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8卷第一期第1篇(p1-29):資源匱乏地區發展遲緩兒童社區療育據點服務實施情形之探討—林雅容
Vol.38 No.1, (1): The Study of Community Based Services for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s in Low Resource Communities—Ya-Jung Lin(p1-29)
本研究目的在檢視資源匱乏地區之社區療育據點服務實施概況,以2010年接受中央政府單位補助辦理據點服務之四個機構為研究對象,透過實地訪視及文件分析蒐集研究資料,輔以電話訪談釐清文件資料有疑慮之處。研究結果發現:一、機構與政府單位的協調、專業人員與服務使用者的互動,以及專業人員間的支持,有助於據點服務的推展及滿足兒童及其家庭的需求,顯見於據點設置、定點式及走動式服務規劃、專業人力協調之相關討論;二、機構與據點設置區域的社會服務單位建立合作關係,提供早療服務,從中增進家長之資源使用的近便性。囿於目前未有相關法規釐清機構間合作的權責,資源的連結及共享大多建立在機構的努力及彼此的信任和配合;三、「家長參與」此一理念對於服務成效具正向影響,但是,專業人員需顧及兒童及其家庭之特質與作息,避免造成家長的親職壓力。由於政府單位並未提供家庭支持性服務的費用,使得專業人員不易推展相關服務;而現有的服務也鮮少與區域特質有所連結;四、政府現有對據點服務的補助遠低於機構式的服務,每名兒童補助金額差距高達6,056.67 元至17,390.47元。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五項實務工作的建議:一、政府單位應關注療育資源匱乏的地區;二、政府單位宜採納跨部門之合作方式,協助機構辦理據點服務;三、政府單位宜提供家庭支持性服務的補助經費,增強機構對於家庭的關懷;四、機構宜落實專業團隊會議,增強團隊成員對於服務內容的了解;五、機構宜關注服務使用者的個人經驗,具體呈現服務成效。此外,本研究亦對於未來研究提出兩項建議:一、宜呈現兒童及其家庭或社區居民的服務使用經驗及主觀感受;二、應呈現服務承辦機構與在地機構的合作情形。
-
第38卷第一期第2篇(p31-54):中文字形與音韻周邊預視效益:於較佳閱讀能力失聰者之證據—邱倚璿、吳銘達
Vol.38 No.1, (2): The Parafoveal Preview Benefits of Chinese Orthography and Phonology among Deaf Readers with High Reading Abilities—Yi-Shiuan Chiu, Ming-Da Wu (p31-54)
失聰者之閱讀能力往往較低,本研究欲瞭解教育程度較高之失聰者在受到不同語言訓練(口語、非口語)後,如何影響中文閱讀時周邊視野詞彙的字形與音韻之運作。實驗使用眼動邊界典範與眼動誘發呈現改變技術(Rayner, 1975),研究假設受試者若可在周邊視野擷取到詞彙相關訊息,則當眼睛通過設定邊界使得預視詞立即取代為目標詞時,眼睛凝視目標詞的處理便會受到影響。實驗操弄目標詞與預視詞的字形與音韻相關性,受試者必須閱讀句子並判斷合理性。透過中文字形及音韻可分離的特性,可釐清失聰者詞彙中音韻的激發情形。結果是:字形預視效果在聽人、失聰口語組(第一凝視時間、凝視時間與總凝視時間)與失聰非口語組(總凝視時間)中發現;音韻助益在聽人(第一凝視時間、凝視時間)與口語失聰組(凝視時間)中發現,但在非口語失聰組中未出現;將前凝視點位置區分為遠近時,字形效果可發現於聽人與失聰非口語組的遠、近凝視點之眼動指標,以及失聰口語組的遠凝視點指標;音韻效果發現於聽人近凝視點(第一凝視時間)與遠凝視點(為凝視比例),以及失聰口語組遠凝視點(第一凝視時間),而失聰非口語組則未有音韻效果。由此可見,失聰口語組於遠凝視點發現音韻效果,聽人則於近凝視點發現,反映出失聰口語組與聽人在周邊視野中擷取語言表徵歷程有所差異;失聰非口語組未激發音韻表徵,反映出失聰者語言背景會影響其詞彙表徵激發;兩組失聰族群皆能正確地判斷句子語意,則顯示音韻表徵之激發與閱讀理解之間並非必然的對應關係。
-
第38卷第一期第3篇(p55-78):臺灣國民中小學資優資源班運作基本模式之探究—陳偉仁、黃楷茹、陳美芳、陳長益
Vol.38 No.1, (3): Implementation Models of Resource Rooms for Gifted Learners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wan—Wei-Ren Chen, Kai-Ju Huang, Mei-Fang Chen, Charng-Yi Chen (p55-78)
臺灣資優教育歷經將近40年的耕耘,在資優概念的擴展、教育政策的改變、教師專業的精進、社會結構的轉變中,逐漸發展出本土特色的經營。鑑此,本研究勾勒出目前臺灣國民教育階段學校資優資源班經營的樣貌,以做為資優教育永續發展的參考。研究整合問卷調查結果、焦點團體訪談、相關文件資料的蒐集,並進一步分析八所案例學校資優資源班的運作實務。結果發現,臺灣資優資源班的經營可歸納為四種基本運作模式,包括:一、教師專業團隊模式;二、行政主導模式;三、教師與行政攜手並進模式;四、學生需求本位模式。不同的運作模式,呈現出學校資優教育工作者在臺灣資優教育發展脈絡、學校生態、社區資源、教師團隊組成及資優生特質間的權衡,以建構出資優教育在該校中適切的經營取向。本研究並從模式選擇、框架解構、經營型態等三方面,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
-
第38卷第一期第4篇(p79-106):探究教學對國中資優學生科學推理類型轉變之影響—王翠妃、余忠潔、段曉林
Vol.38 No.1, (4): The Influence of Inquiry-based Instruction on the Changes of Junior-high Gifted Students’ Science Reasoning—Cui-Fei Wang, Chung-Chieh Yu, Hsiao-Lin Tuan (p79-106)
學生以探究的方式學習科學,不但能發展出各種推理類型,並能增進推理能力,尤其是資優生,更適宜採探究教學來引導,以增進其推理能力。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實施巢狀探究教學模式對於國中資優生的推理類型發展之影響,並分析其影響的因素。研究者選取中部某公立國中資優班(28名學生),由該班科學教師在八年級至九年級上學期(一年半)於理化課程中進行巢狀探究教學。研究者選取九位同學課堂錄影轉錄的文字稿,以質性研究法分析課室中的對話內涵,探討學生科學推理類型在研究歷程中的轉變,並與其他資料(學習單、反思心得、研究者的教案設計、觀察札記、訪談紀錄)進行分析與比較之三角校正。研究發現,在探究教學情境下,資優生在第一階段只展現分析式與推論式的推理類型,在第二階段則展現分析式、推論式與對話式等較多推理類型,到了第三階段,更發展出分析式、推論式、對話式、評價式、統整式的多元推理類型。不但如此,個案學生亦能活用各種推理類型於探究活動中。其中,對話式推理一直占有相當比例,此類型的推理扮演促使學生發展各種類型推理基礎。對話與討論提供給資優生驗證自己想法、批判與思考他人意見的機會,這能增進學習者本身論證的信心,進而到達更高階推理的層次。本研究建議,教師應長期針對資優生進行探究教學,且應不斷地與學生對話並引導學生討論,如此,才能促進資優生運用推理進行科學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