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期第1篇(p1-20):兒童認知發展能力測驗之編製及相關研究—林寶貴、杞昭安
Vol.14, (1): A STUDY ON THE NONVERBAL COGNITIVE ABILITES OF THREE TO TWELVE YEAR OLD CHILDREN IN TAIWAN—Grace Bao-Guey Lin, Chao-An Chi(p1-20)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編製一套學前與國小學齡兒童適用的兒童認知發展測驗,以瞭解學前與國民教育階段學齡兒童的認知能力發展情形,並進一步探討影響學前及學齡國小兒童認知發展之相關因素。以臺灣地區二十二縣市五十一所幼稚園、托兒所和國民小學三歲至十二歲1717名兒童為研究對象。使用「兒童認知發展測驗」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相關分析、單因子多變項分析、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茲將主要研究結果加以歸納,並提出若干建議:1.不同年齡兒童的認知發展能力有顯著差異,且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遞增,呈直線趨勢。 2.不同性別兒童的認知發展能力沒有顯著差異。 3.不同社經地位兒童的認知發展能力沒有顯著差異。 4.普通兒童認知發展能力和聽覺障礙兒童有顯著差異。 5.本研究發現不同個人背景因素與兒童認知測驗各分測驗之間,具有顯著相關,其中年齡與認知發展之相關最為顯著。年齡和社經地位二個變項合起來可以解釋總變異量的37%。
-
第14期第2篇(p21-44):臺灣地區心智發展障礙幼兒早期療育服務供需及相關問題之研究—王天苗
Vol.14, (2):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S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HANDICAPS IN TAIWAN: A NEEDS ASSESSMENT—Tien-Miau Wang(p21-44)
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三:(1)調查臺灣地區已出現尋求協助的心智發展障礙幼兒人口及其接受早期療育服務的情形;(2)探討接受及未接受早其服務的障礙幼兒及其家庭狀況、所獲服務及滿意度或未獲服務的原因;(3)探討服務需求與現有機構服務資源間的供需狀況及可能的問題。本研究對象為879個具明顯心智發展障礙幼兒家庭個案和58所提供早療服務的機構人員。本研究運用自編的問卷進行調查。 本研究主要發現:八十三學年度臺灣地區現身的具明顯障礙幼兒家庭個案約近二千名;在 879個有效樣本中,有七成左右的幼兒接受不同型態的早期療育服務,0~2歲幼兒多在醫院復健,3~6歲者則多就讀於私立社會福利機構,供需間有明顯差距;父母年齡較輕、教育程度較低、或家庭社經水準較低的障礙幼兒家庭尋得服務的比例較低;絕大多數家庭對所獲服務多持正面的反應,但是普遍對主要獲得的(教育、復健、費用補助或優待、服務手冊、殘障鑑定等)或政府提供的服務滿意度偏低;未接受服務的主要原因包括地區資源和資訊的缺乏;家長反應出對教育或復健等直接服務及資訊上資源的迫切需求;在有限的機構服務資源中,以私立社會福利機構提供的早療服務較具多元化,且能視幼兒及其家庭需要提供低年齡幼兒部分時間的定點服務、到家輔導或給較高年齡幼兒日托式的服務。最後,依家長與機構人員的建議,有必要結合教育、醫療、社政三大體系積極規畫早療通報與鑑定系統、宣導、普及社區化早療服務措施和專業人員培訓等工作。
-
第14期第3篇(p45-66):成年心智障礙者對家庭的影響與未來安置模式選擇因素探討—周月清
Vol.14, (3): THE IMPACT ON FAMILIES AND FACTORS AFFECTING FAMILIES´ DECISION TO SEEK VARIOUS CARE MODELS FOR ADULTS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IN TAIWAN—Yueh-Ching Chou(p45-66)
本研究是針對十八歲以上之成年心智障礙者及其家庭進行質化資料的蒐集;研究目的包括:(1)探討成年心智障礙者對家庭的影響及其影響因素;(2)探討家庭對成年心智障礙者未來的安置計畫;(3)探討成年心智障礙者對家庭的影響及未來安置計畫與其他需要照顧殘障類別(如植物人、老年癡呆症者)是否有所差異。 本研究共有20個有效樣本,樣本來自大臺北地區,包括13名成年心智障礙者、3名植物人、4名老人癡呆症者。受訪對象為殘障者之主要照顧者,訪問工具為一份開放式問卷。研究結果發現成人心智障礙者之主要照顧者為其配偶、子女、或未出嫁女兒。因此這些障礙者家庭的需求包括:經濟補助、主要照顧者老年或失依子女教養、及家庭互動關係受影響等問題之解決。需要他人照顧之成年心智障礙者、植物人、老人癡呆症者之家庭對殘障者未來安置計畫,若選擇在家自行照顧者,主要考慮是捨不得或不放心、或找不到合適機構,而若必須選擇安置機構,希望是離家近、小型、公設及品質良好之民營機構。
-
第14期第4篇(p67-86):國小學生對智障同儕態度內外一致性之研究—黃富廷
Vol.14, (4): DIFFERENCES BETWEEN BOTH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OMPONENTS WITHIN ATTITUDES OF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OWARD THEIR MENTALLY RETARDED PEERS—Fu-Ting Huang(p67-86)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年級、性別及接觸程度之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生,對智障同儕所持態度之內╱外在成份間所存在的不一致性。研究者在臺南縣╱市及高雄縣╱市中抽出719位有效樣本,以自編之「國小學生對智障小朋友的態度量表」施測,測得資料以三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其結果如下:一、在性別方面 :1.國小女生態度內╱外在成份間所呈現之不一致性,乃較國小男生為大。 二、在接觸程度方面 :1.不同程度之國小男生之間的態度內外轉化差,未達顯著差異。 2.在國小六年級女生中,高接觸程度者之態度內外轉化差乃分別較低╱零接觸程度者為大,但低╱零接觸程度者之態度內外轉化差間並無明顯差異。 3.在國小四年級女生中,低接觸程度者之態度內外轉化差乃較零接觸程度者為大,但高╱低接觸程度者之間、以及高/零接觸程度者之間,其態度內外轉化差則無明顯差異。 三、在年級方面 :1.在高接觸程度者之中,六年級女生之態度內外轉化差較五年級女生為大。 2.在低接觸程度者之中,四、五年級女生之態度內外轉化差皆分別較六年級女生為大。 3.在零接觸程度者之中,不同年級受試者的態度內外轉化差之間則無顯著差異。
-
第14期第5篇(p87-102):國小啟智班與普通班教師教育專業承諾差異比較及相關因素之研究—郭慧龍
Vol.14, (5): THE STUDY OF THE RELATED VARIABLES OF EDUCATIONAL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BETWEEN THE TEACHERS OF SELF-CONTAINED MENTALLY RETARDED CLASSES AND REGULAR CLASSES IN ELEMENTARY SCHOOLS—Huey-Long Kuo(p87-102)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灣地區普通班與啟智班教師專業承諾現況,探討國小普通班與啟智班教師的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與教育專業承諾的關係。 本研究以自編「國小教師教育專業承諾量表」(量表由「專業認同」、「工作投入」、「留業意願」等三個分量表組成)為研究工具,採叢集分層隨機抽樣方式,調查普通班與啟智班教師各312人,有效問卷計普通班教師292人、啟智班教師196人,資料統計分析方法主要使用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及多變項多元逐步迴歸。 根據調查結果,本研究獲得以下的結論: 1.國小普通班與啟智班教師教育專業承諾均呈現優良正向的特質,唯兩者間在專業認同層面有顯著差異。 2.本研究的背景變項(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因素)中大部分均對教育專業承諾具有影響力。 為提昇教師教育專業承諾,本研究提出對師資培育機構、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校長及行政人員的建議,以供參考。
-
第14期第6篇(p103-132):聽障學生接受人工電子耳植入術的現況及意見調查研究—林寶貴
Vol.14, (6): A STUDY ON THE STATUS QUO OF ACCEPTING COCHLEAR IMPAIRED FOR HEARING IMPAIRIRED CHILDREN IN TAIWAN, R.0.C.—Grace Bao-Guey Lin(p103-132)
本研究旨在調查國內各啟聰學校、啟聰班聽障學生接受人工電子耳植入術的人數、現況,及學生、家長、教師對聽障生接受人工電子耳植入術的認知與看法。研究對象包括八十四年學年度就讀啟聰學校全部國中部及高職部學生825名,及國小部四年級以上至國中部三年級所有啟聰班學生1419名,回收問卷1263份,回收率56.3%;家長部份包括所有啟聰學校(班)學前、國小、國中、高職學生家2997名,問卷回收1836份,回收率61.3%;教師部份包括所有啟聰學校(班)學前、國小、國中、高職部專任教師528名,回收問卷328份,回收率58.8%。主要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三份調查學生、家長、教師之問卷。資料處理採用次數分配與百分比的統計方法呈現調查的現況及意見,並以卡方檢定考驗各調查對象間的差異情形。研究結果分基本資料、接受人工電子耳手術的現況、對人工電子耳手術的認知與態度三部份加以討論;最後針對聽語復健與未來研究兩方面提出具體的建議。
-
第14期第7篇(p133-156):自閉症青年與成人現況調查研究—張正芬
Vol.14, (7): THE SURVEY STUDY ON ADOLESENTS AND ADULTS WITH AUTISM IN TAIWAN—Cheng-Fen Chang(p133-156)
本研究以15歲以上自閉症青年、成人為調查對象,以問卷請家人填答的方式取得相關資料。主要結果如下:1.研究對象,男性70人,女性21人,比率為3.3:1,年齡層分佈以15~19歲最多,20~24歲次之;2.溝通與適應能力均在「好」範圍者佔16.5%,均在「差」範圍者佔30.6%,其餘介於中間;3.居住地點以家裏為主,白天去處,除仍在上學者的30.8%、工作的9.9%外,大多均待在家裏;4.居家生活方面,80%左右無獨立的生活能力,半數需要大量的照顧。整體而言,自我照顧能力低也很少分擔家事;5.休閒生活依能力高低有相當的差別,能力好者休閒種類多,內容也較多樣,能力低者則反; 6.問題行為的多寡及家人的困擾程度與能力高低有相關;7.社區生活方面,整體而言,外出次數不多,和社區接觸不足、社區資源利用亦不多,與社區關係薄弱;8.家人最擔心之事,為自己老後自閉症子女的照顧問題。
-
第14期第8篇(p157-178):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學生型態與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蔡翠華
Vol.14, (8): A RELATIONAL STUDY OF THE LEARNING STYLE AND LEARNING STRATEGY OF ARITHMETIC DISABLED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Tsui-Hua Tsai(p157-178)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和一般學生在學習型態和學習策略的差異情形,以及學生的學習型態、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的關係,採用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兩種方式,使用之工具為「數學學習型態量表」、「數學學習策略量表」和訪談題綱,共計取得數學學習障礙學生和一般學生各七十二名為調查對象,並抽取四名數學學習障礙學生,作為深度訪談的對象。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1.一般學生在各類學習型態的表現上,均顯著優於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而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負向學習型態,是受了不利因子影響所致。 2.一般學生在各類學習策略的使用情形上,均顯著優於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而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缺乏使用學習策略的能力,可能是導致學業低成就的主因。 3.二組學生的學習型態和學習策略具有顯著正相關,但對學業成就的影響不大。而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不良學習型態和學習策略,是造成學業成就低落的潛在因素。
-
第14期第9篇(p179-206):我國資優教育政策分析與調查研究—吳武典
Vol.14, (9): A SURVEY STUDY ON GIFTED EDUCATION POLICY IN TAIWAN, R.O.C.—Wu-Tien Wu(p179-206)
本研究旨在檢討我國資優教育政策現況及其影響因素。首先根據中外文獻,建構資優教育政策研究理論架構,說明資優教育政策位階、政策來源及影響因素。其次以自編「我國資優教育政策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教育態度、基本認知、推展理由、基本策略、支援系統及安置模式等六方面。本調查問卷以49名教師樣本進行重測信度考驗, 一致性百分率平均為80%。調查對象共分四類八組:(1)專家學者(含特教領域與非特教領域),(2)行政人員(含教育行政與學校行政),(3)教師(含資優班與非資優班),(4)學生家長(含資優生學生家長與普通學生家長)。共發出問卷1,500份,有效回卷為1,162份(佔77.47%),經百分比分析、卡分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主要發現如下:1.一般認為資優教育一詞頗為允當,惟也認為資優教育政策不明確,對法律有關資優教育之規定也多茫然不知。 2.一般認為現階段尚重視資優教育,但應再加強,與普通教育及障礙教育並進推展,主要理由為「因材施教」與「為國育才」,惟資優班應避免受升學主義影響,成為「超級升學班」,在目標上應兼重個性發展與環境調適。 3.在資優教育行政上,多認為應有專責單位,統籌辦理,在學制上應保持最大彈性(包括修業年限及升學管道),資優教育教師應受過專門訓練。 4.關於教育安置,多數對於設立資優教育特殊學校持審慎態度,惟頗贊成設重點學校;至於「集中式」或「分散式」之編班,則利弊互見,不同身份之對象,見仁見智。 5.在資優教育方案設計上,多認為應加強彈性課程、追蹤研究與支持環境。 根據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結果,本論文歸納我國資優教育政策的特色、面臨的問題及其影響因素,最後並提出八項政策性之建議。
-
第14期第10篇(p207-228):國民中小學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實況調查研究—王振德
Vol.14, (10): A SURVEY O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GIFTED PROGRAMS IN TAIWAN—Jan-Der Wang(p207-228)
本研究的目的在調查我國國民中小學資優班課程與教學的實施現況與問題。研究者以自編之「資優班課程與教學實施狀況調查表」、「資優班教師教學行為問卷」及資優班訪問問題大綱,進行調查研究。根據資優班教師樣本305人(國中教師118人,國小教師187人),及17所國民中小學資優班的深度訪談及調查資料,綜合歸納研究結果如下:(1)資優班的教學活動大多採取激發思考、團體討論、獨立學習、及校外參觀等較活潑的方式,並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2)資優班教材來源:國小以「自行設計者」使用率最高,國中則以「普通班教材」為主。資優班教師自行設計教材的工作負擔頗重;(3)國民中小學資優班的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學科知識、過程技能及情意發展三方面。國中資優班教較偏重學科知識,國小資優班的課程內容較為均衡;(4)在課程的調整上,國小資優班不論在內容、過程、成果及環境方面均較國中資優班符合區分性課程的性質;(5)國中資優班課程與教學的實施深受升學主義、聯考壓力的影響,國小資優班則迫切需要一個統整的課程架構;(6)集中式資優班與分散式資優班各有優點與限制,理想上分散式資優班較適合目前升學壓力甚大的社會環境,惟在技術及經營方面需要介入較大的行政支持與輔導。
-
第14期第11篇(p229-244):國小資優生與普通生性態度及性教育需求之比較研究—施雅彬
Vol.14, (11): COMPARISON OF SEXUAL ATTITUDE AND SEXUALITY EDUCATION NEEDS BETWEEN GIFTED AND REGULA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Ya-Pin Shih(p229-244)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小資優生與普通生性態度及性教育需求之現況,並比較不同性別、父母社經地位之國小資優生與普通生性態度及性教育需求間的差異情形。研究者選取臺北縣全部之國小高年級一般能力優異資優學生及隨機抽取同校之普通班學生共393人為研究對象,使用自編之「國小高年級學生性教育問卷」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百分率、細格人數不等之三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獲致的主要研究結果顯示:(1)資優生與普通生的性態度均偏於正向而積極,且性教育需求程度中上;(2)資優生的性態度較普通生顯著正向。女生的性態度、性教育需求均較男生顯著積極。最後,本研究除對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外,並提出若干在教育行政、教學輔導及進一步研究之建議,以做為資賦優異學生性教育教學與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