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7期第1篇(p1-22):臺灣地區身心障礙教育實施之問題及改進意見分析—王天苗
Vol.7, (1): PERCEIVED PROBLEMS AND ACTIONS TO PROMOTE THE SPECIAL EDUCATION PRACTICES IN THE TAIWAN AREA—Tien-Miau Wang(p1-22)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地區身心障礙兒童教育綜合性實施問題及可能的改進策略。以自編「我國身心障礙教育實施問題意見調查問卷」調查國內辦理特殊教育學校與行政單位的行政人員240人、教師391名、和專家學者30人對現階段特教實施的意見。有效問卷共得661份,總回收率84.4%。本研究發現三類人員對問題看法與建議極為一致,均認為現階段身心障礙教育問題中以師資問題最嚴重,其中又以師資培育方式和供需最需加強改進,在其次依序為安置、課程、行政、鑑定、和教學等問題。建議改進之具體辦法包括:(1)特教師資培育方式除應具多元化外,更應重視師資長期的培育和職前儲訓;探討異動原因以改進供需失調;師資培育機構提供與實際需求相符的課程內容;任用具專業資格者擔任特教教師;大幅提高專業津貼待遇等。(2)在義務教育原則下擴大障礙兒童入學管道,以保障障礙兒童個別狀況及國中小安置銜接問題。(3)檢討改進現行各類障礙教育課程綱要的內容。(4)重視法規的制訂與執行問題,除急需擬定各項具體實施辦法外,也應有計畫編列與有效運用特教經費,並採評鑑輔導和積極獎勵雙管齊下,達到行政督導效果。(5)改進鑑定人員素質、鑑定過程、和鑑定工具,以確保鑑定的正確性,而採分區巡迴鑑定是改進鑑定實施的重要辦法。(6)由專家學者和教師共同研製教材、提供教師定期進修研習、設立特教教學資訊中心等辦法可改進目前特教叫學實施問題。(7)重視學前階段特殊教育的實施。
-
第06期第1篇(p1-19):國民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兒童安置狀況調查研究—吳武典、盧台華、王振德、陳龍安
Vol.6, (1): EDUCATIONAL PLACEMENT FOR THE SCHOOL-AGE HANDICAPPED CIILDREN IN TAIWAN, R.O.C.—Wu-Tien Wu, Tai-Hwa Lu, Jan-Der Wang, Lon-An Chen(p1-19)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身心障礙兒童安置之現況、需要與困難,俾提供政府以為加強規畫與改進特殊教育之依據。除以自編之『各縣市國民中小學身心障礙兒童安置狀況調查表』及『殘障福利機構身心障礙兒童狀況調查表』二種問卷針對二十四縣市教育局及五十二所公私立殘障福利機構實施調查外,並輔以座談及參觀訪視之研究方式。研究結果有以下重要發現:(1)國教階段學身心障礙兒童有27‚357人(含在特殊學校者2‚420人,在特殊班者10‚890人,混和就讀者795人,在家自行教育者625人,在普通班者12‚576人,其他59人),失學身心障礙兒童達2‚548人,而在四十二所殘障福利機構中接受養護訓練之學齡兒童亦有1‚238人未受任何教育服務,其中802人甚至沒有學籍,各縣市均反應特教設施普遍不足;(2)各縣市均無法掌握確切之身心障礙兒童人數,填報資料前後不一致,實施之方法亦各有異,以上數據可能偏低,實施普查與資料建檔乃刻不容緩之事;(3)身心障礙兒童『在家自行教育』措施形同虛設,且問題重重,亟待改進;(4)殘障福利機構附設之特殊班仍嫌不足,且缺乏督導及正確之教學措施,教育與社會福利部門之觀念與作法仍有待建立與溝通。 研究小組最後提出九大項建議,以供有關機構參考:(1)規畫在師大、師院設立實驗特殊學校;(2)加速培訓特殊教育師資及專業人員;(3)擴大辦理『委託私立殘障福利機構附設特殊班』;(4)規畫並儘速展開特殊兒童普查工作;(5)全盤評估改善『在家自行教育』方式;(6)訂定『特殊教育教師及專業人員獎勵辦法』;(7)建立助理教師及生活輔導員資格及編制;(8)加強特教行政及社政單位之協調與溝通;(9)籌款補助各縣市教育局逐年增設特殊學校及各類特殊班。
-
第06期第2篇(p20-38):臺灣地區七十八至八十二學年度國中特殊教育教師需求推估研究—張蓓莉
Vol.6, (2): NEED ASSESSMENT BASED ON A SURVEY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ATTRITION RATE AND SERVICE DELIVERY IN TAIWAN—Bey-Lih Chang(p20-38)
本研究普查台灣地區特殊學校及設有特殊班之574所國民中小學及抽樣調查未設任 何特殊班之普通國民中小學574所之特殊學生人數及國中階段特殊教育教師之異動情‚ 並推估78-82學年度國中特殊教育教師之需求量。根據回收之問卷(回收率86%),獲得重要結果如下:1.七十七年學年度在籍且已接受特殊教育之國中學生有8197人,國小學生17956人,其中以資賦優異學生最多,智能不足學生次之,聽覺障礙再次。2.七十七學年度在籍但尚未接受特殊教育之國中學生有6407人,國小學生有15707人。其中學習障礙學生最多,智能不足者次之。3.自七十二學年度以來,專任特殊教師人數均不及編制內之人數,平均差額均二百多名。4.七十二至七十七學年度,國中各類特殊班教師中之合格特殊教師只佔40%。5.七十二至七十七學年度國中各類特殊教師之平均異動率為24%。6.七十八至八十二學年度臺灣地區國中階段共需特殊教育教師人數一次為1881人,783人,812人,878人,867人。
-
第07期第2篇(p23-42):殘障學生對「無障礙的校園環境」之需求評估—吳武典、張正芬、盧台華、蔡崇建
Vol.7, (2): THE EVALUATION OF THE HANDICAPPED STUDENTS ´ NEEDS FOR BARRIER FREE SCHOOL ENVIRONMENTS—Wu-Tien Wu, Cheng-Fen Chang, Tai-hwa Lu, Chung-Chien Tsai(p23-42)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身心障礙學生對本身殘障的看法及對當前校園環境障礙狀況的感受暨改善意見,以作為教育行政部門推動「無障礙校園環境」之參考。本研究除以修訂之「對殘障的態度量表」及自編的「無障礙校園環境需求問卷」實施於就讀高中(職)及大專院校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肢體障礙學生共計 373人外,並兼採座談會方式獲取相關意見。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各類障礙學生對本身殘障的看法仍有矛盾、缺乏自信、悲觀等現象,其中以肢障生的自我接納較其他類學生為佳;(2)障礙學生普遍反應與一般學生有互動不良、了解不足的情形;(3)各類障礙學生對現存環境障礙的感受雖依其障礙類型不同而有所差異,但不論是學校建築、設備、教學、輔導,或上學的交通工具方面,均有相當比率的學生反應障礙存在的事實,並迫切需求改善。
-
第07期第3篇(p43-66):「學前兒童學習能力測驗」第二次修訂及其相關研究—張杏如、譚合令、周雪惠、王天苗
Vol.7, (3): THE REVISION REPORT ON 1991 CHINESE VERSION OF THE DEVELOPMENTAL INDICATORS FOR THE ASSESSMENT OF LEARNING-REVISED—Sing-Ju Chang, Ho-Ling Tan, Hsueh-Hui Chou, Tian-Miau Wang(p43-66)
本研究乃是進行「學前兒童學習能力測驗」的第二次修訂工作,主要目的在於重新修訂測驗內容及加深測驗項目的難度,並建立台北地區的常模資料。本次修訂過程依據原測驗之理論架構予以刪修,共有18個測驗項目經過修改,有1個新增測驗項目,有5 個則維持原狀,故整套測驗仍包含動作能力(8 項)、概念能力(8 項)、語文能力(8 項)三個分測驗。標準化樣本是取自台北市、台北縣2至6歲的幼兒387 名(男387名,女190名;都市173名,鄉鎮214名)。根據量表分數建立常模,以六個月為一個年齡組,並以各年齡組平均數上下1.5 個標準差的位置為切截點,作為鑑別「可能學習困難」、「正常」、「可能學習能力優異」的依據。本次修訂過程考驗本測驗的庫李信度及建構效度,均顯示本測驗信效度高,為一頗佳的篩選測驗。本研究進行的相關因素的探討中,顯示幼兒年齡是決定幼兒學習能力的最重要因素,而居住地區的不同,也是影響幼兒在概念學習上的重要決定因素。
-
第06期第3篇(p39-64):工商企業機構對殘障者職業訓練及就業輔導之意見調查研究—吳武典
Vol.6, (3):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JOB PLACEMENT FOR THE HANDICAPPED: VIEWPOINTS FROM THE INDUSTRY—Wu-Tien Wu(p39-64)
本研究旨在了解工商企業機構僱用殘障者的現況、意願、理由和困難,並探討其對改進殘障者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的看法及可能提供給殘障者的工作機會。以分層隨機法進行取樣,機構樣本數共239,包括政府機構、公營事業和民營事業;其規模包括小型企業、中小企業、中型企業及大型企業。經問卷調查結果,主要發現如下:(1)殘障員工佔全體員工的比率僅為0.81%,有64%機構未僱用任何殘障者,民營機構僱用殘障者之比率高於公家機關。(2)大多機構認為應速成立職能鑑定中心並設置國立殘障職訓機構,加強就業輔導,增加職訓職類;(3)在就業輔導方面,認為政府應優先試範僱用殘障者及擴大殘障者特定工作。;(4)職能和體能是工商企業機構僱用或不僱用殘障者主要的原因,至於殘障者的工作態度、生活形態及人格,似並未令雇主產生疑懼;(5)若法律上採取強制僱用比率規定,似仍可贏得多數機構「有條件之支持」;(6)業者所需的主要協助為殘障者的職能訓練與改善工作環境;(7)多數機構對於殘障者表示願意 「比照常人僱用」,少數(約佔1/4,多為大企業),仍持拒斥態度;(8)四類殘障中肢障類工作機會最多,就業範圍也較廣,次為聽障類,智障及視障則機會極少。針對以上發現,研究者提出政府倡導僱 用殘障者、實施定額比率僱用制度、加強職能鑑定、閞拓新職類新市場、規劃無障礙工作環境、加強心理輔導、成立殘障者人力銀行、鼓勵機構自辦訓練、 強化行政組織人員等九項建議。
-
第06期第4篇(p65-86):殘障者職業訓練、就業輔導狀況及就業需求調查—蔡崇建
Vol.6, (4): ATTITUDE OF THE HANDICAPPED PERSONS TOWARD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GUIDANCE—Chung-Chien Tsai(p65-86)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內殘障者職業訓練、就業轉輔及就業需求的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的重點在1.了解殘障者之工作意願及適性職類,作為規劃職業訓練及就業轉導之參考;2.探討殘障者未接受職業訓練的原因,以提出因應策略;3.探討殘障者就業及人工作環境的適應情形,以減少殘障者的就業及工作的障礙。調查樣本人數為600人,回收樣本數為186人,回收率為36.5%。研究項目分為:殘障者工作意願比較、殘障者適任行業及職類分析、殘障者接受職業訓練及就業狀況比較、殘障者就業資訊取得及求職問題、殘障者接受職業訓練的滿意度、殘障者的工作適應問題、殘障者接受職業訓練的意願及辦理職業訓練的職類之期望等七項。
-
第07期第4篇(p67-86):並行處理設計在特教教學比較研究上的應用—林千惠
Vol.7, (4): THE APPLICATION OF PARALLEL TREATMENTS DESIGN IN COMPARATIVE SPECIAL EDUCATION RESEARCH—Chien-Hui Lin(p67-86)
並行處理設計係由GAST & WOLERY 在1988年所發表的一種新型單一受試實驗設計模式。並行處理設計的最主要功能,在於他能極有效且準確地比較出多種實驗處理對某些變數所產生的影響。除此之外,並行處理設計在維護實驗的內在效度,以及提昇外在效度上的功能,更是眾多單一受試實驗設計中所少見的。在美國,利用並行處理設計所作的教學比較研究,在兩、三年間已散見各主要論文期刊中,唯國內學術界對此設計,尚缺乏有系統的介紹與認識。基於此,本文乃針對並行處理設計以及三種傳統的比較設計(即:多重處理設計、交替處理設計、同時處理設計),進行綜合評鑑與分析。並藉由此評鑑分析之結果,來彰顯並行處理設計在比較研究上的功能。本文中並以一實際教學法比較研究為實例,以展示此設計之基本結構及其特色。本文最後,更針對並行處理設計在執行上的限制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日後運用此一設計之參考。
-
第07期第5篇(p87-108):國小聽覺障礙生句型理解能力研究—張蓓莉
Vol.7, (5): THE COMPREHENSION ABILITY OF SENTENCE PATTERNS OF ELEMENTARY HEARING-IMPAIRED STUDENTS—Bey-Lih Chang(p87-108)
本文旨在分別探討啟聰班國小三至六年級學生之句型理解能力。配合研究目的編製了一套以小學國語課本內容為主的句型理解能力測驗。其信度令人滿意。受試學生為啟聰學校學生98名,啟聰班學生68名。兩組學生之句型理解能力均與其年級、智力、社經地位、及佩戴助聽器情形有明兩相關。兩組學生之句型理解能力隨年級之增加而進步。此外,文內還分別探討兩組學生不懂之句型與錯誤分析。
-
第06期第5篇(p87-114):殘障者家屬對殘障者職業訓練及就業輔導之意見調查—張正芬
Vol.6, (5): ATTITUDE OF HANDICAPPED PERSONS´ FAMILY TOWARD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COUNSELING—Cheng-Fen Chang(p87-114)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殘障者家屬對殘障者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問題之意見與期望。研究對象包括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肢體障礙、智能不足等類殘障者之家屬計285人,研究結果發現:1.家屬對職業訓練多持正向態度,且期望職業訓練能與就業安置密切配合。2.家屬希望殘障者參加之職類以製造業、公共行政、服務業為最多。3.十分之九之家屬反應殘障者在求職時遭遇困難,困難主要來自就業市場狹小,社會大眾觀念偏差,與殘障者本身能力在求職限制三方面。4.家屬對殘障者之工作,在「安全性」與「交通」方面頗為擔憂,對「待遇」、「升遷機會」、「社會地位」三方面則均示不滿意,亦期雇主能提供與改善有關措施及福利。5.殘障者之障礙類別及家屬之關係會影響家屬對殘障者就業的態度。
-
第06期第6篇(p115-130):促進學習障礙兒童之隱喻性語言能力—Cathy Baechle、連明剛
Vol.6, (6): ENHANCING METAPHOR PERFORMANCE OF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Cathy L. Baechle, Ming-Gon John Lian(p115-130)
大多數學習障礙兒童都具有語言方面的缺陷。這種語言缺陷可能導致兒童對隱喻性文字或口語上之錯誤理解與詮釋。本研究旨在評價直接回饋與訓練對學習障礙兒童隱喻性語言能力之影響。統計資料分析結果發現實驗組與控制組之間有顯著的差異。本研究更進一步發現學習障礙兒童之性別、年齡、年級、閱讀能力、與特殊教育方式等,加以組合,則顯現出更多有意義之相關。
-
第07期第6篇(p109-128):高職階段聽覺障礙學生國語文與數學能力之研究—林寶貴、錡寶香
Vol.7, (6): A STUDY ON THE LANGUAGE ABILITIES AND MATHEMETICS ABILITIES OF HEARING-IMPAIRE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SPECIAL SCHOOLS FOR THE DEAF IN TAIWAN, R.O.C.—Grace Bao-Guey Lin, Pao-Hsiang Chi(p109-128)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區高職階段啟聰學校學生國語文能力及數學能力之發展情形及其與有關變項之關係。研究對象取自北、中、南三所啟聰學校高一至高三學生共計308人,男生164人,女生144人。研究結果發現:高職階段聽障學生國語文能力及數學能力與智力、學前教育經驗、父母聽覺狀況、學習態度有顯著相關,但與聽力損失程度、失聰年齡無相關。智力、學習態度、學前教育、年級、母親教育程度、社經地位、年齡、失聰年齡、父親教育程度、聽力損失程度及父母聽力狀況等因素,可解釋高職階段聽障學生國語文能力42.35%的變異量,國語文能力及上述11個變項可解釋高職階段聽障學生數學能力62.66%的變異量,而智力、學習態度及學前教育三變項最能有效預測聽障學生的國語文能力;國語文能力與智力最能預測聽障學生的數學能力。高職階段聽障學生的國語文能力以字形義辨別最優,語法概念最差。
-
第07期第7篇(p129-148):北市國小回歸主流聽覺障礙學生讀話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蘇芳柳
Vol.7, (7): SPEECHREADING ABILITY OF MAINSTREAMEI HEARING-IMPAIRED STUDENTS AND ITS CORRELATED FACTORS—Fang-Liu Su(p129-148)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北市國小回歸主流聽障學生的讀話能力,及影響讀話能力的有關因素。本研究用「SPM」、「聽覺障礙學生國語文能力測驗」、「修訂本通氏視覺性記憶測驗」、自編的「讀話能力測驗」及「學生基本資料調查表」五種工具,測量北市八所國小啟聰班或資源教室三到六年級學生共67名。所得資料以Pearson 積差相關、卡方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和逐步迴歸分析等加以處理。本研究所得結論如下:1.聽障學生的讀話能力有隨著年級增加而提高的趨勢;但只有42%的受試能理解「讀話能力測驗」六成以上的內容。2.聽障學生的年級、聽力損失程度、每週在資源教室接受輔導總時數、智力、和國語文能力等五個因素與讀話能力有顯著相關。性別、年齡、致聾時期、配戴助聽器時期、配戴助聽器情形、社經地位、視力、視覺記憶、學前教育年數等與讀話能力之相關均為達顯著水準。3.國語文能力、聽力損失程度、和每週在資源教室接受輔導總時數等三個變項可有效預測讀話能力,總預測量達67.3%。4.不同年級的聽障者,讀話能力雖有隨著年級上升的傾向,但排除國語文能力與智力的影響後,各年級間的差異不復存在。5.不同輔導時數的聽障者,讀話能力有顯著差異。在資源教室每週輔導時數在十節以下者,讀話能力高於十一到十五節的學生,也高於自足式啟聰班的學生。6.不同聽損程度的學生,讀話能力有顯著差異。中度聽障者其讀話能力顯著高於重度和極重度聽障學生。
-
第06期第7篇(p131-149):智障幼兒與母親自由遊戲情境互動行為之研究—王天苗
Vol.6, (7): A COMPARATIVE STUDY ON INTERACTION BETWEEN DOWN SYNDROME TODDLERS AND THEIR MOTHERS IN THE FREE PLAY SITUATION—Tien-Miau Wang(p131-149)
本研究目的有二:一為探討智能障礙對母子互動行為之影響;二為探討唐氏症幼兒行為特徵及互動行為與母親參與行為間之關係。研究對象為臺北地區廿一位唐氏症幼兒和廿一位普通幼兒與其母親。兩組兒童以實足年齡(十二個月至卅一個月之分佈)、性別、出生序、及母親教育水準等四條件配對而成。本研究資料由錄影、觀察、及自陳量表等方法收集而得。每對母子於廿分鐘自由遊戲時互動行為的錄影資料,分別以「母親參與量表」與「兒童互動行為評量表」加以評定。兩組幼兒之行為狀態、溝通水準、與氣質則分別由「卡羅萊納個別行為評量表」與「幼兒氣質量表」測定。本研究結果發現:(1)唐氏症幼兒於母子互動時所表現之行為較為被動,尤其社會性主動行為與正向情感表達顯著少於普通幼兒,但其反應行為則與普通幼兒類似。(2)唐氏症幼兒母親互動行為的質與量顯著比普通幼兒母親為差,他們多表現較多但不敏感的肢體協助行為、 話語較少且較不考慮幼兒的理解能力、或正向情感表現較少。(3)唐氏症幼兒的「氣質」、「社會性主動行為」與母親的「肢體協助行為」、「口語行為」、「正向情感」為母子互動時的重要關鍵變項。本研究最後針對研究結果提出對障礙兒童評量與早期介入的建議。
-
第06期第8篇(p150-162):唐氏症幼兒父母養育經驗之研究(英文)—王天苗
Vol.6, (8): A STUDY OF PARENTS´ PERCEPTIONS OF PARENTING IN CHINESE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OWN SYNDROME—Tien-Miau Wang(p150-162)
本研究目的有三:(一)比較唐氏症幼兒父母與普通父母養育經驗的差異;(二)比較唐氏症幼兒父親與母親養育經驗的差異;(三)探討父母對幼兒的行為的覺知與個人變項間的關係。本研究樣本包括二十一對唐氏症幼兒父母與二十一對普通幼兒父母,其中僅一位唐氏症幼兒父親為參與研究。兩組以幼兒實足年齡(年齡分佈在12個月至31個月間)、 出生序、 母親教育程度配對而成。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為修訂後的「父母養育問卷」,此問卷用以測量父母覺知幼兒行為特徵與感應幼兒溝通線索的情形,以及父母個人與家人關係、個人心裡狀況、 和養育子女滿意度等項目。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一)兩組父母對養育經驗大致類似,唯唐氏症幼兒父母的養育滿意度顯著低於普通父母,且對幼兒溝通訊息的感應也較差。(二)唐氏症幼兒母親較唐氏症幼兒父親對親人關係有顯著負向的感覺,對但幼兒溝通訊息的感應比父親好。(三)父母養育子女的滿意度和他們對幼兒行為特徵與溝通訊息的感應度有密切的關係。
-
第07期第8篇(p149-164):圖片與心像對國中智能不足學生語句記憶效果之研究—周台傑、黃雪慧
Vol.7, (8): A STUDY OF SENTENCE MEMORY EFFECTS OF PICTURES AND IMAGERY FOR THE MENTALLY RETARDED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Tair-Jye Chou, Sheue-Huey Hwang(p149-164)
本研究旨在探討完全圖片、部分圖片與心像策略指導對於國中智能不足學生語句習得、保留、策略遷移之效果。研究樣本取自國中可教育性智能不足學生,其智商位於比西智力量表50-75之間。實驗材料為研究者自編的兩套語句內容繪製的完全圖片及就語句內容繪製的完全圖片與部分圖片。評量工具為研究者根據兩套語句設計的選擇是測驗題目。本研究採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t比較法考驗本研究的虛無假設。100名受試者以相等人數的方式,分派以下的實驗處理:(1)完全圖片組(2)完全圖片心像組(3)研部分心像組(4)心像指導組(5)控制組。本研究的結果敘述如後:1.完全圖片配合心像策略在語句習得與保留成績上均有顯著效果。2.心像策略指導在語句習得、保留與策略遷移成績上均無顯著效果。3.完全圖片在語句習得與保留成績上均有顯著效果。4.部分圖片在語句習得成績上有顯著效果。5.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語句習得、保留、策略遷移有顯著效果。
-
第07期第9篇(p165-176):動作訓練對低功能自閉傾向兒童人際互動行為的效果—邱紹春
Vol.7, (9): THE EFFECTS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ON MOTOR TRAINING FOR A LOW-FUNCTION AUTISTIC CHILD—Shao-Chun Chiu(p165-176)
本研究旨的目的在於嘗試了解: 教育低功能自閉傾向兒童的接納性溝通時,「動作訓練」配合行為改變技術的效果,訓練個案產生自發性行為時,運用案主的「危險意識」本能所產生的效果。研究對象為5 歲11個月的低功能自閉傾向的兒童。結果顯示:(1)第一階段的「舉手動作控制訓練法」在改善個案的自閉行為上有相當的效果。尤其在接受性溝通的能力方面,獲得顯著改善。(2)第二階段的「危險意識法」,首先引起案主對自身安全的關心,進而促進了人際互動的顯著效果。(3)行為改變技術配合動作訓練中實施,可以增進訓練的效果。(4)個案的指導,需要依照個案的特性、計劃實施方法,按步就班、有系統的執行。(5) 個案的指導,不能只依賴訓練者,務需家長的配合,每天實施才能有效。
-
第06期第9篇(p163-182):語意處理策略對智能不足學生語文自由回憶之影響—林俊銘
Vol.6, (9): THE INFLUENCE OF SEMANTIC PROCESSING STRATEGIES ON MENTALLY RETARDED STUDENTS´ VERBAL FREE RECALL—Chun-Ming Lin(p163-182)
過去的研究發現,智能不足者經過記憶策略的指導,學習常有顯著的進步。本研究即針對策略中使用故事組織的方法進行實驗,探討其對字詞回憶效果的影響。本研究以60位輕度智能不足學生為對象,隨機分派為提供故事、自編故事與複誦三組。材料是雙字詞,分組同時呈現的方式。每位受試者接受二個實驗,實驗一先以五個雙字詞同時呈現;實驗二則加入新的材料,改成十個一組。每位受試者實驗時各作三次的嘗試,分別評量其立即回憶量,以及十分鐘與一個月後的保留回憶量。 研究結果發現:(1)在立即回憶量方面,無論採何種呈現方式,三組的處理策略與不同嘗試次間都沒有交互作用。三組間的回憶量也沒有顯著差異,只有隨嘗試的次數增加,回憶量有顯著的進步。(2)在十分鐘後保留回憶量方面無論採何種呈現方式都沒有顯著差異。(3)在一個月後的保留回憶量方面,五個雙字詞同時呈現時,三組間雖無差異,但是在十個雙字詞,自編故事組的回憶量則優於提供故事與複誦兩組。檢討原因,可能與學習的字詞數量增加時,自編故事組在長時間的保留狀況下,較能利用過去的經驗回憶量字詞有關。
-
第06期第10篇(p183-202):過度矯正與增強其他行為對減少中重度智能不足者自我刺激行為的成效研究—孫淑柔
Vol.6, (10): THE EFFECTS OF OVERCORRECTION AND 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OTHER BEHAVIOR ON DIMINISHING SELF-STIMULATORY BEHAVIORS OF THE MODERATELY AND SEVERELY RETARDED—Shwu-Rou Sun(p183-202)
本研究以台北市立陽明教養院內三位中重度智能不足兒童為對象,主要的目的在探討「過度矯正」、「增強其他行為」以及「過度矯正與增強其他行為的併用」三種策略對於受試者自我刺激行為減少的成效,並進一步探討情境類化的效果。 本研究採單一受試實驗設計中的多重處理設計,以比較三種不同的策略對減少受試者自我刺激行為的差異情形。實驗的步驟分為四個階段:(一)基準線階段,主要的目的在瞭解三位受試者自我刺激行為發生的百分比。(二)實驗處理階段,實施三種不同的策略以比較其差異情形。(三)追蹤階段,其目的在考驗策略取消之後,三位受試者自我刺激行為的減少是否能夠穩定的持續。(四)實驗再處理階段,主要的目的在藉著最有效的策略,使其自我刺激行為能有效且穩定的減少。在情境類化的成效方面,則採跨越不同情境的多基準線設計,主要的目的在探討這三種策略對受試者在教室情境裡自我刺激行為的減少是否也能類化到保育區的生活情境。實驗的步驟則分為基準線階段、實驗處理階段以及追蹤階段。實驗的結果顯示,「過度矯正」、「增強其他行為」以及「過度矯正與增強其他行為的併用」三種策略均能有效減少三位受試者的自我刺激行為。而且,此種成效也能從其教室情境類化到保育區的生活情境。 雖然由本研究的結果得知這三種策略均能有效減少三位受試者的自我刺激行為,但在研究過程中所遭遇的限制,以及不同人員對策略實施的類化成效等,均待進一步研究的改善。
-
第07期第10篇(p177-196):臺北市國小學生對弱視學生接納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李永昌
Vol.7, (10): ATTITUDE OF PEER ACCEPTANCE TOWARD SIGHTED AND LOW VISION STUDENTS AT THE ELEMENTARY SCHOOL—Yung-Chang Lee(p177-196)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影響台北市國小學生對弱視學生的接納態度及其因素,期能進一步設計方案,以作為有關增加一般學生對弱視學生接納方案的參考。 本研究,首先以「社會計量表」對二十個視障混合教育班級的國小學生,進行高、低接納組受試者的篩選。經篩選後,兩組各有四個班級,受試者包括該班所有的學生(其中一位為弱視學生)。其次,分別就一般學生及弱視學生,進行影響因素的探討。在一般學生方面,以人格、認知、態度、互動為預測變項。而在弱視學生方面,其預測變項則包括人格、外表、視力、學業成績及互動等變項。利用「小學人格測驗」、「同儕量表」、「社會計量表」為研究工具,對兩組學生進行調查研究。最後,則根據調查結果,由研究者提出自行設計的方案。包括對一般學生的態度改變教學及對弱視學生的增強互動行為策略,並建議視障巡迴輔導員加強弱視學生的社會技能,以作為後續研究的參考。 本研究有以下重要發現: (一)弱視學生在班上受歡迎的程度較一般學生低 ;(二)白膚症的弱視學生較非白膚症的弱視學生更不受一般學生接納 ;(三)兩組一般學生在人格、認知、態度、互動等變項上有顯著差異 ;(四)前面四個預測變項,可以有效區分兩組的一般學生,其中以態度變項的區別力最高。(五)前面四個預測變項,對人際關係做預測時,只有態度變項具有預測效力 ;(六)兩組弱視學生在人格、外表、視力、學業成績及互動變項上有差異。其中學業成績及互動兩變項的指數與兩組弱視學生被接納的情形呈反比。
-
第07期第11篇(p197-210):傑出肢體障礙人士生涯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李翠玲
Vol.7, (11): CAREER DEVELOPMENT AND ITS AFFECTING FACTORS IN INDIVIDUALS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Tsuey-Ling Li(p197-210)
本研究旨在了解傑出肢障人是求學、求職、情赧等生涯歷程及其生涯歷程之心理、環境因素,並從學術界、藝文界、發明界、醫學界、企業機構及技能界等職業領 域中,抽取符合傑出標準之肢障人士二十人作為訪問對象,以個別訪談為主,並佐以 問卷調查。 分析時,採用「質的分析」,根據研究結果,其發現主要如下:(1)傑出肢障人士之求學歷程是否順利,主要與殘障嚴重程度及家庭配合的意願有關。(2)肢障者因殘障的明顯外觀,要獲得第一份工作甚為困難,即使獲得第一份工作,也可能遭受到工作性質及待遇的歧視。(3)情感歷程是傑出肢障人士最容易受挫的部分,而傑出人士在選擇對象時,都希望能 結交正常人,尤以男性為然。(4)傑出肢障人士的心理特質偏於正向,包括正向的自我概念、強烈的成就動機、內控信念、普遍接受殘障的事實。在價值觀方面:傑出肢障人士最重視「美滿的家庭」之價值。(5)家庭社經地位及父母對肢障子女的教育期望、職業期望皆會影響子女在未來生涯歷程是否有傑出之表現。而教師對肢障學生期望之高低會影響其心理調適及生涯發展。其中父母是影響傑出肢障人士最關鍵的人物。至於關鍵事件則有正面也有負面,正面的關鍵事件,如宗教信仰的支持、勵志書籍的鼓勵、及人為的相助;負面的關鍵事件,如入學求職被拒、參與活動不被接納等突發事件。
-
第06期第11篇(p203-226):臺北市國民小學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盧雪梅
Vol.6, (11): SCHOOL ADJUSTMENT OF THE PRIMARY GIFTED EARLY ENTRANTS IN TAIPEI CITY—Sheue-Mei Lu(p203-226)
本研究旨在瞭解七十七學年度台北市國民小學提早入學資優兒童之學校生活適應,並探討影響其學校生活適應之有關因素和教師對資優兒童提早入學的看法。研究對象包括提早入學資優兒童和適齡入學兒童各48名,以及受試兒童之級任教師計46名,適齡入學兒童係自提早入學兒童就讀班級同性別兒童中隨機抽取。以「修訂魏氏兒童智力量表」、「學校生活適應評定量表」、「兒童學校生活適應自陳問卷」、「教師訪問問卷」、「 學習成就測驗」和「學生資料調查表」 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t考驗、迴歸分析、典型相關及資料描述的方式進行處理。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一)提早入學資優兒童在學習方面的表現優於適齡入學兒童,在生活適應方面則與適齡入學兒童無差異,不過仍有少數提早入學資優兒童在與學習有關之細動作上有或多或少的困擾,但整體來說,他們的學校生活適應情形大致良好。(二)最能預測提早入學兒童學業成就的變項為語文智商,然就適齡入學兒童而言,為語文智商和入學年齡。性別、智商、入學年齡等十項個人和家庭背景變項和各生活適應變項間,就適齡入學兒童而言有典型相關存在,然就提早入學資優兒童而言,前述變項與生活適應之間並無典型相關存在。(三)提早入學資優兒童之級任教師有80.4%贊成資優兒童提早入學的方案,贊成的理由為:經過鑑定,兒童之表現大多良好;若是兒童的能力夠,不必紿予太多的限制。不贊成者佔17.4%,主要原因並不是兒童表現欠佳,而是基於順其自然發展的立場,等孩子足齡成熟些再入學。
-
第06期第12篇(p227-246):國小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相關變項研究—詹秀美
Vol.6, (12): A STUDY OF THE VARIABLES RELATING TO THE CREATIVITY AND PROBLEM - SOLVING ABILITY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Shiou-Mei Chan(p227-246)
本研究的目的為:(1)探討家庭環境變項、個人變項與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的關係。(2)探討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關係。(3)修訂一套適合國內兒童使用的問題解決能力評量工具。 研究樣本為臺北地區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生854名。經實施「威廉斯創造測驗」、「家庭氣氛量表」、「家庭氣氛問卷」、「非語文智能測驗」、「認知風格測驗」、「學習方式問卷」、及「問題解決測驗」,施測結果以多變項複迴歸分析、變異數分析法、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分析,主要的發現為:(1)出生序、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方式、家庭氣氛、智力、認知風格、及學習方式,對創造力有顯著預測力。(2)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方式、智力、及學習方式,對問題解決能力有顯著預測力。(3)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有顯著的相關。(4)本研究中所修訂的「問題解決測驗」具有合宜的信度與效度,足以作為評量國內小學中、高年級學生之間問題解決能力的有效工具。
-
第07期第12篇(p211-229):我國傑出發明家之人格特質創造歷程及生涯發展之研究—陳昭儀
Vol.7, (12): A STUDY OF PERSONALITY TRAITS 9 CREATIVE PROCESSES AND CAREER DEVELOPMENT OF OUTSTANDING INVENTORS IN TAIWAN , ROC—Chao-Yi Chen(p211-229)
本研究是我國二十位傑出發明家為研究對象,以深度訪談、問卷調查、人格特質檢核表為搜集資料的主要來源,所得資料以質的研究法予以分析、歸納。本研究的目的有三:1.探討傑出發明家之人格特質;2.探索傑出發明家的創造歷程;3.探索傑出發明家的生涯發展。茲歸納本研究的結果發現:一、傑出發明家的五項人格特質為具有創造力及想像力、情緒穩定、自信、力行實踐、樂觀進取。二、傑出發明家之創造歷程:(一)創造發明流程:1.靈感與動機;2.構思、產生構想;3.設計工作;4.實驗與研究;5.完成發明品。(二)發明成果商品化及後續階段:1.工業設計;2.開發及製造產品;3.市場銷售及推廣;4.後續法律防衛。三、傑出發明家之生涯發展:綜觀傑出發明家的生涯發展歷程,可發現他們並無固定的發展模式,其發展就如「創造發明」的擴散性思考定義一般,有著很大的分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