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4卷第一期第1篇(p1-22):閱讀障礙篩選流程的檢驗—篩選或教師轉介之比較—洪儷瑜、陳淑麗、王瓊珠、方金雅、張郁雯、陳美芳、柯華葳
Vol.34 No.1, (1): A Study of the Identification Process for Students with Reading Disabilities: Screening versus Teacher Referral—Li-Yu Hung, Shu-Li Chen, Chiung-Chu Wang, Chin-Yia Fang, Yu-Wen Chang, Mei-Fang Chen, Hwa-Wei Ko(p1-22)
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是目前閱讀障礙研究和實務的趨勢,測驗篩選或教師轉介是發現閱讀障礙學生的第一關,本研究依據柯華葳等所擬定的閱讀障礙學生診斷六階段的流程,探討篩選或轉介不同發現閱讀障礙的來源之正確性和可行性。本研究以北、南、東三區各一所國小、國中之小二、小四和七年級為實驗對象,共1126 位學生參加,依據診斷流程最後獲得95 位閱讀障礙學生。本研究依據不同階段所得之疑似閱障學生和最後確定的閱障學生為對象比較兩種發現閱障來源,結果發現篩選所佔比率比較大,約九成的閱障學生可以被篩選出來,在第一階段的疑似閱障學生也以篩選的正確率較高,以最後確認閱障的學生,所得敏感度,也是篩選高於教師轉介。篩選或教師轉介在性別或閱障的亞型比率未見顯著差異,但在年級、區域和閱讀能力卻見二者間的差異。教師轉介比較被學校肯定,但過低的發現率、教師個人偏好或區域對教師培訓制度的程度都會影響轉介的比率和正確性,雖然本研究的教師轉介並未見明顯偏見,但研究發現在小四、七年級階段,篩選工作仍是發現閱障學生的最佳來源,但在小二,篩選功能不若高年級,建議低年級的第一關篩選和教師轉介並用。最後對於閱障的診斷工作和未來研究提出其他的建議。
-
第34卷第一期第2篇(p23-46):從融合逆走回隔離—一位視覺障礙學生的學校生活經驗—羅丰苓
Vol.34 No.1, (2): From Inclusion to Separation: The School Life a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Fang-Ling Lo(p23-46)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深入探討一位視覺障礙學生從排名前二志願學校的普通班級的教育環境,轉學到特殊學校就讀的求學歷程,藉以了解學生從「融合」的教育環境下,轉到「隔離」的特殊學校所歷經的學習經驗及學校生活的情形。研究獲得數項發現如下:一、當學生就讀於普通學校,其自我概念、同儕地位、校園活動能力及社會參與度等各方面顯得低落;然當學生轉到特殊學校就讀,各面向的能力反而提昇。二、無論是在普通學校或是特殊學校,學生都是屬於「主流的邊緣人」。學校體系皆本著「大量化」、「一致性」的教育服務模式,要求學生達到即定「主流」的標準。三、當學生就讀於普通學校時,校園活動範圍大多限於自己的班級,其亦可視為「隔離」在某一個班級內;然當其轉安置到特殊學校時,其校園活動範圍不限於班級,擴及全校。這樣的情形實可對現今多以學校為單位,並以身心障礙學生人數多寡區分出「隔離」與「融合」教育環境的省思。四、學生從普通學校轉安置到特殊學校的過程,在熟人關係(如:同學)的發展,趨於盡可能的與障礙者在一起;反之,在生人關係(如:賣場人員)的發展,則是樂於參與社會活動,趨於融合於社會活動。
-
第34卷第一期第3篇(p47-73):五位高中資優班畢業優秀女性之人格特質與生涯發展分析—郭靜姿、王雅奇、林美和、吳舜文、簡維君、張靖卿、胡寶玉、謝佳男、周佩蓉
Vol.34 No.1, (3): Personality Traits of Five Outstanding Young Females Who Graduated from Senior High Gifted/Talented Classes—Ching-Chih Kuo, Ya-Chi Wang, Mei-Ho Lin, Sun-Wen Wu, Wei-Chun Chien, Ching-Ching Chang, Pao-Yu Hu, Chia-Nan Hsieh, Pei-Jung Chou(p47-73)
本研究參與者為五位23-35歲的年輕女性,她們在高中階段分別被鑑定為數理、語文、音樂、美術與舞蹈資優生,目前這幾位女性均已就業,在專業領域上有優秀表現。本研究經由文件及訪談蒐集資料,分析她們的人格特質與生涯發展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五位優秀女性擁有正向的人格特質如:積極堅持、喜歡變化、富創造力、獨立自主、自動自發、自我調適、復原力強、要求完美、自我肯定、個性隨和、人際良好、能忍受孤獨、能夠知足而有幸福感等,這些特質讓她們在生涯發展的過程中,能走過困難及挫折,並進而自我實現。現在無論是在業界、學界或在教學,這些研究參與者在工作崗位上熱衷且專注。不過,也有幾位研究參與者要求自己像女王蜂般地工作以平衡家庭與事業,且要成為能力與外在各方面都完美的綜合體,她們致力於創造平衡與和諧,也較難跳脫社會對女性的刻板要求,因此讓她們陷於焦慮狀態,在生涯抉擇間徬徨猶疑。本研究中五位研究參與者的人格特質如果對生涯發展是一種助力,這些正向的特質或可做為資優學生成長的典範;如果女王蜂般地工作傾向對五位研究參與者來說是焦慮與壓力的主要來源,也期望資優女性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突破角色期待的限制,充分邁向自我實現。對於女性學生,教育工作者可以協助其多認識自己、澄清價值、增強她們抉擇的能力。另外,提供角色楷模,讓她們能在前人的腳步之後,減少猶疑、焦慮的時間,以使潛能發展更順利當是必須的。
-
第34卷第一期第4篇(p75-103):傑出女性科學家生涯發展歷程之探討—吳淑敏
Vol.34 No.1, (4):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Eminent Female Scientists in Taiwan—Shu-Min Wu(p75-103)
本研究以台灣七位傑出女性科學家作為研究對象,經由深度訪談及相關文件的蒐集,以了解並建構女性科學家的生涯發展歷程,作為成功女性角色的範式。資料處理與分析方面,首先將錄音帶內容轉譯為逐字稿、編碼,配合相關文件等多元資料,反覆閱讀後,不斷分析、比較、對照、修正、歸納與綜合,以理解並建構女性科學家的生涯發展歷程。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一、家庭環境方面:大部分父母沒有重男輕女的觀念,不會為女兒設限。多位女性科學家的父母親所學雖與科學無關,但均能支持子女在科學上發展。二、求學歷程方面:求學階段數理成績表現優異,獲得教師的肯定;多數都興趣廣泛,受到良師、科學影片或科學傳記、科學實驗或研究等的引導或啟發,在高中或大學時代就立志以科學為職志;靠獎學金出國念書,六位在國外取得博士學位。三、科學工作歷程:本研究中傑出女性科學家的嘗試性工作經驗闕如或甚短,皆為專業性、管理性、具一技之長的工作者,屬於Super(1984)生涯型態分類中的「穩定的生涯型態」。根據上述結果,研究者歸納出傑出女性科學家生涯發展歷程的特色,並分別就家庭、學校、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