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3卷第二期第1篇(p1-24):特殊教育實習輔導教師輔導歷程之研究—胡心慈
Vol.33 No.2, (1): A Study of the Coaching Process of the Special Education Practicum Mentor—Shin-Tzu Hu(p1-24)
本研究從鼓勵教師專業成長的角度深入訪談七位實習輔導老師,記錄他們一年以來輔導的歷程及反思。發現實習輔導的一開始,即展現了特殊教育團隊合作及因材施教的特色。並由帶領實習老師走進特教、熟悉例行性工作、盡快融入特教團隊成為團體的一份子、到能獨自走上講台逐漸能獨當一面,輔導老師扮演多種角色使用不同策略:先是示範、直接提示重點、直接指導,且一次只能提示一個(或少量)重點,再來是討論、分享、澄清觀念等較對等的專業對話。當然,並不是每個實習老師都是直線前進,要靠輔導老師更大的耐心與不一樣的方法來帶領。要不要參加教師甄選也是輔導老師採取不同策略的考量點。輔導老師在輔導歷程及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中獲致成長。
-
第33卷第二期第2篇(p25-46):二年級國語文補救教學研究—一個長時密集的介入方案—陳淑麗
Vol.33 No.2, (2): The Effectiveness of a Remedial Reading Program for Second Graders: A Case of Long-Term Intensive Intervention—Su-Li Chen(p25-46)
本研究以33 位小二語文低成就兒童為對象,由大學生提供一年的語文補救教學,目的是探究實驗兒童是否能夠在密集的補救教學中受益。主要發現有四,1.實驗組兒童語文能力的進展顯著比對照組好,第一學期兩組的注音能力有顯著差異,到了第二學期,識字能力的差異也顯現,但閱讀理解則都沒有差異;2.實驗組的注音能力已趕上同儕水準,但識字能力僅能避免馬太效應的發生,未能有效縮短差距;3.不同閱讀困難程度兒童,語文能力回到同儕水準的機會,因成分而異:不同注音困難程度兒童,都有高比率的機會拉回同儕水準,但識字越困難的兒童,其回到同儕水準的比率相對較低;4.智力只和前測有顯著相關,不能有效預測成效,對實驗組的成效最具預測力的是前測成績和教學效能。
-
第33卷第二期第3篇(p47-70):罕見疾病家庭的壓力源:一項探索式的質化研究—唐先梅、曾敏傑
Vol.33 No.2, (3): The Sources of Distress for Families with Children Affected by Rare Diseases: An Exploratory Qualitative Study—Shain-May Tang, Min-Chieh Tseng(p47-70)
本研究建構在家庭系統理論與家庭壓力理論的基礎,分析罕見疾病家庭所面臨的壓力來源,並採質化研究中的「焦點團體」及「深入訪談」進行資料收集。研究發現罕病家庭主要壓力來源包括:(1)來自疾病診療複雜的壓力(2)因為疾病照顧困難的壓力(3)擔心病童個人發展的壓力(4)面對家庭資源困境的壓力(5)承受社會排斥的壓力(6)家庭系統改變的新壓力等六項。此外,本研究也發現罕見疾病家庭的壓力源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歷程,單一理論無法完整透視罕病家庭的壓力源,而罕見疾病的差異也使家庭所面對的壓力源有所不同,並使得母親承受較多來自家庭內部的生活照顧壓力,而父親則面對較多尋求家庭外部資源的壓力。
-
第33卷第二期第4篇(p71-83):空間性對於聾生手語句義理解的影響—劉秀丹
Vol.33 No.2, (4): The Effects of Spatial Features on Deaf Students’ Sign-Language Sentence Comprehension—Hsiu-Tan Liu(p71-83)
手語有自然手語和文法手語之分,前者是聾人社群中通行的手語,後者是教育場合的教學語言。自然手語善用空間性,而文法手語則是序列性。之前的研究發現自然手語的空間性有助於聾生的理解,而喪失空間性的文法手語則造成聾生的理解困難,本文目的即在進一步釐清何種空間性使自然手語具有容易理解的優勢,因此本研究以相依樣本二因子實驗設計,檢視兩種手語在不同空間特性的四類句子的理解表現差異。第一個自變項是空間性,指的是真實性空間、非真實性空間及無空間等三類,代表真實性空間的是帶有方位詞或分類詞的句子,代表句法性空間的是比較句,代表無空間的是連接詞句子。第二個自變項是手語類型,分別是自然手語與文法手語。結果發現,自然手語在方位詞與分類詞句子的句義理解明顯優於文法手語,但在比較詞與連接詞句子則未明顯優於文法手語,因此本文結論自然手語的真實位置空間具容易理解的優勢,但非真實性空間則無此優勢。
-
第33卷第二期第5篇(p85-112):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建構之研究—鄭聖敏、王振德
Vol.33 No.2, (5): Constructing a Leadership Model for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Sheng-Min Cheng, Jan-Der Wang(p85-112)
本研究目的在建構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首先,透過相關文獻的整理、分析與歸納,將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分為「領導特質」、「人際能力」與「概念能力」三大部份,並據以編製「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之調查問卷」。其次,邀請25 位學者專家、教師及具領導經驗的學生組成德懷術研究小組,透過三次問卷往返,建構出中學生領導才能之內涵。最後,研究者以分層叢集取樣方式抽取台灣地區北、中、南、東四區國中學生617 人,高中(職)學生698 人為樣本,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理論模式」的適配度考驗。德懷術研究結果顯示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在「領導特質」面向有「負責」、「熱忱」、「情緒管理」、「自信」、「以身作則」、「親和力」、「堅毅」、「品格」八個重要特質。「人際能力」向度則包含「溝通技巧」、「促進合作」、「衝突處理」、「尊重」、「同理心」五種能力。「概念能力」向度也包含「組織能力」、「決策能力」、「應變力」、「分析力」及「計畫能力」五種重要能力。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理論模式」和觀察資料的適配度大致良好。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對學生領導才能發展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
第33卷第二期第6篇(p113-132):傑出音樂家生涯歷程之研究—陳昭儀
Vol.33 No.2, (6): Professional careers of distinguished Musician—Chao-Yi Chen(p113-132)
本研究乃是邀請四位傑出音樂家成為研究參與者,經由深度訪談及蒐集與分析相關文件資料的方式進行複式個案研究,將研究參與者生涯歷程之殊異性及普同性進行分析,據以瞭解傑出音樂家之生涯歷程及環境影響因素。茲將研究發現分述如下:1.家庭環境:四位研究參與者在從事音樂的生涯路上,多擁有家長及手足的全力支援及鼓勵;2.立志時期:皆在中學時代即已立定志向從事音樂工作;3.音樂領域之養成教育:四位音樂家皆多才多藝,自幼即涉獵各類藝術,且全都是在大專院校進入音樂科系就讀後又留學歐美繼續深造;4.留學經驗:這四位音樂家都有留學國外的經驗,分別至美國、德國及音樂之都維也納求學,他們在留學時期或接受到大師級的教師之引導,或親身體驗到音樂文化在環境中自然流露的濃郁氛圍而有所省思;5.從事音樂工作之歷程:他們從事音樂工作的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大專音樂科系畢業後從事音樂教職工作或進入樂團;之後留學國外汲取更多音樂的養份;回國後進入大專院校音樂科系任教並持續作曲或組成合唱團及樂團;6.生命中的貴人之引導與影響:好老師的啟蒙與引領是這幾位音樂家共同感念在心的;7.歷經音樂才能發展三階段:浪漫、精確與融合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