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37-3期
  • 第37卷第三期第1篇(p1-26):親職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之關係研究:身心障礙者家長與普通家長之比較—陳瑋婷
    Vol.37 No.3, (1): Relationships among Parenting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Quality of Life: Comparisons of Parents of People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Wei-Ting Chen(p1-26)


    有鑑於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皆是影響身心障礙者家長與普通家長生活品質的重要因子,本研究乃結合後設分析、路徑分析與聯合t 檢定等方法,探討與比較兩組家長在親職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兩組家長的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間有負相關,親職壓力與生活品質間有負相關,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間則是正相關;兩組家長的親職壓力不僅均對生活品質產生直接負向效果,也會透過社會支持對生活品質產生間接負向效果;而且儘管兩組家長在親職壓力對社會支持的負向效果差不多,身心障礙者家長在社會支持對生活品質的正向效果及親職壓力對生活品質的負向效果等卻不及普通家長。綜上所述,本研究建議未來宜持續發展與實施能有效減緩家長親職壓力及增進社會支持品質的具體方案,以利提升家長的生活品質。也由於身心障礙者家長的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對生活品質的預測效果並不高,建議未來研究應持續探討其他預測因子,以利擴充家長生活品質的理論基礎。


  • 第37卷第三期第2篇(p27-58):初級與次級國語文介入對弱勢低學力學校的成效研究:不同介入長度的比較—陳淑麗、曾世杰、蔣汝梅
    Vol.37 No.3, (2): The Effects of a Tier 1 Plus Tier 2 Reading Intervention on Low-Achieving Disadvantaged School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Intervention Durations—Shu-Li Chen, Shih-Jay Tzeng, Lu-May Chiang (p27-58)


    本研究在五所偏遠地區國小執行一個反敗為勝方案,提供初級及次級的國語文介入,初級介入目標為提升普通班的教學品質,次級介入則提供低成就學生密集的補救教學,研究旨在檢驗此方案能否有效地解決弱勢學校國語文成就低落的問題。本研究共有1,471 位學生參與,分為三組,其中有兩組為實驗組,分別提供一年和兩年的介入,有一組為對照組。主要研究發現有三:一、在初級和次級兩層級學生語文能力的進展,整體而言,實驗組比對照組好,但成效主要在識字層次,高層次的閱讀理解成效則不明顯;二、初級介入:整體而言,實驗組兒童發生閱讀困難的機率較對照組低,達同儕水準的機率則較對照組高;在次級介入補救教學層級,實驗組兒童發生閱讀困難的機率則明顯較對照組低;三、介入時間愈長,成效愈好,介入兩年的學校成效整體比介入一年者好;介入的時間愈長,兒童發生閱讀困難的機率愈低。國內目前極為看重弱勢學生成就低落的問題,但介入努力的層次大多停留在班級或個別學生的短期介入,少見全校動員的長期介入。本研究結果指出,在全校動員、普通班及補救教學班級合作的情況下,全校兒童的語文能力都有較佳的進展,發生閱讀困難的機率降低,而且方案執行的時間愈長,成效愈佳。方案的成效目前僅限於識字層次,閱讀理解教學是否有成效?仍待更長時間的觀察。本研究提供了一個執行的範例,只要方法得當,即使是最偏遠、弱勢的學校,也有機會把兒童的國語文能力帶起來。


  • 第37卷第三期第3篇(p59-88):口吃兒童音韻能力與構音能力之研究—陳緯玲、楊淑蘭
    Vol.37 No.3, (3): Comparing the Phonological and Articulation Abilities between Stuttering and Nonstuttering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Wei-Lin Chen, Shu-Lan Yang (p59-88)


    構音障礙與音韻障礙為口吃兒童最常被研究之言語障礙,有關說中文口吃兒童之構音能力與音韻能力,則尚無研究加以探討,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在音韻能力與構音能力的差異情形。研究者以24 名口吃兒童及24名非口吃兒童,共計48 名為研究對象,施測修訂中文口吃嚴重度評估工具(兒童版),篩選出口吃兒童與非口吃兒童,再進行語言樣本分析,之後施測聲韻覺識測驗、音韻覺察測驗、非詞複誦和電腦版構音/音韻異常篩選測驗,二組資料以獨立樣本t 檢定進行統計考驗,探討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在音韻能力與構音能力的差異情形。本研究結果發現:口吃兒童與一般兒童僅在音韻能力表現之「聲韻覺識測驗」之聲韻結合分測驗得分、「音韻覺察測驗」總分和「非詞複誦」正確率達顯著差異,皆是一般兒童得分高於口吃兒童,而其他之音韻能力測量二組並無顯著差異;在構音能力表現,二組則無顯著差異,因此本研究的結論口吃兒童似乎在部分音韻能力的表現不如一般兒童,但在構音能力的表現並沒有異於一般兒童。建議在評估兒童口吃時,應將音韻能力列為評估項目之一,尤其是有關聲韻拼合、音韻分辨和非詞複誦的能力。


  • 第37卷第三期第4篇(p89-113):國小學生內在動機、學科知識與創造力表現關聯之研究:教師創造力教學的調節效果—蕭佳純
    Vol.37 No.3, (4): The Relationship among Intrinsic Motivation, Subject Knowledge, and Creativ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eachers’ Creativities in Teaching Behavior—Chia-Chun Hsiao (p89-113)


    大約近十年,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多已接受了組織現象是宏觀因素與微觀因素相互影響的多層次現象,並將此觀念應用於實證研究。但整體來看,多層次分析仍屬相對少數,國內教育界有關國小學童的創造力研究涉及多層次的論述更是少數。本研究以學生個體層次的內在動機、學科知識與教師層次的創造力教學為自變項,探討三者對學生創造力表現的影響,其中教師創造力教學包含提升創造力意向與增進創造力技能兩大構面,而學生的創造力表現則以共識評量技術邀請三大類型專家衡量之。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43 所學校中333 位國小教師以及3,330 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調查,使用階層線性模式分析變項之間的關係,分析步驟包括虛無模式、隨機參數迴歸模式、截距預測模式以及斜率預測模式。分析結果顯示內在動機、數理知識以及提升創造力意向對創造力表現有顯著的直接影響效果,且此影響為正向的影響效果。進一步的脈絡調節分析顯示,提升創造力意向於內在動機與創造力表現間具有正向的調節效果,代表內在動機高的學生原本創造力也會較高(正向關係),而在教師高度強調提升創造力意向的班級中,這樣的助益效果更強。但創造力意向在數理知識與創造力間扮演著負向的調節效果,代表教師的提升創造力意向教學對於高學科知識學生的加乘效果並不如低學科知識的學生。依據上述結果,本研究針對學生的創造力發展提出對學校及教師的相關建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