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38-3期
  • 第38卷第三期第1篇(p1-27):建構特殊教育學系學生專業能力指標及其應用—胡心慈、朱尹安、蔡碩穎、林秀瑋
    Vol.38 No.3, (1): Constructing and Apply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Indicators for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s—Shin-Tzu Hu, Yin-An Chu, Shou-Ying Tsai, Hsiu-Wei Lin (p1-27)


    本研究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先建立專業能力指標,第二階段則依此指標編製自評量表,並加以實際應用。其中,第一階段之研究先經由文獻探討、兩次專家會議,再透過兩回合德懷術之專家意見調查而達成共識。指標內容分成四個向度,包括知識與認知、職能導向、個人特質,以及價值/倫理。第二階段則由此專業能力指標編製成「特殊教育學系學生專業能力指標自評量表」,並以北部某一大學之特殊教育學系學生為對象,實施全系學生之自我評量。結果發現,各年級之總平均數隨著年級的升高,大致呈增加的趨勢,且職能導向向度有年級間之差異;全體學生在個人特質以及價值/倫理向度的分數高於知識與認知、職能導向的分數。第二年之得分亦均較第一年為高,且四個年級在四個向度上之得分均有差異,顯示本量表能合理反映學生自我覺知之專業成長,表示此一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具有實用價值。研究者並對參與本研究之特教系、其他大學之特教系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第38卷第三期第2篇(p29-53):逆風前行就業路:一名自閉症學生就業轉銜的行動歷程—李玉錦、張正芬
    Vol.38 No.3, (2): A Student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Struggling During Employment Transition—Yu-Chin Lee, Cheng-Fen Chang (p29-53)


    王威是我任教高職綜合職能科的自閉症學生,他在面臨就業轉銜挑戰時,尋求我的協助,繼而展開這歷時約兩年的就業行動。本研究旨在藉由王威就業轉銜歷程,呈現王威在職場所面臨的挑戰、困境與解決之道。本研究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藉由觀察、訪談及採取以自我決策為主軸的行動方案並透過循環修正的歷程,與王威共同度過面試、就業輔導員離職、被顧客投訴、偷拍及瀕臨被裁員等職場險境。歷程中發現,王威受限於拙劣的社會人際互動、注意力缺陷及類化能力不足等,而經常在職場面臨人際衝突、工作效能不佳致瀕臨被裁員之危機。研究結果顯示:一、合作夥伴的重要性,例如:行動前期的陳就輔員、行動中期的王威母親及王威的上司,他們都扮演重要的支持角色。尤其是王威的上司,他和我的合作關係一直延續至行動後期,他扮演的職場在地支持者的同理協助,使王威免於被裁員的命運;二、採取以自我控制、問題解決、自我管理等自我決策為主軸的行動方案,逐步提升王威做選擇、問題解決及自我倡導的能力;三、行動策略的表單設計、角色扮演內容及行為契約的訂定,均依據王威的工作內容或行為問題不斷地進行修正和調整,有效地克服其類化能力不足的限制。未來,自閉症學生的就業轉銜仍須仰賴學校及轉銜機構的努力合作,以使自閉症學生的就業之路更為順利。


  • 第38卷第三期第3篇(p55-80):提升教育優先區國民小學一年級學生的讀寫能力─多層級教學介入模式之探究—曾世杰、陳淑麗、蔣汝梅
    Vol.38 No.3, (3): Improving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ies of First-Grade Students in Educational Priority Areas Schools – A Multi-Tier Teaching Intervention Model—Shih-Jay Tzeng, Shu-Li Chen, Lu-May Chiang (p55-80)


    本研究在台東縣5所教育優先區國民小學執行一個學校本位的語文能力提升方案,對一年級學生提供初級及次級的國語文介入,初級介入目標在提升普通班的教學品質,次級介入則在提供低成就學生密集的補救教學。研究檢驗這個早期多層級的介入方案,是否能有效提升教育優先區學校學生的基礎語文能力。初級介入共有239位學生參與,實驗組134人;對照組有3所國小參與,105人;次級介入中的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有29人及17人。主要研究發現有三:一、在初級和次級兩層級,學生注音和識字能力的進展,在整體上,實驗學校比對照學校好,成長趨勢也比對照組學校好。智力對注音和識字能力的前測分數有影響,但在介入後,智力對後測分數的影響就近乎消失,尤其在次級介入層級,智力對後測更不具影響力。二、初級介入:實驗組學生在「脫離讀寫困難」和「達同儕水準」兩項指標均有良好表現,實驗組的識字能力介入前有54%的學生符合研究者界定的讀寫困難評準,介入後,僅剩下12.9%的學生仍為讀寫困難,有71.8% 的學生達到同儕水準。三、次級介入:實驗組學生發生讀寫困難的比率明顯較對照組低,介入後,實驗組的拼音和識字分別有62.1%和58.6%的學生回到同儕水準,但未經介入的對照組學生,其後測的識字能力達同儕水準的比率,反而低於前測。


  • 第38卷第三期第4篇(p81-103):學習障礙兒童線上閱讀歷程:來自眼球移動的證據—陳明蕾、柯華葳
    Vol.38 No.3, (4): Reading Patterns of Learning Disability Children During Text Reading: Evidence From Eye Movements—Ming-Lei Chen, Hwa-Wei Ko (p81-103)


    本研究以眼動儀記錄國小三至六年級經鑑定之學習障礙兒童在閱讀不同文體時,詞彙之特徵對他們眼動型態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是第一次連續凝視時間(first gaze)、重新回視的總時間(rereading gaze)或總閱讀時間(total reading time),其眼動型態都受詞頻效果的影響,與Chen 和Ko(2011)所研究的一般兒童讀者的眼動型態相似。但是,若和一般兒童閱讀篇章之眼動資料比較,本研究也發現,學習障礙學童閱讀篇章時的眼動行為,並未隨著年級漸增而有逐漸成熟的發展曲線。整體而言,文體和詞彙特徵對學習障礙兒童的閱讀雖有影響,但他們的閱讀時間比一般兒童要來得長,且停留在國小三至四年級的閱讀型態。研究者根據此結果進行討論,並針對未來教學與研究提出建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