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2卷第四期第1篇(p1-18):中文閱讀弱讀者的認知功能缺陷:視覺處理或是聲韻覺識?—李俊仁、柯華葳
Vol.32 No.4, (1): The Cognitive Deficit in Chinese Dyslexia: Visual Processing or Phonological Awareness?—Jun-Ren Lee, Hwa-Wei Ko(p1-18)
為了要探討視覺處理或是聲韻覺識影響中文識字發展,本研究以去音首、注音符號拼音、字形區辨、符號再認等認知變項進行研究。在實驗設計上,以年齡配對及閱讀能力配對的方式,探討認知變項與識字量發展的因果關係。研究結果發現:在控制智力後,除了非國字音注音符號拼音出現同閱組的表現依然優於弱讀組,其它的變項,都沒有發現同閱組高於弱讀組的表現。根據這樣的結果,研究者認為注音符號拼音所代表的聲韻處理機制可能是影響識字發展的原因,而不是結果,文中對此有深入討論。視覺處理的變項,如字形區辨、符號再認等,都不是影響識字發展的原因。
-
第32卷第四期第2篇(p19-45):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音韻短期記憶能力之初探—錡寶香
Vol.32 No.4, (2): Phonological Short-Term Memory in Children with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Pao-Hsiang Chi(p19-45)
近幾年來,英美有愈來愈多的研究嘗試找出造成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children with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SLI )語言習得困難的原因,其中更有很多實證性資料顯示,音韻短期記憶缺陷(phonological short-term memory deficit )似乎可解釋兒童語言障礙的問題。而研究者則常以非詞複述(nonword repetition )測量兒童的音韻短期記憶。雖然,幾乎所有研究結果都傾向支持上述論點,然而這些發現都是來自習英文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的研究,在解釋及推論上有其限制。因此,本研究乃以習聲調語言角度探討台灣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的音韻短期記憶,以期能讓我們對特定型語言障礙的共通特徵或語言學習歷程有更深一層之認識。綜合本研究結果,顯示:(1)習華語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的音韻短期記憶能力顯著低於同齡一般兒童。(2)習華語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無論是在複述二、三、四音節或五音節非詞的表現,都顯著落於一般兒童之後,且會隨音節數加長而表現更差。(3)即使將聲韻覺識能力或是音韻區辨能力控制後,習華語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的音韻短期憶能力仍然顯著低於同齡一般兒童。(4)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與一般兒童的音韻短期記憶能力與多項口語理解能力皆未有顯著相關。整體而言,本研究的結果與國外研究發現一致,支持特定型語言障兒童音韻短期記憶缺陷的論點。
-
第32卷第四期第3篇(p47-64):聲調視覺回饋教學對聽障兒童唸讀與聽辨語詞聲調之學習效果—張小芬
Vol.32 No.4, (3): Visual Feedback Training to Promote Mandarin Disyllabic Tone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 in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Hsiao-Fen Chang(p47-64)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聽障兒童經聲調視覺回饋之教學後,是否會有助於四個聲調(T1, T2, T3, T4 )唸讀與聽辨能力的提升。研究樣本來自台北市二所國小啟聰資源班,一至五年級之二名中度聽障(平均86 分貝),與五名重度聽障兒童(平均106分貝),平均年齡為9.6 歲。研究工具為自行研發之「電腦化華語發音測驗與教學」之聲調唸讀題庫、華語聲調唸讀評量表,實驗教學由原校啟聰資源班四位教師擔任,教學方式為一對一的教學,每週2~3 次,每次30~40 分鐘,共計15~18 次。研究結果發現:1、聽障兒童經聲調視覺回饋教學後,四個聲調的唸讀答對次數均比前測增加,增加次數介於0.31~1.89 次,且每位受試答對次數均有增加的現象,增加次數介於2.67 ~6.79 次;就前、後測唸讀差異之比較,顯示聲調視覺回饋教學,可以增加聽障兒童語詞聲調唸讀能力。2、聽障兒童經聲調視覺回饋教學後,四個聲調的聽辨答對次數均比前測增加,增加次數介於0.54~1.16 次,且每位受試答對次數均有增加的現象,增加次數介於0.55 ~5.30 次;就前、後測整體聽辨差異之比較,結果顯示聲調視覺回饋教學,可以增加聽障兒童聲調聽辨能力。
-
第32卷第四期第4篇(p65-83):調整說話速度訓練方案對痙攣型腦性麻痺者說話清晰度的影響—楊青燕、劉惠美
Vol.32 No.4, (4): The Impact of a Speaking-Rate Training Program on Speech Intelligibility in Students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Ching-Yeng Yang, Huei-Mei Liu(p65-83)
本研究主要以前後測的教學實驗設計,探討調整說話速度訓練方案的介入對痙攣型腦性麻痺者在提升說話清晰度、擴大元音構音空間及降低說話速度的效果。受試者為為十六名痙攣型腦性麻痺者,參與六週的調整說話速度訓練方案。方案介入前後,受試者分別進行介入前、介入後及維持期等共三次的語詞及短文說話樣本的收錄,以瞭解此訓練方案的介入及維持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調整說話速度訓練方案可提升痙攣型腦麻者的說話清晰度、擴展元音構音空間及增加元音時長,但短文說話速度無則顯著差異;經兩週的追蹤,受試者在說話清晰度及元音構音空間仍持續保留介入效果,但元音時長和短文說話速度則無保留介入效果。就變項間的關係而言,不論在前測和後測階段,元音構音空間大小對短文清晰度得分皆有顯著的迴歸解釋力,分別為32.7% 及68.4% ;在後測階段,元音構音空間的改變量對短文清晰度得分改變量的預測力為67.3% ,顯示說話者元音構音空間大小可作為說話清晰度的指標外,且介入後所產生的元音構音空間改變量亦可作為說話清晰度介入成效的參考依據。本研究結果可以作為語言治療師及特教老師為腦性麻痺者擬定相關語言治療計畫及活動設計的參考。
-
第32卷第四期第5篇(p85-109):學前兒童色塊測驗之編製—林月仙
Vol.32 No.4, (5): Development of the Token Test for Chinese-Speaking Preschoolers—Yueh-Hsien Lin(p85-109)
本研究旨在編製一套用來評量學前兒童聽覺理解能力的色塊測驗,並探討其信效度。研究對象包括預試樣本、常模樣本和身心障礙樣本共2,257 名3 至5 歲兒童,其中常模樣本係根據台灣地區北、中、南、東之學前兒童人口比率,每一年齡組各取500 名。本研究之主要結果如下:(1)每一年齡組色塊測驗各有29 題,其中22題是共同試題,另外7 題是各年齡組不同之試題;(2)學前兒童色塊測驗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和重測信度;(3)本測驗三歲組和四歲組資料與四因素模式適配度佳,五歲組資料則較適合三因素模式;(4)本測驗與「學前兒童語言能力的測驗」(張欣戊,1991)有中度相關;(5)學前兒童在不同因素試題之通過率,隨指令長度和複雜度之增加而遞減;(6)學前兒童在色塊測驗之表現會因其年齡、性別、居住地區和是否為身心障礙者,而有所差異;(7)色塊測驗所測量的聽覺理解能力,受時代變遷之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