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0-31期
  • 第31期第1篇(p1-22):以童書為媒介提升身心障礙兒童入學準備能力之成效分析—林月仙
    Vol.31, (1): Children´s Books as A Means of Enhancing the School Readiness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An Outcome Study—Yueh-Hsien Lin(p1-22)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童書為媒介提升身心障礙兒童入學準備能力之成效。研究對象是21名領有身心障礙手冊,就讀幼托園所大班之兒童。自變項(以下稱「實驗方案」)含括三部分:(1)研究者以對話方式導讀童書,幫助研究對象瞭解各項入學準備能力概念,並結合示範、提示、增強和消弱等行為策略,協助研究對象習得與維持各項入學準備能力技能;(2)請家長每天引導研究對象閱讀童書和練習入學準備能力技能;(3)研究者提供家長特教諮詢服務。本研究以準實驗研究法和臨床顯著性探討實驗方案之成效。研究結果顯示實驗方案對身心障礙兒童入學準備能力之提升具有立即和追蹤成效,能增進多數研究對象之入學準備能力,但對於有嚴重情緒問題的自閉症兒童,教學效果有限。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未來研究提出若干建議。





     


  • 第31期第2篇(p23-42):心智障礙者遭受性侵害的調查研究—劉文英、陳慧女
    Vol.31, (2): A Study of the Sexual Abuse of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Wen-Ying Liou, Hui-Nu Chen(p23-42)


    近幾年來,關於心智障礙者受到性侵害的報導時有所聞。因此,探討遭受性侵害的心智障礙者特質與受害過程及其遭受性侵害後所衍生的有關生理、心理等各種層面的問題分析勢必成為重要的課題。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有二:(1)探討心智障礙者性侵害受害者的背景資料、受害過程、及受害情事對其影響的現況;(2)探討不同背景的受害者在受害過程及受害情事對其影響的差異情形。為瞭解心智障礙者性侵害受害者的特質,由各縣市性侵害防治中心蒐集164份個案紀錄分析之,研究結果發現多數受害者為女性;處於12到30歲的青少年期;多數為智能障礙類別;受害的比例隨障礙程度的增加而有所減少。受害次數為單次者居多;犯罪類型最多數為強制性交;案發時機最多數為居家;案發場所在私人場所居多;加害人數多數為單一加害者;而受害與加害者的兩造關係最多數為普通朋友(含男女朋友、網友)、鄰居、陌生人;在受害反應的項目下無抵抗居多;多數案例在受害時未受到凌虐。在受害事件對生理的影響部份,多數(90位)為無影響,然而其他受害者有受傷/生病/性病、睡眠情況異常、懷孕/流產的狀況出現。至於對心理的影響,有44位(26.8%)案例無影響,而其它的案例曾經感到二種以上的負面情感、害怕焦慮、沉默無感覺、憤怒的情緒出現。而調查不同年齡層、障礙程度、與身分類別的受害者在受害過程及受害情事對其影響的差異情形,結果發現不同年齡層的受害者在受害次數、案型、與加害者雙方關係等特質以及對生心理影響有差異情形。即青少年受害者多連續受害而成年受害者多單次受害;幼年者多發生猥褻案而成年者多發生強制性交案;而受害-加害雙方的關係,成人組則較多由陌生人加害且少由家人加害;而青少年少由陌生人加害之;最後,受害事件對成年受害者有較多的生理影響與心理影響。而不同職業類別的受害者在案型、與加害者雙方關係、有無抵抗上、以及對生心理影響有所差異。在案型上學生較多發生猥褻的案子,而家管與無業者則較多發生強制性交的案子;而在加-受害雙方關係的比較上,學生則多由父母親的親戚朋友且少由陌生人加害之,家管/無業者則少由同事同學加害之,而在職者則多由同事與陌生人加害之;而在受害時有無抵抗的比較上,在職者則較多出現有抵抗的情形;在受害情事影響上,受害事件對家管/無業者造成較多的生理影響,而對在職者造成較多的心理影響。而受害過程及受害情事對其影響則不因障礙程度不同而有所差異。


  • 第31期第3篇(p43-71):兩種取向的部件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語文低成就學生之成效比較—洪儷瑜、黃冠穎
    Vol.31, (3):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Radical-Based Remedial Chinese Reading for Low-Achieving Beginning Readers in Primary School—Li-Yu Hung, Kuan-Ying Huang(p43-71)

    基於考驗隨文與否對識字補救教學之影響與研發國小低年級有效識字補救教學之目的,本研究在台北縣兩所國小考驗「以文帶字」部件識字教學與「以字為主」部件識字教學之成效。本研究以不等組前後測設計進行實驗,在兩校選出33位小一、二國語文低成就學生,隨機分派到兩組實驗教學和控制組,利用識字正確性、流暢性、聽寫、不同難易度文章朗讀與眛字為識字、寫字和閱讀等評估立即和保留的成效。研究結果主要發現有三:(1)不同取向的部件識字教學各有其不同成效,但以文帶字的教學對於閱讀能力的成效較為全面,在識字、朗讀理解的正確和流暢性均有立即與保留的效果,以字為主的教學在識字流暢性僅有立即效果,識字、簡易版的文章朗讀和眛字理解有立即和保留效果。(2)二種教學方法增進部件辨識之成效差異不大,但對於識字、閱讀能力之增進效果有所差異。(3)評量型式可以反應不同教學重點的功能,評量內容之難度會影響教學成效的顯著,以及成效的維持。

  • 第31期第4篇(p73-92):聲韻覺識能力及口語詞彙知識與國小一至二年級學童字、詞閱讀發展之探究—宣崇慧、盧台華
    Vol.31, (4): Phonological Awareness, Reception of Oral Vocabulary and Chinese (Character and Word) Reading Development for Grade 1 and Grade 2 Students in Taiwan—Chung-Hui Hsuan, Tai-Hwa Emily Lu(p73-92)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索不同聲韻覺識能力(首音、介音、尾音、音調覺識)及口語詞彙知識與國小一至二年級學童字、詞閱讀發展之關係與影響。受試為台北市兩所國小一年級學童,共六十人。聲韻覺識能力、口語詞彙知識及字、詞閱讀能力為主要探討的變項,視知覺能力與非語文智力為控制變項。研究分相關分析與一年後的追蹤探究兩階段。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當視知覺能力與智力控制後:聲韻覺識之聲調覺識能力與口語詞彙知識為相關度最高之變項。根據相關分析結果,以聲調覺識能力為追蹤探討變項,比較聲調覺識高、中、低兒童一年後的字、詞閱讀發展情形。字、詞閱讀測驗以相同程序重複施測。結果發現,高、中組聲調覺識學童在一、二年級之字、詞閱讀表現無異,低組學童則顯著低於前兩組。雖然如此,低聲調覺識組學童一至二年級的字、詞閱讀成長幅度大於高、中組學童。研究者推測第二年閱讀差異表現可能是受累積讀字能力所影響,便進一步控制一年級讀字能力,看三組學童之讀詞能力是否仍有顯著差距。結果發現,當一年級之讀字能力控制後,三組學童二年級之讀詞能力並無顯著差異。由此推論,一年級聲調覺識能力雖與字、詞閱讀表現有關,但二年級之字、詞閱讀表現主要受一年級識字量所影響。


  • 第31期第5篇(p93-113):國小聽障生家長認知及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之調查研究—林妙、張蓓莉
    Vol.31, (5): Parents’ Knowledge of and Involvement in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Programs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s—Miao Lin, Bey-Lih Chang(p93-113)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聽障生家長對IEP的認知情形、近兩年參與子女IEP的實際經驗,以及不同背景之家長對IEP的認知、實際參與IEP經驗的差異情形,並比較有/無參與IEP經驗的國小聽障生家長對IEP的認知情形。本研究以台北縣、市之國小聽障生家長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方式,以自編之「國小聽障生家長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之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共寄出422份,回收260份,總回收率為61.6%,有效問卷為248份,有效回收率為58.8%。分析有效回收問卷,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一、家長對IEP整體的認知介於部份瞭解與大部份瞭解之間。「完全瞭解」的家長約佔二成三,「大部份瞭解」的家長約佔二成六,「部份瞭解」的家長約佔二成九,「不瞭解」的家長約佔二成一。二、約三成六的家長表示,他們參與的IEP過程「完全符合」法定要求,約二成九的家長表示「大部份符合」法定要求,約二成四的家長表示「部份符合」法定要求,將近一成的家長表示「極不符合」法定要求。三、子女教育安置型態不同之家長,對IEP的認知有顯著差異:曾經參與IEP家長對IEP的認知顯著優於未參加者。四、不同性別、教育程度、子女就讀年級、子女優耳聽損程度的家長,對IEP的認知沒有顯著差異。五、不同性別、教育程度、子女就讀年級、子女優耳聽損程度與子女教育安置型態之國小聽障生家長,參與IEP的實際經驗均無顯著差異。


  • 第31期第6篇(p115-137):以語音聽力檢測系統輔助聽障兒童發音教學實驗—黃佩芬、黃桂君、王小川、劉惠美
    Vol.31, (6): Using A Speech Audiometry System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peech Discrimination and Pronunciation in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Pei-Fen Huang, Kuei-Chun Huang, Hsiao-Chuan Wang, Huei-Mei Liu(p115-137)


    聽障者對聲音的感知異於常人,而影響其語音聽辨能力,在電腦上以數位式的語音處理技術來輔助語音聽辨能力的檢測,以及改善語音感知,將有助於改進聽障者的語言學習。本研究之目的在應用清華大學電機系所研發的語音聽力檢測系統SpchAUD,在啟聰學校進行聽障兒童的語音聽辨與發音教學實驗,並檢核其使用成效。本研究目有三:(1)以系統上的語音聽辨能力檢測功能,檢核聽障兒童音標學習的成效;(2)以濾波器組設定功能,以個案方式進行濾波測試,以了解在不同頻帶的設定下,其聽音仿說能力是否提升;(3)利用語音接受閾檢測功能,並加入口語教學的課程,以探討聽障兒童的語音清晰度及聽辨能力的改變情形。本研究以系統記錄並統計兒童聽音指認的正確次數、在聽音仿說部份則以質性之聽知覺評量,及利用PRAAT軟體進行語音聲學分析,以評定本系統運用在學校發音教學上之成效。研究結果顯示,該檢測功能可有效做為學校教師教學與檢核教學成效之工具。而系統上濾波器組設定功能,亦有助於提昇研究個案部份語音之聽音仿說表現;學生在語音接受閾檢測並配合濾波器組口語教學課程前後測有進步的表現。 


  • 第31期第7篇(p139-164):亞斯柏格症與高功能自閉症早期發展與目前症狀之初探—張正芬、吳佑佑
    Vol.31, (7): Early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Condition in Children with Asperger Syndrome and High-Functioning Autism: A Comparative Study—Cheng-Fen Chang, Yo-Yo Wu(p139-164)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亞斯柏格症與高功能自閉症「早期發展」與「目前症狀」的差異。研究對象計有35位亞斯柏格症學生與43位高功能自閉症學生。亞斯柏格症年齡介於6.6歲~18.2歲,平均年齡12.2歲,高功能自閉症年齡介於7.2歲~19歲,平均年齡11.1歲。本研究使用自閉症的診斷工具ADI-R訪談家長,以了解二組在「早期發展」與「目前」的差異。另使用自閉症/亞斯柏格症行為檢核表,了解二組目前的症狀。主要結果如下:1.兩組受試在ADI-R早期表現有顯著差異,且是高功能自閉症得分高於亞斯柏格症,顯示早期亞斯柏格症的症狀較高功能自閉症輕微。2.兩組受試目前的行為特徵在自閉症檢出工具,包括ADI-R、自閉症兒童行為檢核表的整體表現沒有顯著差異。3.兩組受試在亞斯柏格症檢出工具的社會性、溝通、行為及總分有顯著差異,且是亞斯柏格症得分高於高功能自閉症,顯示亞斯柏格症有某些特徵行為較高功能自閉症明顯。由以上結果可歸納出二項結論:1.亞斯柏格症早期的發展雖較高功能自閉症為佳,但此差異隨年齡增加而減少;2.亞斯柏格症與高功能自閉症有相同的症狀也有顯著差異的部份。



     


  • 第31期第8篇(p165-186):高職階段特教班自閉症學生休閒娛樂自我決策之詮釋研究—黃湘儀、林宏熾
    Vol.31, (8): A Study of Autistic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f-Determination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Shiang-Yi Huang, Hung-Chih Lin(p165-186)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職階段自閉症學生休閒娛樂自我決策技能表現現況,並就相關影響因素與以詮釋分析。本研究對象為5名就讀台灣北區普通高職特教班與特殊學校高職部,年齡介於16至18足歲,領有障礙手冊之自閉症學生。本研究運用深度訪談法及三角交叉檢視法進行資料搜集,於不同之研究場域(校園、教室、家庭)透過參與觀察,設身處地的瞭解、分析、歸納受訪者休閒娛樂自我決策之相關問題,個案訪談資料係透過編碼、摘要性描述、言談分析、敘說分析、澄清與再概念化後,再採用修正分析歸納法的方式加以分析。本研究藉由描述性分析詮釋與紮根理論將高職自閉症學生休閒娛樂自我決策歸納為七大範疇與以統整。分別為休閒娛樂種類、休閒決策動機、休閒決策知識、休閒計畫決策技能、休閒決策溝通能力、休閒決策行動能力、心理調適策略等層面進行深入分析與討論。本研究並進一步提出相關的改善建議,以做為日後相關服務之參考。


  • 第31期第9篇(p187-205):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生涯成熟之研究—林惠芬
    Vol.31, (9): A Study of Career Maturity of Mildly Retarded Students in Senior High Schools—Hui-Fen Lin


    本研究係以研究者自編之「生涯成熟量表」,以535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為對象,探討其生涯成熟能力並分析性別、年級以及父母親教育程度對其生涯成熟能力的影響。自編之「生涯成熟量表」計有23題,包括自我評量、職業試探、生涯探索、工作態度、求職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等六個分量表,信效度品質尚佳。研究結果指出,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並不因性別的不同而其生涯成熟能力有不同;年級愈高在總量表以及「職業試探」、「工作態度」和「求職能力」三個分量表的得分愈高,但在「自我評量」、「生涯探索」和「操作能力」三個分量表的得分則沒有不同。在家長教育程度方面,在「職業探索」分量表裡,家長教育程度愈高,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職業探索」得分愈高,但在總量表及其他分量表的得分並不因家長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



     


  • 第31期第10篇(p207-220):兩種中心視野缺陷模擬系統之應用成效研究(英文)—Laura. A. Bozeman、張千惠
    Vol.31, (10): Central Field Loss in Object-System and Low-Vision Simulation—Laura A. Bozeman, Chien-Huey Sophie Chang(p207-220)


    本研究旨在探討兩種中心視野缺陷模擬系統之應用成效。受試者為19位明眼的大學生,這些學生沒有任何的身心障礙狀況。在研究中,研究者請這19位明眼大學生分別戴著兩種不同缺陷程度的中心視野缺陷模擬系統並參與功能性的定向行動能力評估。同時,研究者記錄每一位受試者在GDCITS評量表(Geruschat and Del’ Aune’s Critical Incidents Tally Sheet)上的行為次數。GDCITS評量表共有六個行為項目:一、bump errors表示「碰撞到任何物品或人」;二、stumble errors表示「膝蓋以下的身體部位碰撞到任何物品或人而改變步態或身體姿勢」;三、drop-off errors表示「未察覺地面高度之差異而改變行走步態或身體姿勢」;四、orientation errors表示「未朝著指定之目的地方向前進或無法完成指定之行走動線」;五、false move errors表示「伸出手想要抓取或摸索物品」;六、street crossing errors表示「以危險的方式過馬路」。本研究發現,戴著第一種中心視野缺陷模擬系統的受試者於日常情境中行走時並未產生功能性的行為變化(亦即,上段所提之六種行為項目),其行為表現反而跟未配戴模擬系統時的表現很相近。然而,當受試者戴上第二種中心視野缺陷模擬系統並於日常情境中行走時,卻表現出上述的六種行為;此種功能性行為表現與文獻所言之中心視野缺陷視障者的經驗非常雷同。由本研究發現可知,第一種中心視野缺陷模擬系統比較適合於臨床上(亦即,受控制的靜態環境)使用;而第二種中心視野缺陷模擬系統則比較適合用於日常情境中之訓練。因此這兩種中心視野缺陷模擬系統之訓練功能是無法互相交換的。本研究結果亦認為,為了比較有效地瞭解中心視野缺陷患者之經驗,在設計與使用類似的視野缺陷模擬系統時,需要考量該設計是否能夠幫助使用者體驗出真正患者之實際經驗。本文文末亦提出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之方向。


  • 第31期第11篇(p221-239):傑出音樂家創作歷程之研究—陳昭儀
    Vol.31, (11): A Study of Creative Process of Outstanding Musician—Chao-Yi Chen(p221-239)

    本研究乃是邀請四位傑出音樂家成為研究參與者,經由深度訪談及蒐集相關文件資料的方式進行複式個案研究,據以瞭解傑出音樂家之創作歷程。綜合四位音樂家之創作歷程可分為以下五個階段:集材─豐富的創作源、醞釀─音符的流動、架構─不同組合概念的形成、修正─作品精緻化、呈現─樂曲或演奏形式之終極目標~美感經驗的追尋,茲分述如下:一、集材─豐富的創作源:音樂家集材的目的在於累積豐富的創作源與記憶,以提供在一連串思維下的靈感乍現,其創作源包含有各類型藝術的涉獵以及生活的歷練與經驗的影響等。二、醞釀─音符的流動:不論是作曲家、演奏家或是指揮在進行音樂創作時,腦中或心中都有著一些音符在流動、在迴旋。三、架構─不同組合概念的形成~感性得來、理性整理:經過音符的組合之後透過構思的過程中,逐步汰除不必要的素材,醞釀長期累積的構念,探索創作的可能性。四、修正─作品精緻化:音樂的演出需要結合眾人的力量,每個環節皆是相扣的。正式演出之前,尚需顧及運用創材的可能性以及各項事物的配合,因此作品需要不斷加以修正與改進。五、呈現─樂曲或演奏形式之終極目標~美感經驗的追尋這四位研究參與者不論在作曲或指揮、演奏方面,都期待達到美感經驗之追尋。

  • 第31期第12篇(p241-261):普通班同儕對資優生人際知覺之研究—黃文玟、陳美芳
    Vol.31, (12): The Perception of Gifted Students by Their Peers—Wen-Wen Huang, Mei-Fang Chen(p241-261)


     本研究主要採實驗研究法探討角色和性別因素對普通班同儕資優生人際知覺的影響,以台北市五年級資優生的普通班級同學為對象,以資優生與同儕互動之影片,及自編之「認識他人」人際知覺量表為研究工具,將研究對象隨機分派,接受不同的實驗處理後,探究實驗結果。研究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採等組後測實驗設計,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探討是否告知影片主角為資優生對普通班同儕資優生人際知覺的影響;第二部分採2×2二因子實驗設計,以獨立樣本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自身性別」和「資優生性別」對普通班同儕資優生人際知覺的影響。結果發現,在角色因素的影響方面,普通班同儕對資優生認知特質的人際知覺,會因是否告知目標人物為資優生而有所不同,告知目標人物為資優生組比未告知組對影片主角認知特質的人際知覺得分高,但在情意、創造及社會特質方面,則無顯著差異。在性別因素的影響方面,對於資優生情意特質的人際知覺,「自身性別」和「資優生性別」的交互作用達顯著差異,女同學對於女性資優生情意特質的人際知覺顯著高於男同學,亦顯著高於對男性資優生的評價。至於在對資優生認知、創造及社會特質的人際知覺上,「自身性別」和「資優生性別」差異考驗未達顯著水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