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8卷第二期第1篇(p1-28):家長支援療育方案對零至三歲幼兒與家庭之成效研究—王天苗
Vol.38 No.2, (1): Effectiveness of a Parent Support Program for Families with Developmentally Delayed Children Aged 0 to 3 Years—Tien-Miau Wang(p1-28)
基於零至三歲發展遲緩幼兒早期療育的重要,本研究為期兩年,以跨專業合作方式運作家長支援療育服務模式,主要目的在探究本療育方案的成效。本研究共有20名發展遲緩幼兒及其家人、15名個案管理老師及8名專業小組成員參與,幼兒入案年齡介於二至三十五個月,參與療育的時間從七至二十個月不等。以「速率改變指標」(PCI)和「目標達成評量」(GAS)分析的量化資料及訪談家長的質性資料,探究本療育方案對幼兒與家庭成果的效果。由結果可知,除生理或情緒問題較嚴重的四名幼兒進步較有限外,大多數幼兒均在發展與行為上有明顯增長,也達成療育目標,對家長在心理、教養和資訊上的幫助上更顯現正向的效果。本研究結果不但肯定此一家長支援療育服務方案的可行性,更帶動社區化早期療育資源中心之設立。惟如何改變家長對直接服務與過度療育的迷思,以及如何提供家長個別化的支援,將是早療工作者未來須面對的挑戰。
-
第38卷第二期第2篇(p29-51):不同性別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與普通學童之注意力表現差異探究—林鋐宇、李柏森、張文典、洪福源
Vol.38 No.2, (2):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Attentional Performance of ADHD and Normal Students—Hung-Yu Lin, Posen Lee, Wen-Dien Chang, Fu-Yuan Hong(p29-51)
本研究旨在比較不同性別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與普通學童於注意力表現之差異,以探究性別因素在不同群體學生注意力功能所扮演的角色。研究者將258位國小學童依男性ADHD學生(90位,平均年齡8.4歲)、女性ADHD學生(39位,平均年齡8.5歲)、男性普通學生(90位,平均年齡8.4歲)與女性普通學生(39位,平均年齡8.5歲)區分成四組受試者,所有學童均接受多向度的注意力量表(國小兒童注意力量表)測試,除探究學童整體注意力表現外,亦進一步分析集中性、持續性、選擇性、交替性與分配性等注意力向度之表現。研究結果顯示,在整體注意力表現上,不論男性或女性ADHD學生的整體注意力表現均較普通學生差,且達顯著差異。在性別因素的探究方面,性別因素對ADHD學生不同向度的注意力表現產生程度不一之影響,但不同性別普通學生的注意力表現並未呈現此差異性。不同性別ADHD學生在注意力缺陷的向度數目(量)與注意力缺陷的嚴重程度(質)上,都存在差異。在量的差異方面,伴隨三種注意力向度缺陷(持續性、交替性與分配性注意力)的男性ADHD學生,比伴隨兩種注意力向度缺陷(持續性與分配性注意力)的女性ADHD學生呈現更多元的注意力缺陷特徵;在質的差異方面,雖然男、女ADHD學生均呈現持續性與分配性注意力缺陷,但女性ADHD 學生的持續性注意力缺陷程度比男性ADHD學生嚴重,而男性ADHD學生的分配性注意力缺陷則較女性ADHD學生嚴重。
-
第38卷第二期第3篇(p53-76):家長回應能力的改變與自閉症幼兒發展的關聯性研究—林初穗、張淑慧、潘惠銘、邱俊皓
Vol.38 No.2, (3): Parental Responsiveness Change and Developmental Outcomes of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Chu-Sui Lin, Shu-Hui Chang, Huey-Ming Pan, Chun-Hao Chiu(p53-76)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家長回應能力改變與自閉症幼兒發展的關係。本研究以33位參與親子互動訓練的自閉症幼兒及其家長為研究對象,並以「家長行為量表」(Maternal Behavior Rating Scale-Revised)中的回應能力(responsiveness)的改變,將家長分為兩組,其中18 位家長的回應能力在前、後測有改變,故為改變組,另15 位家長在前、後測的回應能力無改變,即為無改變組。本研究以此兩組幼兒前測的發展能力為共變數,並以單因子多變量共變分析(MANCOVA)統計檢定比較兩組自閉症幼兒在後測與六個月後追蹤的表現。若達顯著差異者,本研究則更進一步做事後比較。研究結果發現,改變組自閉症幼兒在「口語」、「社交」、「象徵性行為」或是「關鍵性行為」發展上,都比無改變組為佳;而這差異在有些領域的發展上可維持至追蹤期,或是在後測時,兩組間有些領域的發展上差異不顯著,但在追蹤期才達顯著。本研究成果顯示家長回應能力的改變與自閉症幼兒的發展具顯著關係,家長回應能力的改變可列為自閉症幼兒早期介入服務時的重要參考因子。
-
第38卷第二期第4篇(p77-97):職務再設計的輔具應用對肢體障礙者工作狀況之影響:以手工業為例—張玉山
Vol.38 No.2, (4): Using Assistive Technology in Job Redesign on the Craft-Working Ability of Craftworkers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Yu-Shan Chang(p77-97)
本研究目的包括:一、了解肢障工作者從事手工業的工作特性與困境;二、分析手工業肢障工作者對輔具的需求,並進行輔具應用與調整;三、探討職務再設計的輔具應用對肢體障礙者(肢障者)工作的影響。透過三個肢障個案的探究,以及實地為其中一位個案Z 發展與應用輔具,再以深度訪談為主要的資料蒐集方法,透過歸納式分析及持續比較法來分析資料,並以三角檢證建立研究的可信度。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結果包括:一、本研究個案從事手工業的基本工作內容,與一般人無異;創作前端的設計與構思,與常人相同;所需創作技巧與加工技術,多是從工作中(師徒制)習得;所使用之工具也大多與一般創作者一樣,少數是自行改裝;手工業創作的工作要求與專注度很高,會直接與間接受到肢障的影響。本研究個案從事手工業所遭遇到的挫折,包括收入較低、欠缺親友精神支持,以及特殊創作材料取得不易。二、身體機能的缺陷會造成本研究個案在活動上的限制,甚至會引發其他生理上的傷害;會引起自卑、憂鬱、消極等心理狀態;影響創作工作的勞力表現與技術表現。不僅影響工作效率,也影響就業率。三、本研究個案需要借助特殊的工具來完成工作,包括自行改良的手工具以及搬運用的電動工具;輔具的應用,有助於改善工作效率、方便、安全及品質;具體的輔具需求是支稱背脊的支架、搬物器具,以及舒緩臀部疼痛的坐墊。四、本研究個案的問題在腰、臀、腿的支撐力不足與疼痛、搬運物件困難、工作環境距離、與通道高低落差等問題。本研究結果指出,經討論採用的改善方法,包括改善工作方法、改善工作設備、改善工作環境,以及使用輔具。而經持續調整輔具與追蹤發現,其工作時間明顯增加、可創作的作品尺寸或幅度明顯加大、工作疲憊與生理痛苦減輕,也提高工作的滿意程度。
-
第38卷第二期第5篇(p99-125):小魚也能開潛水艇:極重度多重障礙學生電動輪椅介入之行動研究—林珮如、林真悌
Vol.38 No.2, (5): Small Fish Can Also Drive the Submarine: Action Research for Powered Wheelchair Intervention for a Student with Profound and Multiple Disabilities—Pei-Ju Lin, Chen-Ti Lin(p99-125)
本研究旨在經由行動研究的歷程,解決極重度多重障礙學生在行動參與上的困難。參與學生就讀特殊教育學校國小部一年級,疑罹患脊髓型肌肉萎縮症,全身肌肉萎縮無力,移行與操作活動均需他人協助,且因動作嚴重受限,使得學生在校園行動與參與活動時遭遇困難。本研究有系統地運用輔助科技服務的流程來提供電動輪椅的介入,包括學生各項能力和需求的評估、電動輪椅的評估、選配、試用、修改、電動輪椅個別操控訓練、電動輪椅融入校園和校外真實情境等,以解決學生在行動參與上的困難,並探討電動輪椅介入的歷程和成效。研究結果發現:一、透過行動研究的歷程,團隊合作有系統地運用輔助科技服務的流程來提供電動輪椅的介入,以解決極重度多重障礙學生在行動參與上所遭遇到的困難;二、電動輪椅介入對學生的影響包括有校園行動能力與參與度提升、主動探索環境的意願提升、動作控制的能力日趨進步、主動與同儕互動的頻率增加、自我決策的意識提高、成就感與自信心提升、表達意願與詞彙增加、生活經驗拓展等表現;三、電動輪椅介入的行動歷程對家長和主要照顧者均有正面的影響,且能促進特教工作者的教學省思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