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35-1期
  • 第35卷第一期第1篇(p1-18):學齡期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聽知覺區辨能力初探—陳立芸、劉惠美
    Vol.35 No.1, (1): Auditory Processing in School-Aged Children with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s—Lih-Yun Chen, Huei-Mei Liu(p1-18)


    本研究旨在瞭解學齡期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與一般兒童在聽知覺區辨能力上的差異,及聽知覺區辨能力與語言能力之間的關聯。研究對象為20 名台北縣市國小資源班的語障兒童,及20 名生理年齡、智力相配對的一般兒童。所有受試者皆接受標準化智力測驗、語言相關測驗及自編電腦化聽知覺區辨能力作業。結果顯示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有聽知覺區辨的困難,在頻率差異聽辨、語音聽辨及聲調聽辨作業上的表現都明顯低於一般兒童。語障兒童對頻率差異較大的純音配對,及語音長度較長的雙唇塞音-齒槽塞音配對語音(/ba/-/da/),其聽辨表現會隨之提升;然而對聲調聽辨的正確率並不受音長及訊號間隔時長影響。聲調聽辨及頻率差異聽辨表現與三項語言測驗的表現都有中度以上的相關,其中/da/-/ta/的區辨表現與「詞彙」測驗及「兒童口語理解測驗」的得分有顯著相關,且迴歸分析顯示聲調聽辨表現對語言能力的預測力最高。同時也發現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對聲音的時間特性及頻譜分佈特性的聽知覺處理有困難,可能影響其語言的學習與表現。研究結果建議發展一套適用於測量中文聽知覺區辨能力的測驗,以期對國內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的聽知覺區辨缺陷的評估與介入,提供更進一步的參考。


  • 第35卷第一期第2篇(p19-37):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與一般學生移動性與操作性技巧之差異性研究—陳亭君、潘倩玉
    Vol.35 No.1, (2): Locomotor and Object Control Skills of Boys With and Without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Ting-Gung Chen, Chien-Yu Pan(p19-37)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33位7-10歲ADHD學生與33位年齡及性別相符之一般學生移動性技巧、操作性技巧與粗動作發展之差異。結果發現:ADHD學生之移動性技巧、操作性技巧及整體粗動作發展均顯著差於一般學生。根據上述結果,研究者歸納出ADHD與一般學生粗動作能力之強弱優劣,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學校教師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第35卷第一期第3篇(p39-61):初任補救教學大專生的專業成長研究—曾柏瑜、陳淑麗
    Vol.35 No.1, (3):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Inexperienced College-Level Student Teachers in an After-Class Remedial Reading Program—Pai-Yu Tseng, Su-Li Chen(p39-61)


    本研究旨在探究初任補救教學的大專生,其專業成長和教學效能的改變情形。27 位曾修習過補救教學理論課程的大專生,分別進入三所國小執行一學期的補救教學,每星期平均授課6 節,並接受三位專家老師的密集教學督導。研究者以質、量並重的方式蒐集、分析資料,包括問卷、教學觀察、文件分析等,以描述其專業成長的情況。研究主要發現有三:1.在一個學期期間,大專生在教師專業成長的四個層面,包括教學技巧、教學規劃、專業發展及班級管理等能力,均有顯著的進步;2.一學期間,大專生的補救教學效能有提升,根據大專生在一個5 階評量表上的自評,有96%的大專生至少進步一階,其中近一半的大專生進步了兩階;督導他評分四等級,分別有63%和33%的大專生進步一和兩個等級;3.大專生認為在教學的初期和後期,分別是教學督導和同儕討論,最能幫助他們解決教學問題。


  • 第35卷第一期第4篇(p63-82):教師區分性教學行為觀察量表(學生版)之編製—黃家杰、陳美芳、陳長益、李乙明、呂金燮
    Vol.35 No.1, (4): The Development of a Teachers’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al Behaviors Observation Scale(Students’ Version)—Chia-Chieh Huang, Mei-Fang Chen, Charng-Yi Chen, I-Ming Li, Chin-Hsieh Lu(p63-82)


    本研究旨在編製「教師區分性教學行為觀察量表」,協助教師瞭解學生對自己區分性教學行為之觀察,並據以進行教學策略調整,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本量表之發展以區分性教學理論為基礎,採李克特式四點量表編製,透過資優教育專家審題後,抽取北、中、南三區高中、國中和國小學生共898 位有效樣本進行資料分析。經因素分析後,得十項因素構念包括「適度調整課程內容」、「提供具複雜度的教學內容」、「善用後設認知策略」、「教學歷程具有彈性」、「善用問題解決策略」、「善用批判思考策略」、「善用研究策略」、「進行多元評量」、「教導學生如何評量」,以及「營造自在與互動的學習環境」。本文提供該量表的信效度分析結果,包含:驗證性因素分析、內部一致性分析等。


  • 第35卷第一期第5篇(p83-104):探索男性音樂資優青少年之忽視的情意世界:台灣的六個案例—高振耀(英文稿)
    Vol.35 No.1, (5): Exploring the Neglected Affective World of Musically Gifted Adolescent Males: Six Cases in Taiwan—Chen-Yao Kao(p83-104)


    由於僅有少數的研究探索音樂資優生的社會情緒議題,所以針對男性音樂資優青少年所遭遇的社會情緒議題之研究更為匱乏。透過檢視六位居住在台灣的男性音樂資優高中生的經驗,此研究盼能增進此領域不足的文獻;所用的研究設計為質性的多重案例研究,其包含有文件審查、觀察以及學生與教師的深度訪談。所發現的主題為狹隘的社會圈,性別歧視,歸功他人與努力導向的歸因模式,學業比音樂術科造成更大的壓力以及憂慮未來的生涯發展。並與現存的相關文獻比較後提出討論與建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