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34-3期
  • 第34卷第三期第1篇(p1-24):早期療育到宅服務實施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柯秋雪
    Vol.34 No.3, (1): A Case Study of Early-Intervention Home Visiting Services in Taipei County—Chiou-Shiue Ko(p1-24)


    隨著國內對於早期療育相關法令與政策的推動,全國第一大縣-臺北縣政府亦致力於早期療育的服務,並已建立服務體系,早期療育到宅服務也受到重視,然而目前很少有相關的實徵性研究探討全國或縣市早期療育到宅服務實施的情況。因此,研究者希望經由本研究的探討,檢視臺北縣現行早期療育到宅服務施行的情形,據此希冀對於臺北縣早期療育的到宅服務提出有效的建議,提供相關行政單位與早期療育單位對到宅服務規劃與執行的參考,以利早期療育到宅服務未來的推展,精進早期療育到宅服務的品質。本研究資料的來源包含文件 (如早期療育機構到宅服務簡訊、服務內容、服務流程、內政部兒童局與台北縣到宅服務計畫的內容等)、研究者的研究日誌、半結構性的個別的深入訪談與迷你焦點團體訪談;部分資料則經由追蹤的電話訪談蒐集。研究結果依早期療育到宅服務的政策規劃與發展方向、到宅的專業服務方式與團隊合作、到宅服務的效益、到宅人員和家長的關係與合作的重要性、到宅服務面臨的困境等五方面說明,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 第34卷第三期第2篇(p25-45):自然手語與文法手語的詞彙記憶廣度比較—劉秀丹、曾進興、劉俊榮
    Vol.34 No.3, (2): A Comparison of the Short-Term Memory Span for Words in Taiwan Sign Language and Manually Coded Chinese—Hsiu-Tan Liu, Chin-Hsing Tseng, Chun-Jung Liu(p25-45)


    中文文法手語是台灣聽障教育界慣用的教學語言;自然手語則是聾人社群溝通使用的手語,本研究的目的在比較手語使用者對於兩種手語的詞彙記憶廣度是否有差異,並進一步探討影響詞彙記憶廣度的可能因素。本研究以二因子混合實驗設計,自變項是手語構詞方式及手語使用者。手語構詞指的是自然手語簡單詞、複合詞及文法手語的贅加詞、串接詞等4類。手語使用者指的是啟聰學校聾生、聾成人與聽成人等3類。結果發現,在手語詞記憶廣度測量上,自然手語似有優於文法手語的趨勢,例如聾生對於自然手語簡單詞的記憶廣度優於文法手語的贅加、串接。聾成人的自然手語簡單詞與複合詞記憶廣度均優於文法手語的贅加、串接。聽成人的自然手語簡單、複合詞也優於文法手語的串接詞,但並未優於贅加詞。此外聽人有優於聾人的趨勢,例如在簡單、複合、贅加詞部分,聽成人明顯均優於聾生,而且在贅加詞方面亦優於聾成人。


  • 第34卷第三期第3篇(p47-80):中途失明成人復原力展現歷程暨運作模式之建構—郭孟瑜、林宏熾
    Vol.34 No.3, (3): The Construction of Working Models for the Capacity for Resilience in Adults with Acquired Blindness—Meng-Yu Kuo, Hung-Chih Lin(p47-80)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中途失明成人的復原力展現歷程,分析其展現復原力的影響因素與運作模式,以及瞭解其復原力的展現情形。本研究係採用質化研究取向的紮根理論研究法,透過合目標取樣的方式,選取16位年齡介於20歲至60歲之間,適應良好的中途失明成人為研究對象,以深度訪談做為主要的資料蒐集來源,而蒐集所得資料再藉由整合性電腦輔助質化資料分析軟體-Nudist 6.0,進行研究資料的譯碼與分析。本研究的重要研究發現歸納如下:1.中途失明成人的復原力展現歷程有其階段性任務與階段性挑戰;2.個人系統、家庭系統及社會系統的角色與功能皆會影響中途失明成人的復原力展現;3.動力因子、阻力因子、助力因子及因應方式會交互影響中途失明成人的復原力展現;4.中途失明成人的復原力展現需仰賴個體內外在資源的交互運作;5.中途失明成人的復原力展現結果是成長與回饋。


  • 第34卷第三期第4篇(p81-105):幼兒在動手做科學活動歷程之心流研究:以潛在成長模式進行分析—侯雅齡
    Vol.34 No.3, (4):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eschool Children’s Flow Experience in Hands-on Science Activities: The Analysis of Latent Growth Curve Model—Ya-Ling Hou(p81-105)


    本研究採取縱貫研究的方式,探討幼兒在參與動手做科學活動歷程,其心流經驗的變化。由於目前多數的縱貫研究採取重複量數的ANOVA或MANOVA來分析資料,但這些統計方式並無法提供個體改變軌線,也無法進行與變化軌線關連因素的探討,因此本研究使用潛在成長模式(latent growth curve model, 簡稱LGM)進行資料分析,來瞭解心流經驗的變化情形;並以性別、玩性、科學喜好、圖書量與科學活動等變項作高階預測變項,進行多階層LGM分析,以瞭解上述變項與心流經驗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1)研究者提出之潛在直線成長模式與觀察資料的整體適配度理想, TLI為.977、IFI為.967、CFI為.967、SRMR則為.031。(2)幼兒的心流經驗隨活動參與時間增加呈現顯著的正向變化(3)性別、科學喜好、圖書量與科學活動安排皆對幼兒的心流經驗有顯著預測力,所能解釋的變異介於3%至8%之間。(4)幼兒玩性對心流經驗亦有顯著的預測力,其解釋量高達45.2%。


  • 第34卷第三期第5篇(p107-134):國中小資優生與普通生休閒生活關聯模式之比較研究—李偉清
    Vol.34 No.3, (5): The Leisure Life Relational Models of Gifted and Regular Students in Taiwan’s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Wei-Ching Lee(p107-134)


    本研究根據理論與相關研究提出國中小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的「休閒生活關聯模式」,該模式假設個體之「休閒選擇自由」會透過「休閒時間」、「休閒理由」和「休閒內容」的中介影響,進而影響個體的「休閒滿意度」。本研究旨在比較資優生與普通生的「休閒生活關聯模式」之差異情形。結果發現資優生與普通生的「休閒生活關聯模式」在因素型態上相同,但在「負荷量限制模式」與「未設限模式」的寄宿比較,可發現資優生與普通生在測量模式上之因素負荷量並不相等,經指標層次量尺不變性的事後考驗,得知造成兩者模式的差異主要是源於資優生與普通生的「社交類」參數係數的不同,其次依序是「體能類」和「上學日」參數係數的不同所致,其中資優生在「社交類」休閒參與對潛在變項「休閒內容」的重要性比普通生來得更顯著,而普通生在「體能類」休閒參與對「休閒內容」的貢獻和「上學日」平均每天休閒時間量對「休閒時間」的建構皆比資優生來得更顯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