的鑑定工作確實性。


  • 第13期第8篇(p175-202):資優學生鑑定工具得分間之相關及對於學業成就之預測分析—郭靜姿
    Vol.13, (8): THE CORRELATIONS AMONG THE SCORES OF THE GIFTED IDENTIFICATION INSTRUMENTS AND THEIR PREDICTIVE VALIDITIES 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Ching-Chih Kuo(p175-202)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資優學生各種鑑定工具得分間之相關及其對於學業成就之預測情形。研究對象取自臺灣地區設置資優資源班的國中21所(含六類學科資優)。學生人數總計3874人,畢業於77~82學年度。 資料處理係取學生在國一參加資優鑑定的成績,與其入學後三年的學業成就及高中聯考成績加以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1.各種鑑定工具得分間的相關多達顯著水準(P<.001)(高級瑞文氏測驗與魏氏語文及國文性向測驗之相關除外),各項工具間的相關如下:(1)魏氏語文與作業量表相關為.4284;語文量表與全量表相關為.8144;非語文量表與全量表相關為.7965。(2)瑞文氏與魏氏語文相關為.0953;與魏氏作業相關為.2490;與魏氏全量表相關為.1971。(3)各學科性向測驗與魏氏語文之相關介於.2208~.3085,與魏氏作業之相關介於.1690~.2933,與魏氏全量表之相關介於.0678~.2887。(4)瑞文氏與國文性向測驗之相關為-.1112;與數理性向測驗之相關介於為.1806~.2241。(5)數學性向與生物性向相關為.2637;與理化性向相關為.3042;生物性向與理化性向相關為.4276。2.各資優類組鑑定工具對於學業表現之預測情形在各校、各年度間之變異頗大,且鑑定工具對於學生在校成績及聯考成績的預測結果不同,茲將預測力較高的工具條列於後:(1)在校成績:國文組—國文段考;英文組—英文段考、教師自編測驗;數學組—生物段考、數學段考、數學性向;自然組—國文段考、魏氏全量表、數學段考、生物性向、理化性向;數理組—英文段考、數學段考、魏氏量表、數學性向、生物性向;一般組—魏氏量表、國文段考、生物段考。(2)聯考成績:國文組—國文段考、魏氏語文;英文組—英文段考、魏氏語文;數學組—魏氏語文;自然組—數學段考、生物段考、魏氏語文、理化性向、瑞文氏;數理組—數學段考、生物段考、魏氏語文、生物性向;一般組—魏氏量表、國文段考、生物段考、生物性向。3.運用加權總分或多元截斷方式(分理想多元截斷標準及實際多元截斷標準兩組)選擇出來之學生,相同對象頗多,三組間成就表現之差異未達顯著水準。


  • 第13期第9篇(p203-220):殘障資優學生身心特質研究—盧台華
    Vol.13, (9):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IFTED HANDICAPPED—Tai-Hwa Emily Lu(p203-220)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目前國內尚未受到重視之殘障資優學生的教育問題,藉由了解其身心特質,以為未來資優生篩選或鑑定之參考,並做為安置與教育方案設計的依據。研究對象包含17名視障資優生、33名聽障資優生、26名肢障資優生與5名學障資優生,採資料收集、問卷調查、個案晤談及訪問等方式進行研究。使用之工具包括簡式(甲式)中華兒童智力量表、賴氏人格測驗、兒童自我態度問卷、學習行為觀察量表、對「殘障」的態度量表、及自編自我了解問卷與訪問調查表。所收集之量化資料採次數、百分比、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式處理,並對部份不宜量化與特殊個案的資料以質的方式進行分析。主要發現為:(1)殘障資優生大多在普通班或資源教室就讀。其年齡越大,被發現的機率越低,且以學障資優生較不易被教師發掘與推薦,其各項能力評量表現亦普遍較低;(2)不同性別與類別的殘障資優生在出生體重、父母親年齡與生受試時之年齡上皆正常;(3)本研究發現之殘障資優生的殘障程度多為中重度及全殘者,其成因以後天性居多。聽障資優生家庭成員亦有聽障者佔21%,且除學障資優生外,其餘三類殘障資優生各約有12%至23%在生長過程中罹患過生理疾病;(4)各類殘障資優生的智力有個別內在差異存在,聽障資優生的常識與類同能力較差,視障資優生的連環圖系能力較差,而學障資優生的算術能力最差;(5)殘障資優生的資優特質中,以學習精神佳,學科或藝能科表現優、主動學習、理解力強與研究報告能力較差等五項較為普遍;(6)聽障、肢障與視障資優生對自身殘障均能接納且能積極向上;(7)國小殘障資優生在自我態度問卷的表現,男、女生與全體受試在能力成就、人格特質及總量表上均較常模學生佳,且女生與全體受試在外界接納分量表的表現亦較常模學生佳;(8)國小聽障與視障資優生在自我態度問卷的能力成就、人格特質及總量表上均優於常模學生,且視障生在外界接納的表現高於常模,而聽障資優生在身體特質分量表的表現亦優於常模;(9)國高中資優殘障生的人格特質偏內向,活動性較弱、服從性略高、較具內在思考傾向。社會適應尚可,稍偏於客觀、可協調、且攻擊性不高。在情緒穩定性上,抑鬱性較高且變異性略高,而自卑感較低,唯不論男女或不同障礙類別均有個別內在差異存在。研究者並依據所得結果提出若干建議,以為未來殘障及資優教師做為教學與輔導之參考依據。


  • 第13期第10篇(p221-240):資賦優異學生後設認知能力與創造思考能力關係之研究—張昇鵬
    Vol.13, (10):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TACOGNITIVE ABILITY AND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OF THE GIFTED STUDENTS—Sheng-Perng Chang(p221-240)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資賦優異學生與普通學生、國中資優學生與國小資優學生、資優男生與資優女生之後設認知能力及創造思考能力之差異性;並進一步探討後設認知能力與創造思考能力之間的關係,以作為未來後設認知教學與創造思考能力教學改進的參考依據。主要的研究結果顯示: 一、各變項在後設認知能力與創造思考能力的差異性方面:資優女生的部份後設認知能力表現高於資優男生;國中資優學生的部份後設認知能力表現高於國小資優學生及國中普通學生與國小普通學生;國小資優學生的部份後設認知能力表現高於國小普通學生;國中普通學生的部份後設認知能力表現高於國小普通學生。資優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表現高於普通學生;國中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表現高於國小學生。 二、後設認知能力與創造思考能力之關係方面: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的後設認知能力與創造思考能力之間存有部份的「含攝」關係。資優男生的後設認知能力與創造思考能力之間未存有「含攝」、「統攝」與「平行」的關係;資優女生的後設認知能力與創造思考能力之間存有部份「含攝」的關係。國中資優學生與國小資優學生的後設認知能力與創造思考能力之間未存有「含攝」、「統攝」與「平行」的關係。全體學生的後設認知能力與創造思考能力之間存有部份的「含攝」關係。


  • 第13期第11篇(p241-260):靜坐訓練對國小資優兒童創造力、注意力、自我概念及焦慮反應之影響—胡錦蕉
    Vol.13, (11): THE EFFECTS OF ZEN MEDITATION ON CREATIVITY, ATTENTION, SELF-CONCEPT AND ANXIETY FOR 6TH GRADE GIFTED STUDENTS—Jin-Jiao Xu(p241-260)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依據中國禪式靜坐的方法及參酌超覺靜坐的學習步驟,編擬一適合小朋友的靜坐活動,並經由十四周的訓練實驗後,探討學生對此活動的反應,及其對國小資優學生創造力、注意力、自我概念及焦慮反應之影響。本研究採前後測控制組實驗設計,樣本取自台北縣秀朗與埔墘國小六年級資優班學生,其中秀朗國小學生二十八名為實驗組,埔墘國小學生二十八名為控制組,共五十六名。實驗組學生參加為期十四週(週一至週六,每天早上生倫時間)的靜坐訓練活動,控制組則否。以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注意力測驗、兒童自我態度問卷及兒童焦慮量表為評量工具,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處理。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1.創造力方面,實驗組學生的創造性思考能力顯著優於控制組;而在創造性傾向方面,實驗組學生的挑戰性分數顯著優於控制組。 2.注意力方面,實驗組學生的語文尋找分數顯著優於控制組。 3.自我概念方面,實驗組學生並未顯著優於控制組。 4.焦慮反應方面,實驗組學生的一般焦慮反應及測試焦慮分數均顯著低於控制組。  總之,靜坐訓練有助於國小資優生創造力和注意力的增進及焦慮感的降低,然對自我概念則無顯著影響。研究者根據上述之研究發現,作進一步討論,並提出教導與研究上的建議。


  • 第13期第12篇(p261-271):國小資優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自我實現與創造性情意特質之相關研究—詹秀美
    Vol.13, (12): SELF-ACTUALIZATION AND CREATIVE AFFECTIVE TRAITS OF GIFTED AND AVERAGE PUPILS—Shiou-Mei Chan(p261-271)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三:(1)探討自我實現與創造性情意特質之間的關係;(2)探討資優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在自我時實現與創造情意特質上的差異情形;(3)發展一套適用於國內國小學生的自我實現評量工具。本研究對象為國小資優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樣本取自中部地區三所國小的三年級和五年級資優班與普通班各一班,共計365名學生。本研究使用的工具為「少年自我實現量表」、「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及「自我實現表現調查表」等三種。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1)自我實現與創造性情意特質之間有正向相關;(2)資優班學生的自我實現優於普通班學生;(3)資優班學生創造性情意特質顯著優於普通班學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