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0-15期
  • 第15期第1篇(p1-18):臺灣省中學階段身心障礙特殊班畢業學生就業狀況追蹤調查研究—吳武典、邱紹春、吳道愉
    Vol.15, (1): A FOLLOW-UP STUDY ON THE SECONDARY SCHOOL GRADUATES OF THE SPECIAL CLASSES FOR THE DISABLED IN TAIWAN: CURRENT STATUS AND EMPLOYMENT CONDITIONS—Wu-Tien Wu, Shao-Chun Chiu, Tao-Yu Wu(p1-18)


    本研究以臺灣省二十一縣市曾就讀特殊班(或特殊學校)的近三年畢業生為研究對象,採普查方式,旨在了解其畢業後的現在安置狀況與就業狀況。共獲得來自126校包括智能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肢體障礙、多重障礙及其他障礙者之有效問卷3,227份(有效回收率93.64%), 其中以智能障礙者佔大多數人(2,124人,佔65.8%)。資料蒐集係由原畢業班導師進行問卷訪談與資料彙整的工作。研究結果主要發現如下:(1)整體而言,受訪者目前狀況以正就學者為最多(1,399人,佔43.4%) ,次為己就業者(983人,佔30.5%),賦閒在家者(609人,佔18.9%),正受訓者(170人,佔53%),另未填答者有66人(2.0%)。惟聽覺障礙者正就學與已就業的比例相近(皆近五成),另其他障礙者已就業的比例最高(約五成九); 輕度障礙者已就業之比例略高於正在學者。(2) 受訪者在選擇工作時,所考慮的條件以「自己的能力」、「工作的地點」與「自己的興趣」為主;(3)已就業的受訪者,獲得工作的主要途徑,以「親戚、家人介紹」為主,其工作性質大多屬於較低層的非技術性或勞力性工作,每月收入大多在一萬至一萬五千元之間。惟其工作滿意度尚佳。(4)目前沒有工作者(2,178人),扣除正求學或受訓(佔約六成)外, 其主要沒有工作的原因為缺乏工作技能或因本身障礙被拒絕;其中有七成希望受職業訓練,五成希望很快找到工作。 以上結果顯示:最近三年中學階段畢業之身心障礙學生,由於仍然年輕,有近半數尚在就學或受訓中,有固定工作者僅約三成,但其工作層次與待遇均偏低。受訪者接受技藝或職業訓練之意願甚高,有必要設法滿足其需求。本研究最後就制度面、職業輔導及未來研究等三方面提出建議。


  • 第15期第2篇(p19-38):大學入學考試殘障考生考試辦法初探研究報告—萬明美、葉瓊華、柏廣法、高生旺、張國英、李孫文、張慧美、姚霞玲、翁素珍
    Vol.15, (2): THE RESEARCH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DISABLED EXAMINEES—Ming-Mei Wan-Lin, Chyong-Hwa Yeh, Kuang-Fa Po, Coscel Kao, Kuo-Ying Chang, Sunwen Lee, Hui-Mei Chang, Hsia-Lin Yao, Su-Jane Wong(p19-38)


    本研究旨在規劃適合殘障考生之大學入學管道與應考辦法,包括特殊作答方式及考場服務措施,期能提供殘障考生無障礙的考試環境。本研究以深度訪問,模擬測試和座談方式進行研究,結果及建議摘述如下:1.76%的受訪者贊成讓重度障礙生(全盲、上肢功能嚴重障礙生)參加「大學聯合招生考試」。81%的受訪者贊成「大學推薦甄選入學招生」應將特殊學校納入。其主要理由皆是基於應考權、就學權均等之公平原則;不贊成者多是考量試務因素或認為重殘生無競爭能力。2.在學科考試方面,對於需採特殊作答方式之考生(以點字、錄音、大字體、電腦、口足、抄錄員作答等),建議將其集中於闈場式的考場,依不同障礙狀況及各考科性質,彈性調整個別所需的考試及休息時間。(1)輕度障礙考生每科目之考試時間以延長為一般考試時間的1.3倍為原則;(2)中度或重度障礙考生每科目之考試時間以延長為一般考試時間的1.5倍為原則;(3)若試題及圖形的份量較多(適用視障考生)或含需書寫的作文題、計算題、作圖題題型較多(適用上肢障礙或書寫功能障礙考生),則該科目得再延長考試時間,但最多以不超過一般考試時間的2倍為原則;(4)極重度之肢障學生(如嚴重肌肉萎縮者)與重度視障考生(因手指觸覺功能障礙,無法摸讀點字者;或於高中肄業或畢業後中途失明,未及學點字者),經審查小組認定,試題得採報讀方式,作答則由考生口述答案後,由兩位抄錄員同時代為填答,並錄音存證,經相互核對無誤後,謄寫一份於原始答案卡上。


  • 第15期第3篇(p39-62):「修訂基礎數學編序教材」對身心障礙者應用成效之研究—盧台華
    Vol.15, (3):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REVISED MATH PROGRAMMED CURRICULUM" TO THE DISABLED—Tai-Hwa Emily Lu(p39-62)


    「修訂基礎數學編序教材」係根據原「基礎數學編序教材」修訂而成,是針對特殊學生教育需要設計之一套編序式數學教材,能融合數學概念、運算技巧、和社會成長的數學教學目標為一體,可適用於幼稚園至國小六年的一般學生及心齡四歲至十二歲的智能不足、學習障礙或其他類別障礙的學生。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係在探討「修訂基礎數學編序教材」對國小學障、聽障、智障與國中智障學生的應用成效。以一年半之時間共分二階段完成,採前測-後測控制組實驗設計之方法進行,共計有八所國中及十所國小之330名智障、聽障及學障學生為本研究之受試對象,以數學能力診斷測驗及「修訂基礎數學編序教材」實驗教學回饋問卷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採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平均數、百分比與質的分析方式處理。主要研究發現為:(1)本教材對中重度國小啟智班的應用成效並不顯著;(2)對國中智障學生數學概念的學習有顯著成效,對其應用能力的發展亦有助益,且並不影響其運算能力的發展;(3)對國小聽障學生的整體數學能力、概念與運算部分均有顯著成效;(4)對國小學障學生的數學概念、應用與部分運算能力均有顯著增進;(5)大部份參與實驗之教師認為「修訂基礎數學編序教材」內容適當、設計生動,能提昇學生學習態度與成效,符合學生實際生活需要,對其教學有助益,且願意繼續使用此套教材;(6)大多數聽障與學障學生認為「修訂基礎數學編序教材」內容適當、設計生動,能提昇其學習興趣與成效,且符合其現在與未來生活需要,並希望教師能繼續使用此套教材。研究者根據上述結果,分別在課程與教學、教材修訂與未來研究方面提出可行的建議。


  • 第15期第4篇(p63-82):兒童認知功能綜合測驗之編製—吳裕益、邱上真、陳小娟、曾進興、陳振宇、謝淑蘭、成戎珠、黃朝慶、洪碧霞、櫻井正二郎
    Vol.15, (4): DEVELOPMENT OF THE GENERAL TEST BATTERY OF CHILDREN´S COGNITIVE ABILITIES—Yu-Yih Wu, Shang-Cheng Chiu Huang, Hsiao-Chuan Chen, Chin-Hsing Tseng, Jenn-Yeu Chen, Shu-Lan Hsieh, Rong-Ju Cherng, Chao-Ching Huang, Pi-Hsia Hung. Saurai Shojiro(p63-82)


    「兒童認知功能綜合測驗」的目的在於早期篩選及診斷認知功能發展遲緩兒童。本測驗含七個主要分測驗:(一)注意力測驗、(二)動作測驗、(三)視知覺測驗、(四)記憶力測驗、(五)推理測驗、(六)語言測驗、(七)聽知覺測驗。  本測驗的常模(普通班)樣本人數為三千三百九十二人,效標群體(啟智班及資源班)樣本人數為八百二十八人,樣本人數包括普通班、資源班及啟智班五至八歲兒童。本測驗的內部一致性信度,除了幼大班的注意力及各年級的記憶力之外,其他各α係數均在.72以上,各分測驗間隔八週的重測信度係數在.6456至.9434之間。各分測驗彼此均有正相關,顯示有共同心智功能存在。另外,各分測驗與語言的相關均高於與其他分測驗之相關。主成份抽取法顯示無論那個年級每個分測驗與第一個共同因素之相關均在.48以上。就小學一、二年級而言直交轉軸與斜交轉軸所得結果均顯示七個分測驗大致可區別為較基本(聽知覺、視知覺及注意力)與較高階(記憶、動作、語言、推理)兩種心智功能。幼大班及小學三年級之因素結構與小學一、二年級之因素結構稍有不同。 除推理測驗之外,其餘各分測驗之得分均有隨年級而升高之趨勢。最後,區別分析所得到的結果顯示本測驗的七個分測驗可有效預測資源班、啟智班與普通班學生,可作為特殊學生鑑定之重要參考工具。


  • 第15期第5篇(p83-108):國民小學國語文低成就學童篩選工具系列發展之研究—洪碧霞、邱上真
    Vol.15, (5): A DEVELOPMENT OF SCREENING TEST FOR IDENTIFYING PRIMARY READING LOW ACHIEVERS—Pi-Hsia Hung, Shang-Chong Chiu Huang(p83-108)


    本研究旨在研發系列國語文國小低成就學童的篩選工具。第一年工作包含55所學校二、五年級共2252名的常模樣本。每年級各分甲乙兩式分別施測,同年級兩式間包含部份共同試題。 第一階段題庫認知結構包含三個分類系統:(1)國語文成就難度層次;(2)識字與理解能力;(3)聽力與書面閱讀能力。二年級題庫包含三個難度層次,共有81題,試題平均通過率為0.74,平均點二系列相關為0.37左右。五年級題庫涵蓋四個難度層次,試題平均通過率為0.78,平均點二系列相關為0.34上下。識字與理解能力相關在0.62上下,聽力與書面閱讀能力相關在0.55上下。研究中以題目反應理論進行共同試題同時估計,取得量尺化題目參數後,對各年級學生表現進行初步推估。相對於年級內的個別差異,城鄉間的國語成就差異並不明顯。可能由於本測驗包含較多的新式的作業形式(如聽力的區辨、記憶與理解),因此測驗分數與學童在校國語和數學成績相關的預期落差並不存在,二、五年級與在校國語成績的相關中數分別為0.62和0.66,與數學成績相關為0.60和0.65。研究中也針對識字與理解能力和聽力與書面閱讀能力的閱讀障礙組型進行初步討論。


  • 第15期第6篇(p109-130):聽障學生國語文能力及錯誤類型之分析—林寶貴、黃玉枝
    Vol.15, (6): AN ANALYSIS ON THE HEARING IMPAIRED STUDENTS´ CHINESE LANGUAGE ABILITIES AND ITS ERROR PATTERNS—Grace Bao-Guey Lin, Yuh-Chih Huang(p109-130)


    本研究為了解聽障學生的國語文能力及其錯誤類型,以八十四學年度就讀臺灣區啟聰學班(校)之國小一年級至國中三年級的聽障學生為研究對象,以「中華國語文能力測驗」為研究工具,資料經蒐集整理後,共有375名有效樣本,並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用ITEMAN程式分析每一選項答題人數的百分比及二系列相關值。主要發現如下: 1.國中階段啟聰學校或啟聰班學生,其國語文能力約相當於國小普通班二、三年級學生的程度,且在國小三年級以後進步漸趨緩慢。 2.啟聰班學生在「注音」分測驗的表現最好,而啟聰學校學生則以「選詞」測驗表現最好,兩組學生均以「重組」分測驗的表現最差。 3.啟聰學校與啟聰班學生,注音測驗錯誤較多的地方為偏旁相似而訛讀,其次為破音字。啟聰學校的學生尚出現替代音及調號錯誤。 4.啟聰班與啟聰學校的聽障學生,在詞彙測驗中主要的錯誤大多是在成語及抽象詞彙的理解方面。 5.啟聰班與啟聰學校的聽障學生,選詞測驗的主要錯誤,較集中於命題敘述中必須填入四字成語的題目。 6.啟聰班與啟聰學校的聽障學生,字型測驗的主要錯誤為以相似字或相似音的取代。 7.啟聰班與啟聰學校的聽障學生,在文意測驗方面,對從句子中摘要出其中存在的主要內涵,往往有困難。 8.啟聰班與啟聰學校的聽障學生,在語法分析方面的錯誤包括刪字詞、詞性辨別、標點符號、語尾助詞的選用、連接詞的運用等。 9.啟聰班與啟聰學校聽障學生對重組成完整的句子有困難。根據上述的研究發現, 本研究提出有關教學及未來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 第15期第7篇(p131-150):臺灣地區聽覺障礙者接受人工電子耳植入術現況及溝通能力之研究—林寶貴、韓福榮
    Vol.15, (7): A STUDY ON THE-COMMUNICATION EFFECTS OF THE COCHLEAR IMPLANTS IN TAIWAN—Grace Bao-Guey Lin, Fu-Jong Han(p131-150)


    本研究旨在調查國內自民國七十六年開始引進人工電子耳植入術,至八十五年七月約一百多位聽覺障礙者接受該項手術,其中十五歲以下學前、國小及國中階段聽障學生接受該項手術者約八十多名;十五歲以上者約五十多名。研究對象為接受人工電子耳植入術者112名,回收問卷75份,回收率67.0%,其中十五歲以下組有44人,十五歲以上組有31人。主要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二份調查家長及聽障者之問卷,並對11位願意接受訪談者實施「語言障礙評量表」之會話及構音清晰度評量,及錄影、錄音等方法。量的資料處理採用次數分配與百分比的統計方法呈現調查的現況及意見,並以卡方檢定考驗各調查對象間的差異情形;質的資料則以整理逐字稿後,彙整性質相關的資料呈現。研究結果分基本資料、接受人工電子耳植入術的現況、接受人工電子耳植入術後的溝通能力、對人工電子耳植入術的意見及看法四部份加以討論。最後針對聽語復健與未來研究兩方面提出具體的建議。


  • 第15期第8篇(p151-172):聽覺障礙學生注音符號聽取能力研究—張蓓莉
    Vol.15, (8): AUDITORY IDENTIFICATION OF MANDARIN PHONEMES BY HEARING-IMPAIRED STUDENTS—Bey-Lih Chang(p151-172)


    本研究以自編之注音符號聽取評量表為研究工具,評量國小一年級至國中三年級重度至極重度聽覺障礙學生之注音符號(聲母、韻母、及聲調)聽取能力。聽覺障礙學生計299名,分別來自臺北市立啟聰學校(87名)及普通學校啟聰班(212名),他們除了聽覺障礙以外,沒有其他顯著障礙。研究結果如下: 1.聽覺障礙學生注音符號的聽取能力差。啟聰班各年級學生之聲母聽取能力、韻母聽取能力均有明顯差異。啟聰學校各年級學生之韻母聽取能力、聲調聽取能力均有明顯差異。 2.聽覺障礙學生之聲母、韻母、及聲調聽取能力彼此均達顯著相關。 3.聽覺障礙學生之年齡、裸耳聽閾分別與其注音符號聽取能力有顯著負相關。聽覺障礙學生之佩帶戴助聽器與其聲母、韻母聽取能力有顯著相關。 4.佩帶助聽器者或接受過學前訓練者的注音符號聽取能力均較不帶助聽器或未接受學前訓練者為高。 5.能有效預測聽覺障礙學生注音符號聽取能力的裸耳聽閾頻率為:500赫、1K赫、2K赫、4K赫、8K赫。他們能解釋聽覺障礙學生注音符號聽取能力19%至25%的變異量。 6.由聽覺障礙學生聲母聽取錯誤分析可將之分為兩個群落: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群落(該群落內正確率為81.28%)、及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群落(該群落內正確率為82.03%)。韻母及聲調方面雖然也有凝聚現象,但不形成群落。


  • 第15期第9篇(p173-196):歷程導向寫作教學法對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寫作能力影響之研究—高令秋
    Vol.15, (9): THE EFFECTS OF PROCESS-ORIENTED WRITING APPROACH TO THE HEARING-IMPAIRED STUDENTS´ WRITING ABILITIES—Ling-Chiu Kao(p173-196)


    本研究旨在探討「歷程導向寫作教學法」在提昇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寫作能力的效果。研究採單一受試實驗法中之A-B-A及跨組別多基線設計,受試為六名臺北市立啟聰學校國中部一年級學生,實驗期間長十三週,接受介入節數各三十堂課。本教學效果分析指標為作文品質得分、犯錯比率、應用寫作策略及寫作態度;所用工具包括寫作策略提示卡、相關電腦程式、作文評定量表、應用寫作策略調查問卷、寫作態度問卷及歷程導向寫作教學法回饋問卷,並以單一受試實驗法之資料目視法進行結果分析。本研究主要結論為: 1.六位受試接受教學後,作文品質得分上多有進步,其中進步最明顯者為受試丙、丁;維持階段僅受試甲表現較基準期略低,餘仍較基準期為高。 2.六位受試在各向度得分上,內容思想、組織結構在介入時有較明顯進步,文字修辭上則較少。 3.犯錯比率上,受試丙、戊於介入階段減少較多,且各受試在維持期之比率亦均較基準期低。 4.受試在寫作策略應用上雖較基準期有進步,但仍不理想,尤其「內容」部份較差,效果較好者屬「寫作通則」。 5.寫作態度上,受試者自陳時多認為教學後較之前有正向增進,但教師意見未必如此。 最後依結論、研究限制,提出指導聽障學生寫作及未來研究之建議,供啟聰教育教師或家長參考。


  • 第15期第10篇(p197-214):學習障礙及輕度智能障礙特殊技藝教育班實施之研究—王天苗、林美和、孫淑柔
    Vol.15, (10): CURRENT STATUS OF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CLASSE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MILDLY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IN THE TAIWAN AREA—Tien-Miau Wang, Mei-Ho Lin, Shu-Jou Sun


    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二:(1)了解地方教育行政機關規畫及推展學習障礙及輕度智能障礙特殊技藝教育班情形;(2)了解八十四學年度特殊技藝教育班實施的現況及遭遇的困難本研究對象包括臺北市、高雄市、臺灣省共23個縣市政府教育局以及69所試辦學校。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及實地訪視蒐集資料。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包括:(1)各縣市設立特殊技藝教育班主要考量需求人口的分配狀況、地區及類科均衡的原則,但多數僅以啟智班學生人數為需求人數,並未顧及普通班的輕度智障及學障學生。(2)規畫辦理模式及類科時,有些縣市僅由目前設有啟智班的學校自行決定辦理模式及類科,造成相同類科過多,學生缺乏選擇機會。(3)特殊技藝班的辦理模式以自辦最多,合作及聯合自辦較少。但聯合自辦班可擴大招收鄰近學校學生,合作班則利用高職現有的設備與師資,均較自辦班更能達到資源共享目的。(4)將近半數的學校未成立遴選委員會,僅以啟智班學生為招收對象,無法兼顧學生的興趣及能力。(5)缺乏適當的遴選工具及標準,技藝班教師對輕度智障及學障的鑑定感到困難。(6)技藝班的課程與教材以教師自編最多,但教材內容仍以文字為主,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及成效。(7)社區資源的運用以人力資源最多,例如延聘企業界人士擔任技藝班教師,但較少利用業界現場進行教學實習。(8)由於高職特教班與實用技能班數量不足,輕度智障及學障學生進路輔導難以落實。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未來辦理特殊技藝教育班的建議。


  • 第15期第11篇(p215-236):臺北市國小啟智班學生父母參與之研究—陳明聰、王天苗
    Vol.15, (11): A STUDY OF THE INVOLVEMENT OF PARENTS WHO HAVE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IN TAIPEI CITY PRIMARY SCHOOLS—Ming-Chung Chen, Tein-Miau Wang(p215-236)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小啟智班學生父母對父母參與子女教育之態度、參與情形以及參與需求。採調查研究法,以自編「父母參與調查表」蒐集臺北市國小222名啟智班學生父母、512名普通班學生父母、112名啟智班教師的意見。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項共變數分析、典型相關加以處理。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1.啟智班和普通班學生父母及啟智班教師均對父母參與持正向的基本態度,但教師對父母的參與意願和能力持較負向的看法。 2.啟智班學生父母在實際的活動參與、參與內容、參與方式及其參與需求均和普通班學生父母有所差異。啟智班學生父母對子女在家的教育活動參與較多,最經常透過家庭聯絡簿、電話、及父母接送孩子時和老師聯繫,最關切和孩子學習相關的內容。同時,他們希望能多利用各種便捷的方式在子女教育上有更多和更廣泛的參觀與,尤其希望多與教師溝通和參與學校經常性的活動。3.啟智班學生父母的參與情形上主要和父母的教育程度、壓力、及對參與的基本態度等因素有關。


  • 第15期第12篇(p237-256):臺北市國小智障學童父母心理調適歷程之研究—劉明麗
    Vol.15, (12): A STUDY OF ADJUSTMENT PROCESS BY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IN TAIPEI CITY—Ming-Li Liou(p237-256)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小智障學童父母的心理調適現況、心理調適歷程之演變情形及影響父母心理調適之父母變項和兒童變項。研究對象為臺北市國小啟智班一至六年級學生父母共544名。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以自編之「父母心理調適歷程量表」和「家長訪談題綱」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卡方考驗和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加以處理,主要發現如下:(1)智障學童父母在「拒絕、憤怒、許願、沮喪、接納」五種心理調適狀況上的人數分布有很大的差異,絕大多數(90)表現「接納」,「許願」次之(50);「拒絕」、「憤怒」和「沮喪」只佔少數,大多數受試者同時表現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狀況。 (2)智障學童父母的心理調適歷程及大多數不是按照單純的「拒絕憤怒許願沮喪接納」五段式歷程演變,而是呈現複雜的個別狀況,歸納可得省略、添加、逆轉、重複和期待等變化情形,其中以逆轉為最多。智障學童父母得知孩子為智能障礙的時間早晚,與其心理調適的演變有關。在調適過程中父母普遍感到難過、傷心、沮喪和失望;在接納後,也有少數父母重現過去的負向態度。 (3)雙親的婚姻幸福且教育程度高者,較能接納智障兒。


  • 第15期第13篇(p257-274):拍手動作法在改善國中低功能自閉症學生問題行為的應用—邱紹春、謝岱珍
    Vol.15, (13): EFFECTS OF A CLAP-HANDS METHOD ON THE ADAPTIVE BEHAVIORS OF STUDENTS WITH LOW-FUNCTIONING AUTISM—Shao-Chun Chiu, Day-Jen Shieh(p257-274)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拍手動作法是否有助於低功能自閉症學生穩定其情緒,增強自我控制能力及增進人際關係,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進而改善參與學習活動的專注力。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對象為啟智學校國中部一年級學生,案主為曾有嚴重自傷行為的低功能自閉症者。訓練內容配合行為改變技術,從事拍手動作訓練及認知課程。訓練時間為每週一次40分鐘,共訓練16次。從研究結果、訓練前後社會適應行為量表的評量及訓練後觀察的結果顯示:拍手動作法對案主能有效的穩定情緒,增強自我控制能力及增進人際關係,並改善了問題行為。


  • 第15期第14篇(p275-292):國小國語文低成就學生之視知覺能力研究—洪儷瑜
    Vol.15, (14): VISUAL PERCEPTION OF CHINESE POOR RE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Li-Yu Hung(p275-292)


    視知覺能力在中文閱讀的重要性一直是受爭議的,本研究利用配對比較法,探討國小二、五年級國語低成就學生的視知覺能力與國語文能力的關係。研究受試取自臺灣北、中、南、東四區國小二年級及五年級高、低國文成就學童各計183名,其中國語文低成就學生二、五年級各為120及119人,配對組的高成就學生二、五年級各為63、64人,另依據國語文能力測驗得分各抽取二、五年級各93名為模擬常模代表一般學生。本研究根據閱讀發展理論與漢字的性質,發展一套「漢字視知覺測驗」,分別測量記憶廣度、記憶廣度錯誤得分、序列記憶、圖形區辨、文字符號區辨、與部件辨識等六項,另採國語文能力測驗與閱讀理解測驗兩項評量為效標變項。研究發現如下: 1.漢字視知覺能力因年級、高低成就組別而異,五年級的學生顯著高於二年級學生。綜合成就組別與年級一起比較,五年級高成就組表現最佳,其次是五年級低成就組,再其次為二年級高成就組,二年級低成就組為四組受試中表現最差的。 2.漢字視知覺能力能有效預測二、五年級的國語文能力與閱讀理解,一般學生或低成就學生均如此,預測關係會依年級與成就組別而異,較穩定的有效預測變項有記憶廣度、序列記憶和部件辨識三項。


  • 第15期第15篇(p293-306):國小學童聽覺理解與聽覺記憶能力之研究—不同國語文程度學生的比較—陳美芳
    Vol.15, (15): THE STUDY O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ORAL REPETITION: COMPARING PERFORMANCES OF PRIMARY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CHINESE ACHEVEMENT LEVELS—Mei-Fang Chen(p293-306)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國小二、五年級學童在閱讀歷程中的整體性口語語言理解能力,及其與閱讀表現的關聯,本研究探討的閱讀成分包含:圖畫詞彙、聽覺理解與聽覺記憶能力。研究對象取自臺灣北、中、南、東四區,經參考教師觀察與學生在校成績,選出的學生包含國語文低、中、高三個程度組。二年級組三組人數分別為:120、41、21名;五年級三組人數分別為:119、43、21名。   本研究對圖畫詞彙的測量採用「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甲式」,聽覺理解與聽覺記憶能力則採自編的兩項工具測量。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1.五年級學童在圖畫詞彙測驗與聽覺理解能力表現顯著優於二年級學童,聽覺記憶能力則因所用測驗版本不同,未進行年級間的差異比較。 2.二年級國文低、中、高成就組的比較發現:圖畫詞彙測驗與聽覺記憶低、中、高組間得分漸增並有顯著差異,聽覺理解則高成就組顯著優於中、低組,中、低組間無差異。 3.五年級三組的比較發現:無論圖畫詞彙、聽覺理解或聽覺記憶都是高、中組間無差異,但均優於低成就組。 4.圖畫詞彙、聽覺理解與聽覺記憶間的相關方面,在二年級與五年級不同群體間的係數大致在.4到.6之間,顯示三者間有顯著的中度相關。 5.本研究三變項與國語文能力間的相關方面,二年級無論低成就與非低成就組三變項與國語文能力皆有中度正相關,但到五年級則是低度正相關。 6.本研究三變項與閱讀理解能力間的相關方面,除聽覺理解與閱讀理解間的相關在不同年級與群體間相關較不穩定外,聽覺記憶與圖畫詞彙無論在二年級或五年級各群體相關幾皆在.5以上,非低成就群體的相關更皆高達.6以上,顯示聽覺記憶與圖畫詞彙可能是預測閱讀理解的重要變項。


  • 第15期第16篇(p307-330):社會能力訓練對國小攻擊傾向學生教學效果之實驗研究—黃文蔚
    Vol.15, (16): THE EFFECTS OF SOCIAL COMPETENCE TRAINING FOR AGGRESSIVE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Wen-Wei Huang(p307-330)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社會能力訓練方案」的教育介入,能否有效的改變國小攻擊傾向學生的攻擊信念、社會行為、社會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在教學情境和實際生活情境中的行為表現。 本研究以一所國小六年級八名具攻擊傾向的學生為對象,採單一受試實驗研究法之跨受試者多重基準線設計,將攻擊行為情形、人際關係、智力、及家庭社經地位相當的學生,兩兩配對,進行社會能力訓練的實驗研究,探討接受社會能力訓練後,對國小攻擊傾向學生在教學情境中的適應行為、攻擊行為、及擾亂行為表現次數等依變項的教學效果。而其他無法做持續多次評量工作的依變項,如攻擊信念、社會行為、以及社會問題解決能力等,採單組前後測的實驗設計,考驗教學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 一、教學效果方面 :1.受試者在接受社會能力訓練後,於教學情境中的適應行為次數有顯著增加,攻擊及擾亂行為的次數顯著減少,而此教學成效之保留效果也獲證實。 2.受試者經社會能力訓練後,整體攻擊信念顯著降低,而此教學效果亦能保留。此外,攻擊信念的因素中,「獲得自尊」、「合理化」、及「推諉責任」等三個攻擊信念,具立即和保留效果。然「報復」的攻擊信念之立即教學效果,未獲證實,但保留效果卻獲得肯定。 3.五項社會問題解決能力,經社會能力訓練後,「線索搜尋」及「預期效果」等兩項,呈立即效果;「線索搜尋」及「解決目的」等兩項,呈保留效果。意即社會能力訓練的立即效果及保留效果,僅在「線索搜尋」獲得證實。 二、類化效果方面 :1.受試者在接受社會能力訓練後,其行為表現在自評、同儕評、及教師評之「社會行為評量表」的適應行為部份,具立即效果及保留效果。 2.受試在接受社會能力訓練後,其在自評及同儕評之「社會行為評量表」的不適應行為部份,立即效果及保留效果,未獲證實。而在教師評之「社會行為評量表」的不適應行為部份,卻具顯著的教學成效,而且其保留效果也獲肯定。 3.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教師評述發現,除了受試SS3以外,其餘的受試者,其不適應行為均獲得了良好的改善。 三、教學效果之社會效度考驗 :1.全體受試者的導師,對受試者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行為表現情形,無論是在接受教學後,抑或是在追蹤期時,均認為是值得肯定的。此外,均認為社會能力訓練的課程內容,對於受試者而言,是重要的。


  • 第15期第17篇(p331-350):臺北市國小資優資源班課程內容之調查分析—蔣明珊
    Vol.15, (17): A CONTENT ANALYSIS ON THE CURRICULUM OF ELEMENTARY GIFTED RESOURCE PROGRAMS IN TAIPEI—Ming-Shan Chiang(p331-350)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目前國小資優資源班課程實施的內容,分析其目標和範圍、領域,以提供國小資優資源班教師設計課程與編選教材時的參考。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訪談和德懷術三種研究方法,而以研究者自編之「國小資優資源班課程與教材內容分析表」、「國小資優資源班課程內容分析訪談題綱」及「國小資優資源班課程目標問題」等研究工具分別進行調查及分析研究。研究對象以臺北市國小資優資源班的教師為主。綜合歸納結果如下: 1.國小資優資源班的課程總目標,經過德懷術的分析,在十二項目標中,下列七項是教師們認為最重要的目標: (1)培養學習的基本技能;(2)鼓勵創造思考、批判思考及問題解決等技能的發展;(3)培養高層次的思能力;(4)培養自我了解及溝通、表達的能力;並提供興趣探索及與同儕互動的機會,以建立健全的人格及良好的人際關係;(5)培養正向的學習態度及積極主動的學習意願和習慣;(6)從活動中促進自我發展及個人成長進而能自我實現;(7)發展個人及社會責任,並培養貢獻社會、服務人群的態度。這些目標涵蓋了認知、技能和情意三大領域.,由此可知資優班的課程相當重視學生全人的發展。 2.國小資優資源班的課程範圍主要有四個領域: (1)基本學科:包括語文、數學、自然科學、社會學科和電腦;(2)學習技能:包括思考技巧與能力訓練、讀書技巧和研究方法;(3)社會與情意:包括道德和價值、生涯發展、領導才能、人際溝通、心理衛生、藝術與休閒及其他;(4)其他課程:包括校外教學、專題講座及其他。 3.國小資優資源班課程內容分析的結果顯示: (1)各主題類目佔全部課程的比例以基本學科最高,佔58.38%;其次是社會與情意,佔20.45%;學習技能佔20.04%;其他的課程(除校外教學和專題講座之外)佔1.13%,一般說來,受訪教師普遍認為基本學科的比例偏高。 (2)各次要類目佔該主題類目的比例:在基本學科方面,以語文和數學的比例較高,社會學科的比例最低;在學習技能方面則兼重思考技巧與能力訓練及研究方法,讀書技巧的比例較低;在社會與情意方面,則以生涯發展的比例最高,領導才能的比例最低。所有受訪教師都認為課程內容的比例應加以調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