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6卷第三期第1篇(p1-26):生涯概念在特殊教育場域之論述~以臺灣特殊教育導論教科書為例—黃文慧、林幸台
Vol.36 No.3, (1): Career Discourse in Special Education in Taiwan: Introductory Special Education Textbooks Published from 1966 to 2003—Wen-Hui Huang, Hsin-Tai Lin (p1-26)
本文以論述分析檢視民國55 年至92 年臺灣特殊教育導論教科書對障礙者生涯之建構,探討特殊教育入門知識選取、認可的論述型態與視框。結果發現,隨著戒嚴解除,社會團體進入特殊教育論述場域、生涯議題納入官方政策,以及教科書出版的間隔時間,生涯論述可以民國80 年為界,分為二類:一、民國55 年至80 年醫學與經濟論述搭架的生涯,其主要特色包括:就業導向的生涯論述、分/合的經濟生產位置、個體特質支配生涯決定、升學論述沉默與障別、性別、職種缺席的策略。二、民國80 年至92 年醫學、經濟與社會契約論述搭架的生涯,其主要特色包括:職業/升學選擇並置的生涯、分/合之外的生產位置、生涯決定取決於個體生涯技能與能力的準備、點綴式與篇幅增加的策略。文末則從檢視教科書發話位置、障礙者主體位置、提供多元生涯發展例證與生涯論述觀點等提出建議。
-
第36卷第三期第2篇(p27-55):特殊教育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教學後的互動與反思—胡心慈、林淑莉
Vol.36 No.3, (2): Interaction and Reflective Thinking of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 Teachers and Their Expert Mentors—Shin-Tzu Hu, Shu-Li Lin(p27-55)
本研究探討「專家教師」身分的特教實習輔導教師和實習教師在教育實習上的互動及教學反思過程。以觀察及參與討論的方式,蒐集數次實習輔導教師與其實習教師的教學或觀摩教學,及其後的互動與討論內容。研究發現:一、三對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互動的關係分別呈現「同儕式」、「師徒式」及「家人式」。「同儕式」的對等關係讓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能進行較多與理論整合的討論。二、在「同儕式」的對等討論中,較能顯出教學反思循環的歷程。三、三名輔導(專家)教師均注重目標、學生行為的意義、滿足個別化需求並多利用教學知識;一名與輔導教師呈現「同儕式」互動關係的實習教師也注重目標並多利用教學知識,另兩名實習教師則較關心學生秩序及參與度而較少運用知識。研究者鼓勵輔導教師和實習教師能對等會談,將理論和實務整合成專家知識,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
第36卷第三期第3篇(p57-85):一般兒童與自閉症兒童在不同溝通中斷類型之修補能力研究—朱芳誼、張鑑如
Vol.36 No.3, (3): Conversation Repairs in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Breakdown Contexts: Typically Developing Children and Autistic Children—Fang-Yi Chu, Chien-Ju Chang(p57-85)
本研究旨在瞭解一般兒童與自閉症兒童,在不同溝通中斷情境下的修補能力與策略類型表現。研究對象依年齡可分為學前和國小兩組,同年齡組以托尼非語文智力再版、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甲式、兒童口語表達能力測驗得分進行能力配對。學前與國小組普通及自閉兒童各11 名,合計44 名。研究者以遊戲形式與受試者進行互動,並依半結構方式依序出現:「要求澄清」、「忽視」、「轉移」話題三種溝通中斷類型。每名受試者都需完成15 道題項,計分方式為適當的修補策略得1 分、不當反應則為0 分。研究者並將兒童的反應進行編碼,類別包含「重複」、「添加訊息」、「提供修正」、「詞彙定義」、「主動延續話題」、「話題轉移」、「引起注意」、「展示」、「眼神注視」、「不當反應-自言自語」、「不當反應-未給予任何回應」和「不當反應-未轉移話題」12 類。研究發現:一、所有兒童在「要求澄清」類型下的得分最高、「轉移話題」次之、「忽視」類型的得分最低,在特定情境中會使用優先策略進行修補。二、國小組一般兒童和自閉症兒童,在三項中斷類型的修補得分皆未顯著高於學前組。三、在「要求澄清」類型中,國小組一般兒童使用的修補策略類型數顯著高於學前組;自閉症兒童則無顯著差異。四、學前組與國小組自閉症兒童的三類中斷修補得分,都顯著低於學前組一般兒童。五、一般兒童及自閉症兒童皆有不適當的回應,但除了「未給予任何回應」和「未轉移話題」外,自閉症兒童還比一般組兒童多出了「自言自語」的不當回應現象。研究結果顯示,不論學前或國小自閉症兒童仍具有修補動機與意圖,只是品質較一般兒童不佳。研究者針對可能原因做一探討,並提出建議供教學實務與未來研究參考。
-
第36卷第三期第4篇(p87-114):「不想成為班上的小白兔!」:以符號詮釋自閉症學童在融合教育中友誼建立之挑戰—姜義村
Vol.36 No.3, (4): “Don’t Want to be a Pet Rabbit in Class!”: Using Symbolic Interpretation to Explore the Challenges of Friendship Building on Students with Autism in Inclusive Education—I-Tsun Chiang(p87-114)
近幾年國內外研究開始對融合教育進行反省,嘗試轉換過去以社會、行政或教育系統之「人權」、「正常化」、「主流」、「教育均等」……等的「巨觀」觀點進行,開始傾聽與反思融合教育中參與實務工作之教師和實際受教之特殊學生與其家長的「微觀」經驗與回饋。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之多元研究取向,蒐集國內外各層面有關融合教育與自閉症學童之相關文獻,以兼顧巨觀與微觀之多元層級方式檢視過去在國內外的適應體育實務教學經驗、分析比對過去二個國內外自閉症學童相關研究計畫資料,並透過符號學角度詮釋自閉症學童在融合教育過程中友誼建立的挑戰與未來因應方向。研究結果以Peirce 符號系統詮釋自閉症學童在融合教育之河暗藏友誼建立之「失友漩渦」,其漩渦以瞭解社會訊息的缺陷為中心,經由低社會讚許、低同儕聲望、低社會期待、被容忍與忽視形成惡性循環力量讓自閉症學童難以在同儕之間建立友誼,而教師也經常感受到無力感、無助感與愧疚心態面對此一漩渦。此符號現象探究融合教育實務中自閉症學童在友誼建立過程所遭遇的挑戰以及所蘊含的衝突意涵,究竟是高舉人權教育的火炬賦予自閉症學童回歸主流教育的權力,抑或是在實質上成為協助教育體系執行正常化觀念並壓抑自閉症學童自我倡導的刑具。本研究根據結果建議學校教育當局應正視上述教學場域中的現況,能積極傾聽融合教育實施過程中教師、家長與學生的感受與經驗,並期待學校能有健全的配套措施與制度面的支援體系,營造自閉症學童更「友」善的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