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5卷第二期第1篇(p1-27):台灣校長對特殊教育需求定義的觀點之社會學研究—張嘉文
Vol.35 No.2, (1):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Principals’ Perspectives on the Defini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SEN) in Taiwan—Chia-Wen Chang(p1-27)
本文旨在為校長對特殊教育需求的觀點提供理論化的解釋。研究過程採個別訪談法訪問台灣地區二十五位中小學與特殊學校校長,藉由學校領導者的角度來瞭解他們如何定義所謂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並藉由他們的看法來剖析障礙與資優是否為價值中立的概念。本文首先探討文獻對障礙與資優的觀點,接著以特殊教育社會學取向分析研究結果。研究結果發現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校長多採本質論者觀點來定義特殊教育需求,且多接受特教法和鑑輔會對於特殊教育需求的定義;但也有部份校長則以實務工作經驗為依據,認為特殊教育需求一詞應被賦予更多元的觀點。此外,比照法令與政策文件結果亦顯示障礙和資優的概念並非為中立且無價值觀導向的概念。目前特殊教育法雖已修法,然其對於所謂特殊教育需求所下的定義是否足夠符合現今多元的社會現狀,有待商榷。本文希冀能為研究或政策做出貢獻,以利未來參考。
-
第35卷第二期第2篇(p29-53):國小兒童注意力測驗之編製—林鋐宇、周台傑
Vol.35 No.2, (2): The Development of an Attention Test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Hung-Yu Lin, Tair-Jye Chou(p29-53)
本研究旨在編製一套可以連結適當理論與訓練方案,且適用於國小兒童之注意力測驗,以便提供教師與醫療工作者客觀地篩選注意力異常學童,並能依測驗結果執行後續的注意力訓練方案。研究者採用「注意力臨床模式」(Clinical Model of Attention)作為理論依據,依照集中性、持續性、選擇性、交替性與分配性等五種注意力因素架構,編製「國小兒童注意力測驗」,施測者得以依據測驗結果選取相對應之注意力訓練方案,強化學童之注意力功能。研究結果顯示,五因素暨10項分測驗架構之「國小兒童注意力測驗」在所有適配指標均達良好適配,且各種信度與效度的表現良好。應用研究則顯示,國小學生的國語及數學學科表現均顯著受到持續性與交替性注意力之影響;此外,數學學科表現受到分配性注意力的影響亦達顯著水準。
-
第35卷第二期第3篇(p55-79):高功能自閉症兒童情緒語調的表達—陳怡如、劉惠美
Vol.35 No.2, (3): The Verbal Intonation of Expressive Emo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with High-Function Autism—Yi-Ru Chen, Huei-Mei Liu(p55-79)
本研究旨在比較高功能自閉症男童和性別、年齡配對的正常發展兒童,情緒語調表達的聲學和知覺辨識特性的差異,以瞭解自閉症兒童以口語表達情緒語調的能力。以自發唸讀故事和模仿示範語音兩種方式蒐集不同情緒語調的語料,以聲學軟體PRAAT 分析口語語句的平均基本頻率、基本頻率範圍、時長和平均振幅,以瞭解兩組兒童表達情緒語調的聲學差異,並以E-prime 測量情緒語調在知覺上被正確判斷的比率和情緒類別研判的所需時間。研究發現在自發性說話時,自閉症組情緒類別的表達正確率明顯低於正常兒童,其中以「生氣」情緒的正確率最低,且聽話者必須花更多的時間才能正確辨識自閉症組所表達的「生氣」和「難過」情緒。在聲學方面,自閉症組的情緒表達較缺乏語調起伏變化,且無法掌握「難過」時長最長、「生氣」時長最短的聲學特性。在仿說時,相較於正常發展兒童,自閉症組的情緒類別表達正確率仍較低,且整體音調較低,較缺乏起伏變化,但在時長方面則未出現異常。結果顯示自閉症兒童對不同情緒表達的聲學特性掌握較正常發展兒童差,在提供一次聽覺回饋的仿說情境中,其情緒語調表達仍不佳。未來研究可以嘗試以視覺策略並強調語調聲學特性的方式增進自閉症兒童對不同情緒語調的表達能力。
-
第35卷第二期第4篇(p81-101):親子玩具活動對腦性麻痺幼兒動作發展的影響—謝協君
Vol.35 No.2, (4): Effects of Parent-Child Toy-Playing Activities on the Motor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Hsieh-Chun Hsieh(p81-101)
腦性麻痺幼兒通常伴隨有動作發展障礙,如何有效促進腦性麻痺幼兒的動作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課題。為瞭解親子玩具活動是否能有效促進1-3 歲腦性麻痺幼兒動作發展,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在實驗階段,對24 位腦性麻痺幼兒進行實驗前後的「皮巴迪動作發展量表第二版」(簡稱PDMS-2)評量,而其中12 位實驗組個案家長會填寫研究者自編之「一至三歲腦性麻痺幼兒玩具檢核表」,透過檢核家中幼兒的發展問題,找出可協助其動作發展的玩具類型。在實驗介入前,實驗組家長皆先接受玩具操作和擺位訓練,訓練完成後由家長執行十週的親子玩具活動。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在十週研究介入後,在PDMS-2 前後測分數中平衡、移位、物體操作、手部抓握和視動整合等五項分數皆達顯著差異,這顯示結合玩具選用之親子玩具活動確實可以促進腦性麻痺幼兒粗動作和精細動作的發展。
-
第35卷第二期第5篇(p103-133):國中資優生完美主義與負向情緒模式之建構研究—白秀玲
Vol.35 No.2, (5): Construction of a Model for Perfectionism and Negative Emotions for Gifted Junior High Students—Hsiu-Ling Pai(p103-133)
本研究根據理論與相關研究提出國中資優學生負向情緒模式,該模式假設個體之「自我要求完美主義」、「社會期許完美主義」會透過「積極問題因應」、「積極情緒因應」和「消極逃避因應」的中介作用,而影響個體的「憂鬱」與「生氣」負向情緒。因此,研究者針對台灣本島的國中資優生採分層隨機與叢集取樣的抽樣方式以自編的量表進行調查,並進行結構方程模式分析,來評鑑蒐集的資料是否適配本研究所提出之理論模式。結果發現研究者所建構之國中資優生負向情緒因果路徑模式得到驗證與支持,顯示自我要求完美主義與社會期許完美主義會透過積極問題、積極情緒因應策略與消極逃避因應策略的中介作用,對憂鬱和生氣負向情緒產生影響。最後,則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各項建議,以供資優生、家長、教師、輔導工作者實務上及未來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