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2卷第三期第1篇(p1-16):低識字能力學生識字量發展之研究—馬太效應之可能表現—王瓊珠、洪儷瑜、陳秀芬
Vol.32 No.3, (1): The Problem of the “Matthew Effect”: Evidence from Students with Small Character Sizes—Chiung-Chu Wang, Li-Yu Hung, Hsin-Fen Chen(p1-16)
為瞭解低識字能力學生識字量發展的特性,本研究以小一至國中三年級學生共2,840 人為母群,依據學生在「識字量評估測驗」之Z 分數在正一個標準差以下者,分成一般識字能力組(1,927 人)與低識字能力組(456 人),比較不同識字能力的兩組學生在識字量的年級發展情形,另以三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兩組學生年級、性別、識字能力組別間的差異比較。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學生的識字量發展型態雖然大體上是隨年級增加而增加,但一般識字能力組學生年級間的識字差異量比較明顯,而低識字能力組學生年級間識字量變化則較小,低識字能力組學生小五至國三階段也未超過一般小三學生的平均識字量,且未達課程綱要標準或脫離文盲標準者尚有半數或三分之一。此結果不僅呼應了閱讀的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s )的可能性,也發現低識字量組學生在閱讀學習上可能的困難。
-
第32卷第三期第2篇(p17-37):二年級學童讀字相關認知因素及提取發音訊息的習字表現之探究—宣崇慧
Vol.32 No.3,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to Read Chinese Characters/Words and the Cognitive Abilities of 2nd Graders and the Strategies for Leaning New Characters—Chung-Hui Hsuan(p17-37)
本研究旨探究二年級學童讀字、讀詞能力與相關認知能力之關係,及不同認知優、弱勢兒童習字表現。相關認知能力指不同視覺處理能力與聽覺處理能力。習字表現比較兒童在無提示、聲旁提示、與整字提示下,使用類比、推衍、及記憶策略的習字表現。共126 名二年級學童參與研究。結果顯示,中文字形配對與聲調覺識與讀字/詞能力有較高的相關;兒童使用聲旁訊息習字效果優於只運用記憶策略,而運用推衍策略擷取聲旁訊息的表現優於類比策略;在某些程度上,不同字形配對能力者,在無提示及整字提示情境下,運用推衍策略習字表現上有所差異;而不同聲調覺識能力者,在整字提示下,運用類比策略的習字效果亦有程度上的差異。本研究的發現支持Taft 與Zhu(1995 )的中文多層次激發識字理論,亦為未來研究與教學提出具體建議。
-
第32卷第三期第3篇(p39-62):國中讀寫障礙學生在英文讀寫字能力表現之相關研究—黃柏華、洪儷瑜
Vol.32 No.3, (3): A Study of English Literacy in Dyslexic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Po-Hao Huang, Li-Yu Hung(p39-62)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讀寫障礙學生在英文讀寫字的表現,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讀寫障礙學生和普通對照學生各39名。本研究分為兩部份,主要發現如下:1、普通學生在中英文的讀寫字基本能力表現差距較小,讀寫障礙學生在中文和英文認字和聽寫測驗的表現皆有明顯的落差存在。2、中文認字測驗得分是普通學生在英文讀寫字能力表現的主要預測變項,中文聽寫測驗的得分是讀寫障礙學生在英文讀寫字表現的主要預測變項。3、普通學生英文的讀寫能力已非初步「辨識符號」階段,因此字母認讀和中文讀寫字得分無顯著相關,英文組字規則和假字認讀的得分與中文讀寫字測驗得分有顯著相關。讀寫障礙學生字母認讀和組字規則和中文認字有相關存在,三項英文讀寫字基礎技能都和中文聽寫有顯著相關存在。4、讀寫障礙學生在字母認讀、英文組字規則區辦和基本的音-形連結有明顯困難;普通學生在字母認讀已達天花板效應,絕大部分的普通學生具備英文組字規則的基本概念,能從英文真字的發音規則類化假字的發音增進文字解碼的能力。5、「假字認讀」是預測兩組學生在英文讀寫字表現最有效的變項。「英文組字規則」對於讀寫障礙學生在英文讀寫字表現的解釋量高於普通學生。而讀寫障礙學生可能未具備字母發音的知識,因此字母認讀不能作為讀寫障礙學生在英文讀寫字能力表現的預測指標。
-
第32卷第三期第4篇(p63-86):影響高中優秀學生寫作表現的因素分析—陳美芳、謝佳男、黃楷茹
Vol.32 No.3, (4): Influential Factors In Chinese Writing Development of Elite High School Students—Mei-Fang Chen, Chia-Nan Hsieh, Kai-Ju Huang(p63-86)
近年寫作教學的研究受社會認知及社會文化理論的影響,強調對學生寫作的研究應考慮學生寫作情境的複雜性。本研究採取以上觀點,嘗試在異質的情境中,發現寫作的共通核心要素。研究參與者包括8 位來自國文、教育心理與資優教育教師組成的研究小組、兩個不同型態的語文學習班級及8 名異質的學生。研究蒐集的資料包括:學生訪談、學生的作品與教師對作品的回饋或評量及研究小組定期討論錄音,所有訪談與會議討論資料均經轉錄為逐字稿。本研究先將每位學生的文件與轉錄資料分別撰寫成個案故事,再進行跨個案的分析,形成初步概念後均經研究小組討論、延伸與修正。本研究主要發現包括:學生寫作順利均與自身經驗能順利連結有關,寫作時「活化的知識」的質與量可能是順利寫作的關鍵。學生寫作的影響因素方面,教師影響及個人經驗對不同類型學生的影響不盡相同,但不同類學生都認為同儕討論對寫作能力有助益;在促進學生寫作發展的環境方面,可能的條件為:拓廣並深化生活與閱讀經驗,使成為長期記憶中鮮明而易提取的訊息;強調持續與較密集性的寫作經驗;同儕間有機會討論與分享優秀作品。
-
第32卷第三期第5篇(p87-109):高功能自閉症兒童說故事能力與相關影響因素研究—鄒啟蓉、張顯達
Vol.32 No.3, (5): Narrative Story Telling of High-Function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Chi-Zong Tsou, Hintat Cheung(p87-109)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高功能自閉症兒童說故事的內容及語言表現,並探討智力、錯誤信念、情緒理解及語法能力等因素和說故事能力之間的關連性。19 位平均總智商105 左右的自閉症及19 位對照組普通兒童看圖畫書「青蛙你在哪裡」並自編故事。高功能自閉症與對照組兒童主要的顯著差異在故事內容的理解與表達,如:較無法表達人物高層次的內心目標、較少提及人物內在反應、較易省略故事結尾、故事內容較不完整、有較多不相干的內容、較少提及故事中的人與物,而且他們理解故事人物情緒及說明原因的能力也較差,但是兩組兒童在語言能力多項指標上則無顯著差異。自閉症組理解故事人物情緒及說明原因的能力與說故事時的內容完整性、不相干內容、不相干詞彙及名詞詞彙總數等皆有顯著相關,顯示其對故事的理解與其說故事的表現間有相關。與自閉症組說故事能力相關的因素包含:情緒理解、錯誤信念、句法理解及語文智商;與自閉症組理解故事人物情緒有關的因素有情緒理解與句法理解。研究者從故事因果網絡分析的觀點,認為無法理解故事人物的「目標」是其說故事缺陷的關鍵,也能整合本研究所發現的諸多特徵。以上研究結果支持廣義的心智理論與自閉症兒童說故事能力有相關性,但也顯示句法理解及智力的可能影響。研究者針對以上結果提出後續研究與實務評量及介入的建議。
-
第32卷第三期第6篇(p111-132):迢迢學習路—一位學障學生的學習經驗—黃己娥、王天苗
Vol.32 No.3, (6):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a Student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Ji-A Huang, Tien-Miau Wang(p111-132)
藉由這質性研究,敘說一位學習障礙學生從學前到五專的學習經驗。主角-小傑從幼稚園時「數數是全班最慢的」開始,接著在國小和國中顯現在學科學習、情緒和學習動機上的問題,讓他和父母既困惑又難以忘懷。目前,就讀五專的他,學習困難依然相伴,但是逐漸能自知努力克服。一路上,關心焦急的父母堅信學習不能等待,無悔地陪伴、關心與支持他,更積極尋找學習問題的「答案」,但「學習障礙」的鑑定結果卻在小傑國三才正式獲得。從小傑的學習經驗,提醒我們去深刻感受學障學生的學習先兆和困境,更去省思鑑定過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