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2卷第二期第1篇(p1-15):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之判定準確度及切截點分析—王天苗、廖華芳
Vol.32 No.2, (1): Assessment Accuracy and Cut-off Points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al Inventory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CDIIT)—Tien-Miau Wang, Hua-Fang Liao(p1-15)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究運用「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CDIIT)所得結果來判定發展遲緩的準確度及最佳切截點。依醫學診斷或鑑定老師研判為「發展遲緩」和「正常發展」之結果為效標,以760 名3 至71 個月之幼兒(發展遲緩者152 人,正常發展者608 人)在CDIIT 診斷和篩選測驗總分所得之發展商數和Z 分數,進行「接受者操作特徵」(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 ROC )分析,以探究該測驗之診斷與篩選準確率,並從敏銳度、特異度、陽性概率比、陰性概率比、擊中率、約登指數等指標,綜合研判測驗最佳切截點。結果顯示,CDIIT 篩檢測驗的ROC 曲線下面積為.92、診斷測驗為.96,篩檢或診斷之準確率極高。根據上述指標綜合研判的結果,CDIIT 篩選測驗總分所得Z 分數用以判斷疑似遲緩的最佳切截點為-1,而診斷測驗總分所得DQ 用以判斷發展遲緩的最佳切截點為77.5 (即-1.5SD)。
-
第32卷第二期第2篇(p17-46):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轉銜技能表現之分析研究—林宏熾、黃湘儀
Vol.32 No.2, (2): Development of General Transition Skills Inventory and Performance Analyse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Hung-Chih Lin, Shiang-Yi Huang(p17-46)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職身心障礙學生一般轉銜技能表現現況。採用調查研究法,以分層抽樣方式,抽取1027位居住於台灣北、中、南、東各區之高職特殊教育學校(班)一至三年級身心障礙學生,以研究者自編之「身心障礙學生一般轉銜技能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研究,所得資料經次數分配、多元逐步迴歸分析及變異數等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身心障礙學生於健康生活、居家自理及社會化向度之技能表現最佳,於金錢與生活管理與問題解決向度技能表現最感吃力。就一般轉銜技能相關因素而言,背景變項之障礙類別、障礙程度、家庭經濟、家長教育程度、父親職業等級與轉銜資訊來源多寡與量表總分有相關。就一般轉銜技能預測情形而言,分別有個人、家庭、教育、社區等十幾個變項,各具不同顯著性的預測力。就一般轉銜技能與背景變項之差異分析而言,除性別外,其餘變項均對一般轉銜技能表現造成影響。本研究並針對結果,提出對身心障礙學生相關轉銜服務之進一步研究與建議。
-
第32卷第二期第3篇(p47-66):轉介前介入在學障鑑定之可行性研究:以原住民低成就國小學童為例—陳淑麗、洪儷瑜、曾世杰
Vol.32 No.2, (3): The Feasibility of a Pre-Referral Intervention Program in LD Identification: Using an Reading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Aboriginal Underachievers as an Example—Su-Li Chen, Li-Yu Hung, Shih-Jay Tzeng(p47-66)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個轉介前介入方案,來區分在特教鑑定上,難以區分的學障與一般低成就兒童。本研究對47 位國語文低成就的原住民學童進行11 週的補救教學,根據研究執行的歷程,本研究將轉介前介入的流程設計分為五個階段,階段一:低成就學童的篩選;階段二:提供轉介前的介入方案;階段三:評估轉介前的介入成效;階段四:根據成效的判斷,決定後續的服務型態;階段五:學障鑑定。本研究再以多元方式檢驗此模式的可行性,主要發現為(一)補救教學可以在學習障礙診斷工作流程實施;(二)學障鑑定透過轉介前介入,能有效篩檢一般低成就,各階段人數逐漸降低,具有篩選功能;(三)轉介前介入能有效降低轉介特教鑑定的數量,且成本低效益高;(四)以專業心評教師的「學障研判」為效標,結果顯示被診斷為學障者,有很高的比率是對教學反應較差的,偽陰性的比率很低。研究結果支持轉介前介入是一個有效且可行的方案,唯,以補救教學為轉介前介入的方式,也會遭遇一些執行上的問題。
-
第32卷第二期第4篇(p67-91):文章結構教學對增進國小聽覺障礙學生說明文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曾彥翰、蔡昆瀛
Vol.32 No.2, (4): The Effects of Text-Structure Instruction o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s—Yen-Han Tseng, Kuen-Ying Tsai(p67-91)
本研究旨在探討文章結構教學對增進國小聽覺障礙學生說明文閱讀理解之成效。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之逐變標準設計,自變項為文章結構教學,依變項為說明文閱讀理解能力與文章結構分析能力。教學方法以文章結構教學為主,搭配教師引導、同儕討論與放聲思考等策略,對三位高年級之聽覺障礙學生進行二個月之實驗教學。實驗階段分為基線期、教學介入期與維持期。所得之資料以目視分析檢視文章結構分析能力與說明文閱讀理解能力之變化,並以Kendall 等級相關來探討二變項間的相關情形。研究發現如下:一、文章結構教學能提昇國小聽覺障礙學生文章結構分析能力,而且三位受試者在頂層結構與鉅觀、微觀命題的分析能力上均有進步。二、文章結構教學對提昇國小聽覺障礙學生文章結構分析能力具有維持效果。三、文章結構教學能提昇國小聽覺障礙學生說明文閱讀理解能力,而且三位受試者在明示性問題、隱含性問題與涉及個人經驗的問題理解上均有進步。四、文章結構教學對國小聽覺障礙學生說明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提昇具有維持效果。五、國小聽覺障礙學生之文章結構分析能力與說明文閱讀理解能力具有正相關。
-
第32卷第二期第5篇(p93-114):以發聲練習和聲調覺識為主的音樂訓練對聽覺障礙兒童國語聲調清晰度之成效研究—簡子欣、陳淑瑜
Vol.32 No.2, (5): The Effect of Music Training on Mandarin Tone Intelligibility for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s—Tzu-Hsin Chien, Shu-Yu Chen(p93-114)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發聲練習和聲調覺識為主要設計理念的音樂訓練對聽覺障礙兒童國語聲調清晰度教學之成效。本研究採單一受試ABA’ 實驗設計(single-subject A-B-A’ design) ,分基準線、實驗介入、及保留三個階段,以中華民國婦聯聽障文教基金會的三名聽覺障礙兒童為研究對象。訓練活動由研究者與領有專業證照的音樂治療師及語言治療師,依據發聲練習、聲調覺識與音樂治療的理論內涵設計而成,總共進行十次。研究結果以受試者在「國小低年級聽覺障礙兒童國語語詞聲調清晰度評量表」之人耳聽知覺得分資料,進行目視分析與T 考驗,另使用PRAAT 軟體進行語音聲學分析,再輔以教學觀察記錄的質性資料解釋過程與結果。綜合本研究結果發現:(1)以人耳聽知覺評分的資料分析,發聲練習和聲調覺識為主的音樂訓練,對聽覺障礙兒童國語聲調清晰度的表現有立即的提升成效;(2)經由電腦語音聲學分析,三位聽覺障礙兒童在音樂訓練介入之後,國語聲調音長、基頻音高及曲線模式皆有顯著的改善成效;(3)在實驗教學介入結束後,於保留階段持續追蹤兩個星期,三位聽覺障礙兒童之國語聲調清晰度的表現上,均有顯著的保留成效。
-
第32卷第二期第6篇(p115-135):高雄市國小資優資源班學生學校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研究—許嘉容、吳裕益
Vol.32 No.2, (6): Comparison of Gifted and Non-Gifted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Respect to Degree of School-Induced Stress and Ease of Adjustment to School—Chia-Tung Hsu, Yuh-Yih Wu(p115-135)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小資優生與普通生和不同性別、年級學生在學校壓力與學校適應之差異情形以及探討學校壓力與學校適應的關係。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以高雄市國小五、六年級630 位普通生與資優資源班學生為對象,研究工具為自編之「學校生活狀況調查表」。問卷調查資料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和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 普通生的學校壓力明顯高於資優生;資優生的學校適應比普通生好。(2) 男生在學校壓力感受比女生大;女生的學校適應比男生好。(3) 六年級學生在學校壓力感受比五年級學生大;五、六年級學生在學校適應方面未達顯著水準。(4) 學校壓力與學校適應為負相關,由結構模式的標準化解來看,學校壓力預測學校適應之徑路係數為-.83 ,表示學生的學校壓力越大,則學校適應越差。(5) 資優生與普通生在學校壓力對學校適應的徑路係數兩者未有顯著差異。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進一步的討論與建議,以提供相關人員和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