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6卷第二期第1篇(p1-26):特殊幼兒轉銜服務的協同行動研究—林秀錦、王天苗
Vol.36 No.2, (1):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on Transition Services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and Their family—Hsiu-Chin Lin, Tien-Miau Wang(p1-26)
這個協同行動研究的目的在探究特殊幼兒及家庭轉銜服務的歷程,並檢視服務的成果。研究者和城城幼稚園十三名老師合作,為園內六位特殊幼兒及其家長提供個別化轉銜服務方案,歷時一年餘。轉銜服務方案內容包括:提供家長支持、與小學聯繫以及為幼兒做入學準備。行動過程中,以訪談和觀察進行資料蒐集,並輔以相關文件進行相互檢證。本研究發現,家長在孩子轉銜之際,有許多擔心和不了解,而且幼小之間的聯繫並不容易。研究結果顯示,提供轉銜服務,可以減輕家庭的焦慮和壓力,擴權家長以對等的角色主動參與;促進家長與國小老師的正向互動;讓國小為特殊幼兒做好準備,來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讓孩子也能適應普通班環境;此外,這個過程讓幼稚園和國小建立友善的關係,也提升幼稚園老師對轉銜的理解。整體來說,這個研究呼應了Bronfenbrenner 的生態-發展觀點,特殊幼兒的幼小銜接是生態系統間搭橋的大工程,需要各個系統的連結和整合。在轉銜歷程中浮現出的重要議題包括家長在轉銜過程中的參與和權益、孩子入學之準備度和緩讀問題。從我們的行動,對於轉銜政策、轉銜服務人員的研習以及未來轉銜服務的做法,提出一些具體的想法。
-
第36卷第二期第2篇(p27-50):學習障礙兒童對華語捲舌音特徵的聽知覺辨識—鄭靜宜
Vol.36 No.2, (2): The Auditory Identification of Mandarin Retroflex Features for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Jing-Yi Jeng(p27-50)
華語中有三對捲舌音對比。在聲學方面,捲舌音對比的不同主要在於噪音頻譜型態的差異,學習障礙兒童對於捲舌音對比聽覺區辨是否異於一般兒童?本研究目的在比較學習障礙兒童和一般學童對於華語捲舌音特徵的聽知覺辨識,並探討和捲舌音判斷有關的聲學頻譜參數。共計有六十位兒童參與聽覺實驗,兒童的年齡範圍分佈由九歲到十二歲,其中三十位兒童具有學習障礙,三十位無學習障礙兒童為控制組。在第一項作業中兒童需判斷所聽到的華語單音節是否為捲舌音,在第二項作業中判斷雙音節詞中的第一音節是否為捲舌音。結果顯示無論是對單音節詞或是雙音節詞語音刺激,學習障礙兒童的捲舌判斷正確率皆顯著低於一般兒童,尤其對不捲舌語音刺激的誤判率較高。根據兒童捲舌判斷的反應分析刺激項噪音之聲學頻譜動差參數,發現學障組在四個動差參數上皆有對比性減弱的趨勢,顯示學障兒童對於語音噪音段能量的頻譜型態辨識能力較弱。多元迴歸分析的結果顯示控制組的反應在頻譜重心頻率(M1)變項上具有最大的解釋量,而在學障組也是以M1 有最大的解釋量,但解釋量的大小卻遠不及控制組。由於捲舌音對比在聲學上主要的差異是噪音位在頻譜頻帶的分布型態,推論學障兒童在聽知覺上較無法掌握語音中噪音頻譜的頻率重心特徵。
-
第36卷第二期第3篇(p51-76):輕症ASD兒童會話理解能力之研究—林迺超、張正芬
Vol.36 No.2, (3): A Study on the Comprehension of Conversat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Nai-Chou Lin, Cheng-Fen Chang(p51-76)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輕症ASD 兒童與一般兒童在會話理解過程中,對於字面意義及非字面意義理解的差異情形,為進行此研究故先編製一套會話理解測驗。「會話理解測驗」編製過程中,首先抽取台北市、新北市667 位二至四年級一般兒童,經由預試、專家修訂、信效度建立等程序,完成題數三十五題,答題方式為選擇題形式的測驗內容。其次,分別控制語言理解能力及生理年齡,立意取樣各47 名二至四年級的輕症ASD 與一般兒童,共計94 名受試者以個別施測方式實施會話理解測驗。研究結果:1.「會話理解測驗」信效度考驗結果良好,符合語言學及認知發展的構念;2.輕症ASD 兒童字面意義或非字面意義的會話理解能力均較一般兒童低落,兩者誤解非字面意義會話時,均偏向字面意義解讀;3.明喻、言外之意及反諷等不同類型的非字面意義會話對輕症ASD 兒童並無難度上的差異;4.就字面意義會話理解表現而言,輕症ASD 兒童和一般兒童的表現均與生理年齡無關,但輕症ASD 兒童則和語言理解能力有關;5.非字面意義會話理解方面,一般兒童的表現和生理年齡有關,但和語文理解能力無關;相反地,輕症ASD 兒童則是和語文理解能力有關,但和生理年齡無關。由研究結果可歸納以下結論:1.「會話理解測驗」可有效應用於評估輕症ASD 兒童的會話理解能力;2.輕症ASD 兒童較容易誤解非字面意義會話,且誤解時的錯誤類型比例和一般兒童不同;3.一般兒童字面意義和非字面意義兩種會話理解之間的差距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相較之下,輕症ASD 兒童卻有隨之擴大的情形。
-
第36卷第二期第4篇(p77-102):不同性別與發展階段資優生故事寫作的內容分析—陳美芳、林宜駿、林一真
Vol.36 No.2, (4): Developmental and Gender Differences on the Story Writings of Gifted Students—Mei-Fang Chen, Yi-Chun Lin, Yeh-Jen Lin(p77-102)
寫作是複雜的認知活動,一方面反映作者對外界人事物的觀察和認識,另一方面也反映其內在情感與思維;有學者建議寫作是實施資優生情意教育可善用的工具。本研究分析不同性別與發展階段資優生書寫的故事內容,並探究資優生情意教育值得注意的議題。參與本研究之資優生來自台北市國小、國中和高中,共計167 位,他們在50 分鐘內書寫一篇以「他/她今天沒有出門」為首句之文章,學生自選以「他」或「她」起始。本研究由故事中的角色、主題、情緒和結局分析學生作品。研究結果顯示,故事中的角色最能展現性別差異,無論男生或女生都有較高比例創造與自己相同性別的角色;此現象在男生群體更明顯,男生創造的男女角色比例更懸殊;不同發展階段學生創造的故事角色未出現系統化的差異。寫作主題分析顯示,不同階段資優生最常出現的主題都是「情感/關係」;「生命意義」主題出現的百分比隨發展階段遞升,「奇幻」及「懲罰及厄運」隨發展階段降低。在故事展現的情緒方面,最常出現的情緒是「快樂」,正面情緒在中學階段微升;小學生「悲傷」、「恐懼」及「憤怒」三負向情緒的比例接近,中學以後「悲傷」的比例增加,其他負向情緒減少。不同性別學生在故事主題或情緒方面並未出現系統化差異。在故事結局方面,女生故事以正向結局的百分比稍高於男生;男生負向結局的百分比高於女生;男女生中性結局的百分比接近;故事結局未發現系統化的發展階段差異。本研究並討論資優生情意教育與後續研究宜關切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