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2期第1篇(p1-26):國小學童漢字視知覺能力三年縱貫研究—洪儷瑜
Vol.22, (1): A THREE-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TUDENTS VISUAL PERCEPTIONOF CHINESE CHARACTERS—Li-Yu Hung(p1-26)
本研究利用追隨式(follow-through)的縱貫研究,自1996~97學年起追蹤連續達三年,旨在探討國語文低成就學童與其他成就組之學童的漢字視知覺能力之發展情形與差異。本研究根據漢字特性與閱讀發展理論自編一套漢字視知覺測驗為測量工具,包括記憶廣度、序列記憶、部件辨識、組字規則區辨、圖形區辨與文字符號區辨等六個分測驗。由臺灣北、中、南、東四區取樣國小二、五年級學生各183名為研究對象,並依據國語文成就測驗分為高、中、低成就組,再經由國小階段發展較明顯的部件辨識與序列記憶兩項能力低得分與成長之個案探討漢字視知覺能力的發展與國語文能力之可能的關係。本研究結果有下列三項主要發現:(1)國小學生的漢字視知覺能力會隨年級而成長,不同能力在不同成就組間之成長有所差異,本研究發現大致以序列記憶、部件辨識兩項在國小階段的成長最為明顯,得分在年級間也最為穩定;(2)漢字視知覺測驗所測之能力的發展頂點依序為,圖形區辨,其在小二或更早已達發展頂點;其次為字符區辨,其發展頂點可能在小二、小三間;再其次為記憶廣度與組字規則區辨,其發展頂點約在小三,最後為序列記憶與部件辨識兩項,該兩項能力在國小階段持續成長到小六,而國語文低成就學童的發展頂點較上述年級晚;(3)在部件辨識與序列記憶分析低得分低成長的個案中發現,部件辨識之持續低得分與認字得分關連不大,但與閱讀理解、國語文成就關係密切,而序列記憶之持續低得分與國語文相關能力的關係較小。其中在持續低得分的低年級學童發現特殊類型的個案有6位,包括疑似理解型的閱讀困難有4位,與2位疑似認字型的閱讀困難。
-
第22期第2篇(p27-48):一位自閉症兒童的語言發展歷程:二年縱貫研究的發現—張正芬
Vol.22, (2): A STUDY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OF A CHILD WITH AUTISM—TWO YEARS LONGITUDINAL STUDY—Cheng-Fen Chang(p27-48)
本研究係針對一名就讀國小普通班高功能自閉症兒童所做之有關語言發展的縱貫研究。研究期間由88年1月至90年6月,共計2年6個月,實際觀察評量期間約為二年。本研究透過總結性評量與形成性評量方式取得小傑二年期間語言發展的資料。總結性評量主要使用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文蘭適應行為量表。每種評量工具每年各評量一次,總計每種各評量3次(88年、89年、90年)。形成性評量每隔兩週至一個月由老師就此期間內,研究對象新出現、或較值得記錄的語言相關資料做紀錄,作為語料分析的資料。
綜合二年縱貫研究的發現,可歸納主要結果如下:
1.由小學二年級到四年級的二年期間,小傑在總結性評量部分得分相當穩定,他的語言表現雖較同年齡兒童落後,但仍持續有小幅度的進步。
2.小傑第一學期的平均句長為2.7,第四學期的平均句長為4.2;完整句以單句居多,單句的出現有增多的趨勢。
3.小傑的溝通功能以社會性功能佔最多數,其次為工具性功能,最少的為個人性功能。社會性功能增加的同時,工具性功能也逐漸下降中。語境適當性逐步增加,不適當者日漸減少。
4.小傑的語言表達由被動的回應,逐漸增加為主動的溝通,但主動溝通的內容多為自己感興趣事物的陳述或不滿、抗議情緒的發洩。此外,小傑在拒絕、生氣時較平常更易出現隱喻式語言及較長的複雜句。
5.除上述語言發展的情況外,還發現小傑的口語表現有下列值得關注的部分:代名詞的使用不多、隱喻式語言的使用與修正、口語修補、情感用語、問句、心智理論語言(想望、挑釁)的使用都已出現且有增加的趨勢;此外,談話時經常以電玩、卡通影片、漫畫書中的角色為主角或內容為內容,顯示其興趣的窄化及話題的拘限。
6.教師採用了時間延宕法、同理法、回應法及增強法等策略因應小傑的口語表現。
-
第22期第3篇(p49-74):自閉症青少年之「執行功能」研究:認知彈性—楊宗仁
Vol.22, (3): A STUDY OF EXECUTIVE FUNCTIONS IN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COGNITIVE FLEXIBITY—Tsung-Ren Yang(p49-74)
本研究旨在探討自閉症青少年之「執行功能」的「認知彈性」能力,研究對象為八歲至十七歲的自閉症青少年、學障青少年、注意力缺陷及過動症青少年及普通青少年。所有的青少年均接受「魏氏兒童智力量表」測驗、「威斯康辛卡分類測驗」 (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語言流暢性測驗(Word Fluency Test)及圖形設計流暢性測驗(Design Fluency Test)。魏氏智力測驗結果顯示自閉症青少年與其他三組青少年在魏氏智力測驗全量表智商、語文分量表智商、作業量表智商、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均無顯著差異。研究結果發現自閉症青少年在絕大部分的「威斯康辛卡分類測驗」、「語言流暢性測驗」及「圖形設計流暢性測驗」得分上與其他三組青少年無顯著差異。此一研究發現與國外大部份的研究結果不同。樣本特性是本研究發現與其他研究發現不同的可能原因。
-
第22期第4篇(p75-102):鷹架式遊戲團體對高功能自閉症兒童象徵遊戲影響之個案研究—吳淑琴、楊宗仁
Vol.22, (4): THE INFLUENCE OF A SCAFFOLDING PLAY GROUP ON THE SYMBOLIC PLAY OF A HIGH-FUNCTIONING AUTISTIC: A CASE STUDY—Shu-Chin Wu, Tsung-Ren Yang(p75-102)
本研究旨在探索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在鷹架式遊戲團體中的遊戲能力表現,並瞭解在鷹架式遊戲團體中,提供給高功能自閉症兒童之鷹架。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遊戲團體由二位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和三位普通班兒童共同組成,但只以其中一位高功能自閉症女生進行資料分析。
鷹架式遊戲團體係指根據兒童的能力,透過同儕、老師、玩具、遊戲情境的安排,給予兒童遊戲時不同層次的遊戲協助,遊戲團體進行時間為每週兩次、每次40分鐘、共21週,每次遊戲時都做錄影並撰寫觀察日誌,針對個案的象徵遊戲進行量與質的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1.個案的遊戲行為
(1)透過鷹架式遊戲團體,個案由功能性遊戲提昇到假裝性遊戲。
(2)個案發展出假裝性遊戲後,遊戲內涵的豐富性可以繼續提昇。
2.遊戲鷹架
(1)同儕是遊戲團體中最重要的鷹架。
(2)教師的引導有助於同儕與個案的互動。
(3)玩具與兒童的遊戲主題息息相關。
(4)遊戲情境會影響遊戲的進行,遊戲空間過大影響互動。
本研究並針對遊戲團體、研究設計及推廣部分提出建議。
-
第22期第5篇(p103-126):自閉症兒童非慣例性口語行為溝通功能之研究—林迺超
Vol.22, (5): A STUDY OF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UNCONVENTIONAL VERBAL BEHAVIOR WITH AUTISTIC CHILDREN—Nai-Chao Lin(p103-126)
本研究主要透過功能評量探討自閉症兒童非慣例性口語行為的溝通功能和語言能力之間的關係。研究對象為12名具有主動溝通的口語行為,並有仿說、隱喻式語言及不停問問題等其中一種以上的非慣例性溝通方式的國小自閉症兒童,並藉由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標準分數70分將其分為高低兩組。研究結果發現:(1)仿說主要功能為維持互動及肯定;隱喻式語言主要功能為要求物品、要求活動、抗議拒絕、放聲思考和要求允許功能;不停問問題主要功能為尋求注意、要求訊息和表達情緒。(2)自閉症兒童非慣例性口語行為的溝通功能呈現出一連續發展的歷程,且彼此間互有獨立與重疊的部分;整體溝通功能會隨仿說、隱喻式語言、及不停問問題等非慣例性口語行為溝通類型的出現而反應出由低階至高階的發展。因此,本研究的三種非慣例性口語行為或可做為自閉症兒童語言發展的指標。(3)高組仿說次數顯著少於低組,但兩組兒童在隱喻式語言及不停問問題的出現次數方面卻沒有達到顯著差異。(4)高組兒童一般口語及非慣例性口語行為的出現次數均較低組多,但兩者並未達顯著差異。(5)高低兩組兒童非慣例性口語行為在規範行為及社會互動溝通功能並無顯著差異,但在共同注意力及表達情緒溝通功能出現次數方面,高組顯著多於低組兒童。
-
第22期第6篇(p127-154):聽覺障礙學童口語述說能力之探討:語意、語法與迷走語之分析—林寶貴、錡寶香
Vol.22, (6): LANGUAGE PERFORMANCE IN SPOKEN NARRATIVES OF STUDENT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S, AND STUDENTS WITH NORMAL HEARING—Bao-Guey Lin, Pao-Hsiang Chi(p127-154)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比較聽障學童與一般聽常學童在口語述說語言技能的差異,並探討不同口語述說計量項目在鑑別聽障學童口語表達能力的效應,主要發現如下:
1.在語意的評量方面,聽障學童在口語述說時所使用的總詞彙數、 相異詞彙數、校正後相異詞出現率(CTTR)、成語數皆顯著低於一般學童。然而,相異詞出現率(TTR)的比較分析,則出現迥異的結果,聽障組的相異詞出現率顯著高於聽常組。此項結果與國外的研究發現一致,反映出相異詞出現率計量的本質問題。
2.在語法的評量方面,聽障學童所使用的總共句子、連接詞、平均句長、直接引句、句型1(包含2個子句但未使用連接詞)、句型2(包含2個子句,但使用連接詞連起來的句子)、句型3(包含1個子句+1個嵌入句或是包含3個或3個以上子句,但未使用連接詞連接的句子)、句型4(包含3個或3個以上子句,但使用連接詞連起來的句子)皆顯著低於聽常同儕。然而,聽障學童所使用的簡單句則高於聽常學童。
3.在口語述說錯誤分析方面,聽障學童所使用的錯誤詞彙、總共錯誤句、平均錯誤句、平均詞序顛倒或子句顛倒句、平均前後子句關係混淆不清句、平均代名詞應用錯誤句皆高於聽常學童。但是其平均連接詞應用錯誤句與平均量詞應用錯誤句卻低於聽常學童。
4.在迷走語的分析方面,聽障學童與聽常學童在總迷走語數與多項不同迷走語類型的分析皆未出現組別差異。但是,聽常學童在口語述說時則比聽障同儕出現較多「說了短語或句子之後放棄,然後重新再說新句」的迷走語現象。
5.語言樣本各項語言評量項目的相關分析顯示,不管是聽障學童或是聽常學童,其相異詞出現率與總詞彙及總句數之間皆具有負相關之關係;但校正後相異詞出現率則與總詞彙及總句數具有正相關之關係。另外,一般學童的總迷走語數、總詞彙數與總句數之間皆出現顯著的正相關存在;但聽障學童的總迷走語數與總詞彙數、總句數之間的相關皆未達顯著水準,而且其相關係數還是負值。
-
第22期第7篇(p155-170):工作記憶、語言產生效率與聾人的中文閱讀理解(英文)—曾世杰
Vol.22, (7): WORKING MEMORY, LANGUAGE PRODUCTION RATE,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CHINESE DEAF READERS—Shih-Jay Tzeng(p155-170)
本研究旨在探討成熟聾人「工作記憶容量」、「語言產出效率(speech of sign production rate)」與「中文閱讀理解」之間的關係。六十名學習語言前成聾的成人及30名聽力正常的口語-手語的雙語成人參與了本研究,所有的參與者都是大專以上教育程度。聾參與者中有30名使用手語溝通,不會說話; 另外30以口語溝通,不會手語。雙語聽人取自啟聰學校教師及國內的手語譯員。
研究的第一部分是相關性研究,研究者蒐集參與者的工作記憶廣度(WM)、語言產出效率(LPR)及閱讀理解分數(COMP)。研究結果指出:1.工作記憶可以有效預測閱讀理解;2.LPR和WM成顯著負相關,唸一系列指定詞彙的時間愈長,WM的容量愈短。3.不同組的WM間有顯著差異,但以統計技術控制了LPR的影響後,各組WM平均值的差異不再顯著。
研究的第二部分是參與者內(within-participant)的真實驗研究。為了控制詞頻及參與者的先備經驗,實驗用的都是假漢字、假口語詞、假手語詞。研究要求參與者硬記十二個假漢字與其相對應的假口語詞、假手語詞。假漢字與假口語詞、假手語詞間的關係都是強制規定的,完全沒有既定的規則可循。研究者測量參與者的假漢字在兩種狀況的工作記憶廣度,及假口語詞、假手語詞的LPR。研究結果指出,當以統計技術控制LPR時,手語和口語模式的工作記憶容量,就沒有顯著差異了。
-
第22期第8篇(p171-188):多重障礙孩童固著行為的功能分析與介入(英文)—唐榮昌
Vol.22, (8):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TREATMENT OF STEREOTYPICAL BEHAVIOR IN A CHILD WITH MULTIPLE DISABILITIES IN TENNESSEE, USA—Jung-Chang Tang(p171-188)
目前學界對固著行為(stereotypical behavior)的起因與功能仍不清楚。有些行為分析學家們從操作制約觀點研究,發現該行為的功能可能是感官增強、社會性正增強、社會性負增強、或多重性增強所引起的。本研究共有四個子研究,對一位多重障礙學童的固著行為進行功能分析,並以功能溝通的訓練方式對個案介入。研究一、以類似的功能分析(analogue functional analysis)從操弄四種情境(引起注意、工作要求、單獨、及遊玩情境)來分析該學童固著行為的功能。結果顯示:四種情境都無法對固著行為產生區分性的結果。研究二、以功能分析來操弄四種情境(單獨、聽覺遮蔽、觸覺遮蔽、及視覺遮蔽情境)來分析造成固著行為的感官功能。結果顯示:只有在視覺遮蔽的情境下,固著行為顯著減少。研究三、繼續以功能分析來操弄五種情境(視覺刺激的遊戲、單獨、聽覺遮蔽、觸覺遮蔽、及視覺遮蔽情境)來檢視視覺刺激的遊戲能否與固著行為產生對抗的效果。研究顯示:視覺性的遊戲能成功地替代固著行為。研究四、以混合式的實驗設計(倒返實驗設計結合多基準線設計)來評量功能溝通訓練對固著行為所產生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在視覺刺激的情境下,功能溝通訓練能有效地減少固著行為。最後,本研究對固著行為的感官功能、多重功能、以及形態(topography)與功能的關係進一步地討論,並對未來的研究提出建議。
-
第22期第9篇(p189-216):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學生轉銜模式之研究—組織與運作模式之探討—林幸台
Vol.22, (9): TRANSITION SYSTEM FOR STUDENTS WITH MENTAL DISABILITIES IN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Hsin-Tai Lin(p189-216)
本研究以轉銜制度之建立與其組織、人員配置及運作方式等為主要課題,採調查法,探討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學生轉銜制度現況與運作模式。根據52所學校行政人員、104位導師、99位專任教師、104位家長、及40所機構問卷調查結果,有如下之發現:
1.各類樣本對高職特教班的實施多持正向評價,家長基本上均頗為肯定學校提供其子女繼續接受三年職業教育的措施,但樣本在應然面上的反應大多高於實然面,顯示無論學校、教師或家長均認為目前有關轉銜服務的實施與理想仍有相當距離,高職特教班的現況尚有甚多待改進之處。
2.各類樣本之間對現況的認知或了解亦有相當差距,尤其在學校與家長之間,無論轉銜規劃工作的參與、轉銜目標的達成、職業教育課程的落實、或職場實習的實施等方面,學校教師與家長間的反應差距頗大,而校內行政單位與教師之間亦有相當落差。
3.樣本之間在應然面上反應差距較小,顯示彼此對轉銜服務的目標與方向有共通的理念,因此雖然現況有甚多待改進之處,但若能掌握雙方共同秉持的理念,應是突破現況困境的重要契機。
4.學校與機構間反應的差異顯示學校與社區相關單位與機構之間仍缺乏溝通管道,以致許多資料重覆蒐集,形成資源重疊人力浪費的現象,在為協助身心障礙者適應與發展的前題下,建立健全的溝通管道與分工合作的方式,應仍有可預期的成果。
5.學校在推動轉銜服務上所遭遇的困難,有甚多非學校所能為力者,包括法令之不足、制度之不全、乃至社會對身心障礙者的接納態度等。但為提供身心障礙者適切的轉銜服務,這些滯礙難行之處,均有待主管單位的正視與因應。
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研究者針對加強校內外的溝通、資源開發與共享、轉銜制度之建立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
第22期第10篇(p217-234):國小資優生統整教育教學模式之實驗研究—盧台華
Vol.22, (10):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N INTEGRATIVE EDUCATION MODEL FOR ELEMENTARY GIFTED STUDENTS—Tai-Hwa Emily Lu(p217-234)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係在探討統整教育教學模式組成要素的有效性與建立本土化的統整教育教學模式,以推廣應用於國小資優班。採實驗組-控制組準實驗設計方式進行,以確實了解統整教育教學模式部分組成要素與整體模式之實驗成效。研究對象為台北市國小資優班學生實驗組與控制組各35名,進行整體模式的實驗教學,以應用第一年依據國小一般課程內容改編完成之統整生理、情意、認知、與直覺等大腦功能的數學、自然與人文科學部分之十六個教學單元,並結合第一年對學習環境設計的要素進行的實驗發現,進行為期八天之密集冬令營實驗教學。研究工具包括語文與非語文創造力與學業成就測驗、課程本位的學業成就的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學生與教師對統整教育教學模式實驗教學之心得問卷與錄影帶分析檢核表。主要研究發現為:
1.由客觀性的創造力與課程本位評量結果的量化分析,錄影帶的質化分析,以及教師與學生的主觀意見分析中均發現,採統整大腦生理、直覺、情意與認知功能的單元設計與實施方式的統整教育教學模式對國小資優生的學習有相當一致之成效。
2.統整教育教學模式對國小資優生創造力的提昇有助益,且以精進力部分的效果最為一致。而在語文創造力上,在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上亦有部分增進,尤其是出現在完全以語文敘述的假設情境預測結果題項上。
3.統整教育教學模式對國小資優生數學、自然與人文課程的形成性評量的學習成效有部分助益。
4.國小資優生在實施統整教育教學模式時,參與度、專心度、發言量均相當高,且對整體教學相當投入。
5.國小資優生與實驗教師對實施統整教育教學模式均相當滿意,對學習環境、教學方式、教室管理與活動參與的安排均非常認同,絕大多數對整體成效相當滿意。其所提之正向理由涵蓋在知識、社交、人際、情緒與整體的層面,且在內容敘述上相當具體與深入。
6.由教師與實驗學生對統整教學模式的回饋問卷的感想分析發現,大多數認為教室顏色對其學習有正向之影響,對藍、綠色的佈置相當滿意;對音樂的影響上,幾乎全體師生均感到相當滿意,學生甚至希望播放時間更長、更多樣化。在肌肉放鬆活動上,師生亦皆認為對學習有正面影響。
-
第22期第11篇(p235-257):臺北市國小資優生入班觀察活動實施方式之研究—蔣明珊
Vol.22, (11): THE WAY OF OBSERVATION TO IDENTIFY GIFTED STUDENTS AT THE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Ming -Shan Chiang(p235-257)
本研究主要探討民國八十九年臺北市各國小資優生入班觀察活動的實施方式,以提供未來設計資優生入班觀察活動的建議。研究資料的來源包含問卷調查臺北市國小資優資源班之80名資優教師及訪談9位資優教師。研究工具則包括自編之「國小資優生入班觀察活動實施狀況意見調查」問卷及「國小資優生入班觀察活動實施狀況」訪談題綱。主要的研究發現有:(1)郭靜姿教授所設計之觀察活動參考架構優於各校往年的觀察方式且確實有助於資優教師設計觀察活動;(2)目前各校的觀察活動實施多採合作的方式;(3)教師較重視的觀察活動向度為能力特質、呈現的材料性質、訊息接收方式及反應方式;(4)教師認為應觀察的重要能力或特質依序為創造能力、成就動機、專注性、主動性、問題解決、分析、推理和理解等能力。研究者除了針對研究結果提出資優生觀察的具體建議外,並根據文獻及實務運作的結果發展一適合國內資優生入班觀察活動的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