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0-17期
  • 第17期第1篇(p1-12):簡易個別智力量表之編製—王振德
    Vol.17, (1): DEVELOPMENT OF THE EASY-AND-QUICK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Jan-Der Wang(p1-12)

    「簡易個別智力量表」編製的目的在作為具有特殊教育需要之幼童的一鑑定及評量的工具。量表的內容包括:1.詞彙、2.紡繪、3.算術、4.拼圖、5.詞語記憶、6.圖形推理等六個分測驗,是一綜合性的智力評量工具。本量表的常模,係以臺灣地區北中南東七個縣市中選取4至7歲之學童476人,建立離差智商(平均數為100,標準差為15)。全量表之折半信度係數為.91,庫李信度係數為.88;本量表與幼童認知能力測驗之相關為.76,各分測驗間之相關及年齡間之差異顯著,顯示信效度尚佳。

  • 第17期第2篇(p13-36):失學身心障礙成人教育供需比較之研究—盧台華
    Vol.17, (2): A COMPARISON STUDY ON THE NEEDS OF THE DISABLED ADULTS AND THE CURRENT STATUS AND OPINIONS OF THE SERVICE PROVIDING INSTITUTES—Tai-Hwa Emily Lu(p13-36)

    本研究主要目的係在探討失學身心障礙成人的需求與目前成人教育單位對辦理身心障礙成人教育意見之異同,以為規劃以融合教育為主的補救教學與終身教育方案之參考。本研究針對628位失學身心障礙成人與268個目前辦理成人教育之機構進行問卷調查,並將兩者之意見分析比較,所得資料經質與量之方式分析。主要發現為:(1)約有三分之一目前辦理成人教育的機構願意辦理失學身心障礙成人教育,其中以國中小補校與殘障福利機構較多。而約有一成左右的失學身心障礙成人有就學意願;(2)目前之成人教育方案並未能符合身心障礙成人之需求,且提供參與之方案相當有限,以肢障與智障較多。在未來辦理之意願上亦以肢障、多障與智障較多,且由整體顯示供需大致平衡;(3)未來有意願辦理失學身心障礙國民成人教育的機構有四分之三左右願意提供結業證書,約六成願意提供畢業證書。而各約有三分之一的失學身心障礙者希望取得結業證書、畢業證書、與不在意是否有文憑,顯示文憑並非身障成人就學之主要誘因;(4)供需雙方在就學方式上均以通勤就學為主,但雙方在到宅教學上的差距較大;就學地點則以國民中小學與職業場所為主,供需間頗為一致;就學時間方面,供方希望在夜間實施課程,然需方則多數希望在白天上課,供需雙方的意見差距較大;(5)供需雙方在課程部份的意見頗為一致,以職業訓練課程、基本生活技能課程與國中小正規課程為主。在教學方式上實作練習是最需要的教學方式,其次是講演式的教學。在班級組成上,未來意願的供需意見相當一致,以採融合教育與將同類身心障礙成人自成班級上課為主。在教學型態上,採小組教學是供需雙方的共識,然在個別教學部分有需大於供之現象;(6)供需雙方在所需的服務上,以學雜費補助與安全方便的學習環境為主,然供方在其他的服務的提供上則非常有限。在需要的協助上,經費的支持、硬體設備的改善、宣導並鼓勵社區參與的協助、特殊教育師資與專業人員的提供,以及課程教材與教法的調整、輔具與義工的提供、資源教室的設立均是供方所需之協助;(7)目前一般成人教育機構與未來有意願辦理失學身心障礙成人教育的機構均以普通教師為主,而特教教師的需求頗大;(8)目前調查的成人教育機構中三分之二左右沒有和其他單位合作。至於將來可能合作的單位,有四成左右傾向和大學成人教育研究中心或職訓中心合作,有三分之一表示願與殘障福利機構、大學特殊教育研究中心、或民間團體合作。此外,研究者並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提出規畫失學身心障礙成人教育之可行建議。

  • 第17期第3篇(p37-58):臺灣地區發展遲緩幼兒人口調查研究—王天苗、廖鳳瑞、蔡春美、盧明
    Vol.17, (3): A CENSUS STUDY OF YOUNG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S IN THE TAIWAN AREA—Tien-Miau Wang, Fong-Rey Liao, Chun-Mei Tsai, Ming Lu(p37-58)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調查臺灣地區零至六歲發展遲緩幼兒人口出現情形及接受早期療育服務情形。透過教育、社政及衛生行政機關業務承辦人及家長團體等管道,以本案提供或縣市已有之通報單,進行蒐集有明顯發展遲緩幼兒(包括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之資料。 本調查主要發現為:(l)臺灣地區共通報9‚299名零至六歲發展遲緩幼兒,占全國該年齡層人口約百分之0.49。(2)發展遲緩幼兒年齡愈大,被發現通報的比例愈高。(3)發展遲緩個案中,男性出現比例高於女性;(4)通報出之發展遲緩幼兒絕大多數(85%)領有殘障手冊,少數為無殘障手冊但已被鑑定為身心障礙者或為疑似明顯發展遲緩者。(5)領有殘障手冊的發展遲緩個案多為肢體、多重、重要器官和智能障礙者;未領有殘障手冊的發展遲緩個案則以已鑑定或疑似明顯發展遲緩的「其他發展遲緩」所占比例最高,其次為自閉症、智能障礙、和多重障礙者。(6)發展遲緩幼兒最常見的發展問題首推「語言」、「認知」、「精細動作」、「行動」、「自理」、「社會情緒」問題其次。幼兒在三歲前以「行動」和「精細動作」發展問題最常見,三歲後則主要為「語言」問題,認知和精細動作問題次之。(7)通報個案中,僅26.6%個案提供接受服務狀況資料,故雖發現這些個案大多數均已就學或就醫,「未就學亦未就醫者」僅約占12.9%,但因資料有限,此項結果僅供參考而已。至於就醫和就學情形,則是發展遲緩幼兒在三歲後就學比例增高但就醫比例則減少。

  • 第17期第4篇(p59-84):智能障礙青年社區生活品質驗證性因素分析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林宏熾
    Vol.17, (4):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COMMUNITY QUALITY OF LIFE FOR YOUTH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Hung-Chih Lin(p59-84)


    本研究旨在藉由民國八十六年所發展出之「臺灣地區身心障礙者青年社區生活品質量表」,透過實證研究的調查,以瞭解智能障礙青年社區生活品質的現況;並藉由驗證性因素分析法,驗證早期透過試探性因素分析法所獲得之構成身心障礙青年社區生活品質的潛在因素;藉由逐步迴歸分析方法,探討智能障礙青年社區生活品質的有關變項的關係,並進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未來改善障礙者生活品質政策時之依據與參考。本研究的對象主要為240位,居住在台灣地區,年齡介於1630足歲,並領有障礙手冊之智能障礙青年。其涵蓋的障礙類別以智能障礙為主,以及以智能障礙為主伴隨語言障礙、肢體障礙、多重障礙等之類別。本研究所採用之個別訪談調查工具為自編之「臺灣地區身心障礙青年社區生活品質調查量表」。研究調查於8610月中旬至873月上旬於全省北、中、南、東四個區域分別實施。藉由驗證性的因素分析,智能障礙青年社區生活品質概念至少具有七個共同因素。分別為:(1)獨立行動能力;(2)經濟融合;(3)居住環境-主觀感受;(4)居住環境-客觀條件;(5)休閒娛樂;(6)社區參與暨社交關係;(7)家庭支持。就智能障礙青年社區生活品質相關因素的分析而言,本研究發現,除了智能障礙青年的「目前年齡」、「父母社經地位」等二項對於社區生活品質的層面均無任何統計上顯著的相關外,智能障礙青年的「性別」、「地區別」、「障礙類別」、「障礙等級」、「教育程度」、「就業狀況」、「婚姻狀況」以及「居住方式」等,對於智能障礙青年社區生活品質各有不同層面的相關。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並就教育發展與訓練實務觀點、社會福利與社區發展觀點、後續研究的觀點等提出十二項有關的建議。


  • 第17期第5篇(p85-106):智障學生家長決定子女教育安置之研究—黃己娥、王天苗
    Vol.17, (5): A STUDY OF MAKING DECISIONS OF SPECIAL EDUCATION PLACEMENTS BY PARENTS OF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Jill Huang, Tien-Miau Wang(p85-106)

    本研究旨在探討智障學生家長決定子女教育安置的經驗、考量因素及對子女教育安置的意見。本研究是採立意抽樣,以大臺北地區就讀啟智學校和在家教育國中和國小一年級智障學生家長為研究對象,運用半結構方式進行訪談。本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一)智障學生家長決定子女之教育安置時往往經歷被拒絕、延緩就讀、延長就讀年限等情形,其中被拒絕是啟智學校和在家教育家長最為普遍的經驗。(二)智障學生家長決定子女教育安置時會考量學校因素、孩子本身條件、參觀結果及他人建議等因素。其中學校與孩子本身的因素是家長最主要的考量重點。(三)大多數啟智學校家長對目前子女的教育安置情形感到滿意,滿意的原因在於啟智學校的師資專業、老師接納度高及學校的環境設備佳。至於在家教育學生家長則大多數不滿意。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是效果不彰。(四)多數智障學生家長同意子女被安置在比目前更融合的學習環境,但希望學校相關人員的態度、師資及硬體設備能夠配合。

  • 第17期第6篇(p107-138):大學視覺障礙學生畢業後生活狀況之研究—萬明美、柏廣法
    Vol.17, (6): THE STUDY OF LIFE OF GRADUATE VISUALLY 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Ming-Mei Wan-Lin, Kuang-Fa Po(p107-138)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視覺障礙學生畢業後之就業狀況及婚姻狀況。本研究以質的研究方法蒐集及分182位研究對象的相關資料,主要是以面談及電話訪問方式進行深度訪談,研究結果如下:(一)就業狀況: 1.大學畢業視障者的就業率高達91%,未就業者大多是應屆畢業尚在謀職中,或準備考研究所、托福、德文、律師考試,或是家管,真正失業率僅3%。 2.在職業分類方面以專業人員居多,依序為專業人員、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服務工作人員、事務工作人員、行政主管及民代。 3.各細類人數多寡依序為各級教師、按摩師、音樂歌唱及有關工作人員、點字校對員。除上述傳統職類外,隨大學科系的開放及盲用電腦的開發,已有一些新興行業,如社會工作助理、行政助理專業人員、保育員、廣播節目主持人、保險業務員、電腦程式設計師、觀護人、行政主管、立法委員等。 (二)婚姻狀況:1.大學畢業視障者中,34%已婚,63.2%未婚,2.7%離婚。其中全盲男生結婚比率最高,其次為全盲女生。弱視男生結婚比率偏低,而弱視女生最低。 2.視障男生的配偶有七成是明眼人,且以大專程度居多;視障女生的配偶不及二成是明眼人,其餘皆是全盲或弱視,且學歷亦以高中職居多。 3.約有六成的已婚者育有子女,據受訪者表示,其子女的視力皆是正常或尚未發現異狀。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對政府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建議、對社會大眾的建議、對大學畢業視障者的建議、及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 第17期第7篇(p139-162):視覺障礙學生圖形認知能力之研究—杞昭安
    Vol.17, (7): A STUDY ON THE PATTERN COGNITIVE ABILITES OF 6- TO 15-YEAR-OLD STUDENTS WITH VISUAL IMPAIRMENT—Chao-An Chi(p139-162)

    在一系列回歸主流的配合措施中,視覺障礙學生對於圖形的學習一直無法提出較有效的改善策略。在數學課本方面,幾何圖形的提供即使利用盲用電腦繪製,在技術上尚待改進;地理圖形方面從早期以熱印機製作到目前以立體影印機複製,確實提高視覺障礙學生的學習效果,但關於實物圖形方面,即使立體複製,視覺障礙學生觸摸起來還是屬於平面層次,這種圖形認知的困難一直困擾著視覺障礙學生,尤其是全盲或先天失明者。本人有感於圖形認知對於視覺障礙學生的重要,因此一系列的以圖形認知為主題加以探討視覺障礙學生在這方面之表現,本研究以視障學生418名為受試,另以普通班學生1211名,聽障學生241名,智障學生329名為比較樣本,歷時三年完成施測工作,茲將研究結果敘述如下:1.視覺障礙學生的圖形認知能力在趨向分析中呈直線趨勢,顯示年齡越高,圖形認知發展也越好,亦即視覺障礙學生對於幾何圖形和實物圖形之認知發展均和一般學生之發展相同,隨年齡增加而遞增。 2.視覺障礙學生的圖形認知能力,因教育安置及視力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但在性別和地區兩項並沒有顯著差異。 3.視覺障礙學生的教育安置、年級和視力等變項與圖形認知能力有顯著相關,其中視力與圖形認知能力之相關最為顯著。 4.以整體圖形認知發展能力為效標變項時,視力、年級和教育安置三個變項可以進入迴歸模式內,以預測學生的圖形認知能力,三個變項合起來可以解釋總變異量28.9%。 5.視覺障礙學生在「圖形認知發展測驗」之表現,8歲組、9歲組、12歲組、13歲組、14歲組、15歲組和普通班學生之間有顯著差異,且達統計上.01顯著水準。 6.圖形認知發展能力就以下三類學生發展狀況來看,6至9歲組,其發展之排序為普通班學生、視障學生、聽障學生,但10至12歲組,其發展排序則變為普通班學生、聽障學生、視障學生。 7.視覺障礙學生在「圖形認知發展測驗」之表現,在13至15歲組優於智能障礙學生。 8.在6至12歲各類學生實物圖形認知方面的答對率分別為:普通班學生86%,視障學生80%,聽障學生79%;在幾何圖形方面:普通班學生63%,視障學生55%,聽障學生54%。 9.另外13至15歲各類學生實物圖形認知方面的答對率分別為:普通班學生96%,視障學生87%,智障學生為68%;在幾何圖形方面:普通班學生82%,視障學生68%,智障學生為36%。 10.假如以普通班學生作為規準,那麼在實物圖形認知能力之表現,6至12歲視障學生的表現為明眼學生的百分之九十三,聽障學生為普通班學生的百分之九十二;在幾何圖形表現方面視障學生為普通班學生的百分之九十,聽障學生為普通班學生的百分之八十二。 11.假如以普通班學生作為規準,那麼在實物圖形認知能力之表現,13至15歲視障學生的表現為明眼學生的百分之九十一,智障學生為普通班學生的百分之七十一;在幾何圖形表現方面視障學生為普通班學生的百分之八十二,智障學生為普通班學生的百分之四十三。

  • 第17期第8篇(p163-188):國小兒童書寫語言評量指標研究—林寶貴、黃瑞珍
    Vol.17, (8): INDICES OF WRITTEN LANGUAGE ASSESSMENT IN CHINESE CHILDREN: SYNTAX AND SEMANTICS—Bao-Guey Lin, Rei-Jane Huang(p163-188)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尋找顯著性的語法及語意指標,以供鑑定在書寫語言上有困難的學生,並作為語文發展遲緩學生補救教學的參考依據。四組寫作提示中兩組為記敘文,兩組為論說文來引導學生在最自然的情境下完成四篇寫作語料。研究者並發展中文語料分析手冊來針對每件書寫語料做分析。本研究之對象為108名國小五年級學生,分為低、中、高三組不同的語言能力(每組36名)。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三組語言能力不同之學生在句子總數量上並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在句子結構之複雜性上卻有顯著差異,亦即高能力組學生明顯的使用較多之複雜句型,而低能力組之學生則明顯地使用較多的簡單句。其次在長度方面,不管是用「字」或「詞」來測量,均顯示高能力組學生句子長於中能力組及低能力組,並成為語法分析上最佳之指標。語意方面,用來測量詞彙廣度之六種方法:總字數、總詞數、相異詞、非常用字、非常用詞、及校正過之相異詞比例均可以用來區別三組語言能力不同之學生。本研究亦驗證了用「字」為單位來測量詞彙廣度與用「詞」為單位,有相同的信度。廣泛的使用成語也是兒童階段在書寫語言上一個顯著的特質。

  • 第17期第9篇(p189-204):國語文低成就學童口語理解能力的發展—陳美芳
    Vol.17, (9): THE DEVELOPMENT OF ORAL LANGUAGE COMPREHENSION OF CHINESE LOW ACHIEVERS—Mei-Fang Chen(p189-204)


    本研究為縱貫三年的研究,目的在探討國小學童在閱讀歷程中口語理解能力的發展。研究對象選自臺灣北、中、南、東四區,第三年時共計256位,經參考教師觀察、學生在校成績及標準化國語文能力測驗,分為國語文低、中、高三個程度組。研究第一年時,受試者為小學二、五年級。研究中探討的口語理解成份包含圖畫詞彙與聽覺記憶能力,其中圖畫詞彙的測量採用「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聽覺記憶能力則採自編測驗測量。研究者由三方面分析相關資料:1.區辨分析:比較各年級不同國語文能力組別學童在口語理解能力的差異情形。2.發展趨勢與型態分析:分析國語文低成就學童口語理解能力的發展情形。3.口語理解對閱讀困難的篩檢功能。


  • 第17期第10篇(p205-224):閱讀障礙學童聲韻能力之研究—陳淑麗、曾世杰
    Vol.17, (10): PHONOLOGICAL ABILITIES IN READING DISABLED ELEMENTARY GRADERS—Shu-Lee Chen, Shih-Jay Tzeng(p205-224)


    本研究旨在探討閱讀障礙(簡稱閱障)學童聲韻能力的表現情形。研究以國小二至六年級學童為對象,採配對方式選取閱障學童及配對學童各88名。本研究使用「聲韻分割」、「聲韻結合」及「聲調覺識」三個測驗測量聲韻覺識能力;使用「聲韻轉錄測驗」測量聲韻轉錄的程度。結果顯現,閱障學童在聲韻分割及聲韻結合上與配對組沒有差別。但閱障組的聲調覺識能力普遍不如配對組,且聲韻轉錄現象比配對組不明顯。在相關方面,兩組學童各認知成份與閱讀理解的相關普遍未達顯著水準。在年級間的差異情形方面,聲韻覺識能力在年級間,普遍未呈現顯著差異,然而涉及記憶能力的注音記憶,押韻的狀況,年級間的表現呈顯著差異;不押韻的狀況,年級間的表現則未呈顯著差異。 從以上的結果,研究者推測在國小階段,閱障學童閱讀困難的原因可能是在「和聲韻處理有關的記憶能力」,而不是「CV層次的聲韻覺識能力」(C表子音,V表母因)。亦即,閱障學童主要的缺陷是,與聲韻相關的記憶表現不佳,比較不能有效地將文字視覺刺激以「聲韻的形式」保留在短期記憶中,造成閱讀上的困難。過去的研究認為,閱障學童聲韻覺識能力普遍不佳的看法,在本研究中並未完全得到支持。但由於本研究的聲韻覺識測驗,作業難度偏低,又未進一步測量較複雜層次的聲韻覺識能力,因此,以上的推論,有待未來的研究進一步驗證。


  • 第17期第11篇(p225-252):中文一般字彙知識教學法在增進國小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探討—陳秀芬
    Vol.17, (11): THE STUDY OF INSTRUCTION OF GENERAL ORTHOGRAPHIC KNOWLEDGE OF CHINESE CHARACTERS ON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WORD-RECOGNITION DIFFICULTIES—Hsiu-Fen Chen(p225-252)

    本研究旨在結合中文一般字彙知識的概念與集中識字教學介入的特色設計出中文一般字彙知識教學法,並探討其運用於識字困難學生之識字學習成效的教學實驗究。 本研究以國小30名有識字困難之四、五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並隨機分派至實驗組與控制組,另設一識字能力正常之同年級對照組。研究結果發現:(1)中文一般字彙知識教學對增進國小識字困難學生之識字學習具有立即與短期保留效果;(2)實驗組在一般字彙知識測驗之後測表現顯著優於其他兩組;(3)實驗組在看字讀音之識字能力優於控制組,但是兩組在看字辨義之識字能力並無顯著差異;(4)中文一般字彙知識教學法對缺乏部首概念、無法有效使用注音符號之識字困難學生之教學效益尤其顯著。

  • 第17期第12篇(p253-274):自閉症兒童問題行為之探討—張正芬
    Vol.17, (12): A STUDY ON THE PROBLEM BEHAVIORS OF THE CHILDREN WITH AUTISM—Cheng-Fen Chang(p253-274)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自閉症兒童不同類型問題行為的出現率、頻率及強度,以及教師對問題行為改善的期望。研究對象為學前至國中階段自閉症學生178名。主要結果如下:1.問題行為,由全體樣本整體觀之時,高出現率中強度行為,以不服從行為、退縮行為為主,中高出現率中強度行為,以固執行為與情緒不穩行為為主。自傷行為及攻擊行為不論出現率、頻率、或強度均是最低。 2.由出現該行為者為主而非以全體樣本為主時,高頻率高強度的行為以退縮行為、情緒不穩、攻擊行為為主。 3.教師最想改善的問題行為為自傷行為及攻擊行為。

  • 第17期第13篇(p275-296):認知行為取向介入方案對攻擊傾向學生的輔導效果之後設分析—蔡明富、林幸台
    Vol.17, (13):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BEHAVIOR APPROACH INTERVENTION FOR AGGRESSSIVE STUDENTS: A META-ANALYSIS—Ming-Fu Tsai, Hsin-Tai Lin(p275-296)


     本研究主要採取文獻分析與後設分析法,以探討國內有關認知行為取向介入方案對攻擊傾向學生介入效果的研究成果。文獻分析內容共分為介入方案、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相關依變項等四方面,選擇國內16篇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另外對於研究進行效果值分析,研究結果發現認知行為取向對攻擊傾向學生介入後,在整體平均效果值d.36,在行為、認知、自我與人際等方面變項的平均效果值d分別為.47.88.19.34


  • 第17期第14篇(p297-324):我國參與國際物理與化學奧林匹亞競賽學生的追蹤研究—環境影響之探討—吳武典、陳昭地
    Vol.17, (14): A FOLLOW-UP STUDY OF TAIWAN PHYSICS AND CHEMISTRY OLYMPIANS –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Wu-Tien Wu, Jau-D. Chen(p297-324)


    本研究以參與國際物理與化學奧林匹亞競賽的三十二名學生(物理14;化學18;男29,女3)及其家長為對象,以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探討這些學生的現況及物理、化學奧林匹亞競賽方案對他們的影響。主要發現如下:(1)他們均在大學或研究所就讀,且大多透過甄試保送或推薦甄選入學(88%)。物奧學生大多主修物理(71%),化奧學生亦大多主修化學(76%)(2)他們大都是家中的長子()(77%),且很早便已顯露其卓越科學能力,大多讀過資優班(86%)(3)雖然他們的家庭社經地位(SES)各不相同,但大多屬高社經地位,家庭支持度高,學習環境良好;(4)無論學生或家長,均普遍認為科學才能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是「遇到好老師」;(5)一般說來,奧林匹亞經驗對他們的學習生涯有激勵作用,特別是對於科學的學習態度和自我概念;惟也有超過半數感到精疲力竭,在情感上似乎對這種經驗「愛恨交加」;(6)他們進入大學後,僅約有三成繼續接受專人指導,至於是否有必要為他們設計特殊方案,則見仁見智;(7)只有少數(19%)曾發表研究報告,由於受訪時他們都仍是學生的身分,因此除科學外,尚未顯現其它方面的特殊成就或創造;(8)他們雖然個別差異甚大,但對自然科學皆情有獨鍾,喜歡思考,樂於學習,家庭氣氛良好,良師引導令其感念,升學主義令其困擾。以上發現,大多與數奧學生的追蹤研究(吳武典、陳昭地,民87),相當一致。


  • 第17期第15篇(p325-344):文化殊異學生之學習特質研究—郭靜姿、張蘭畹、林秋妹、王曼娜、盧冠每
    Vol.17, (15): A STUDY OF TH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LY DIFFERENT STUDENTS—Ching-Chih Kuo, Lan-Wan Chang, Chieu-Mei Lin, Mann-Na Wang, Kuan-Mei Lu(p325-344)


    本研究旨在分析文化殊異學生之學習特質,研究方式係以訪談法及觀察評量法了解原住民學生與僑生之學習特質。訪談對象為15位原住民學生之教師及13位僑生之教師。並請受訪者就其教學經驗及觀察,評量任教之學生在「多元能力特質觀察量表」上之表現。資料處理兼採質與量得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1.原住民學生在藝能科目,如舞蹈、體育能力方面表現非常優異。僑生在視覺-空間、肢體動作能力方面表現亦頗佳。 2.原住民學生在語言能力及理解能力方面表現較弱,數學-邏輯能力也差。僑生則在語文理解及表達能力方面表現較差。 3.在人際能力及自我掌控能力上,原住民學生及僑生均表現頗佳。 4.在情境適應能力方面,原住民學生多能快速適應新環境。而僑生則有焦慮及適應的問題存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