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9卷第二期第1篇(p1-31):「學前兒童社會行為評量系統」編製之研究—蔡明富、吳裕益、莊涵皓
Vol.39 No.2, (1):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 Behavior Assessment System for Preschoolers—Ming-Fu Tsai , Yuh-Yih Wu, Han-Hao Chuang (p1-31)
本研究目的在編製一套「學前兒童社會行為評量系統」(social behavior assessment system for preschool, SBASP),以利早期發現學前兒童的情緒行為問題。此評量系統包含教師及家長評量表,兩種評量表(各111 題)內容均包括兩部分:社會能力量表(56 題)及問題行為量表(55 題),其中,社會能力量表包括自我控制(自主行為、情緒管理)、人際互動(人際關係、溝通表達及合作同理)及學習行為(學習習慣、學習表現)等三向度七個分量表;問題行為量表包括分心過動(不專注、過動衝動)、反抗違規(憤怒反抗、攻擊違規)及焦慮退縮(焦慮害怕、退縮害羞及身心症狀)等三向度七個分量表,作答方式以Likert 式五點量表。結果顯示:一、教師及家長評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極佳,間隔兩週的重測信度結果也顯示量表的穩定性係數良好;二、教師及家長評量表對兩個效標測驗(「學前兒童提早入學能力檢核表」、「阿肯巴克實證衡鑑系統」)的同時效度也相當理想;三、教師與家長評量表均可以有效區別不同適應程度之幼兒,以及情緒行為問題個案與一般幼兒;四、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教師及家長評量表之「社會能力量表」、「問題行為量表」均支持本研究原先建構。最後,以全國幼兒教師1,149 人、幼兒家長1,162 人建立全國常模。研究結果發現,「學前兒童社會行為評量系統」是一份具備不錯信度、效度的工具,可據此發現學前兒童情緒行為問題。
-
第39卷第二期第2篇(p33-59):不共脈絡性:輕症自閉症學生的人際互動特徵—莫少依、張正芬
Vol.39 No.2, (2):Contextual Incompatibility: A Communicative Feature of Interactions with Children with Mil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Shao-I Mo, Cheng-Fen Chang (p33-59)
本研究旨在探究輕症自閉症學生的人際互動表現特徵,研究對象為五位參與社會性技能教學團體的國小四、五年級男童,研究者以觀察者的身分參與全程共13 次的團體歷程,針對五位參與者的人際互動表現撰寫田野筆記。研究者運用語用學工具對此人際互動田野觀察資料進行質性分析,並為每位參與者寫出一份溝通互動描述,以獲得其溝通脈絡特徵的掌握。研究結果發現:一、五位參與者的行動序列表現合於語用學規則;二、五位參與者對字詞意義的理解大致良好;三、五位參與者以不同程度但一致地表現出與交談現場脈絡的不相契合性,研究者稱之為「不共脈絡性」現象。最後,本研究結果指出,「談話現場行動」與「談話指涉脈絡」兩層次之間的落差顯現於輕症自閉症學生人際溝通活動中,從而表現出無法與人共脈絡的人際互動特徵。研究者將回答研究問題,討論研究所得,並對後續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
第39卷第二期第3篇(p61-86):二年級「持續型」與「晚發型」識字困難學童早期區辨效能之檢測—宣崇慧
Vol.39 No.2, (3): Predicting Persistent or Late-Emerging Difficulties in Reading Chinese Characters in Grade-2 Children—Chung-Hui Hsuan (p61-86)
近年來,有許多研究提出學前識字相關認知技能對一年級中文識字困難學童的區辨效能,但亦有研究發現,有些識字困難學童的發生時間約在習字後的二至三年,故稱之為「晚發型」(late-emerging)識字困難學童。因此,本研究縱貫分析學前到小學二年級識字發展相關資料(N=64),以探究早期識字相關技能與其後識字發展的關係,並分析「持續型」(persistent)及「晚發型」識字困難學童之早期識字相關技能的差異,進而檢測早期重要識字技能區辨二年級識字困難學童之效能。結果顯示,學前注音解碼以及快速自動唸名(Rapid Automatized Naming,RAN)與學童一至二年級識字顯著相關,聲韻覺識則隨著識字經驗的增加而愈見重要,視覺記憶的重要性則僅在習字之初。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在所有變項中,僅注音解碼及RAN 達顯著差異,組間比較顯示,「持續型」識字困難學童之注音解碼及RAN 顯著低於正常學童;「晚發型」識字困難學童的注音解碼及RAN則介於「持續型」與識字正常學童之間,但並未顯著低於正常學童。區辨分析結果則顯示,早期識字、注音解碼及RAN 之組合具最佳區辨效能,分類總正確率達71.9%,其中又以早期識字的區辨效能最佳,亦能有效避免嚴重的假陰型錯誤。一般而言,「持續型」識字困難學童的識字問題較為嚴重,而此等指標對「持續型」識字困難學童的區辨效能相當穩定,但對「晚發型」識字困難學童的區辨效能則較弱。若將「持續型」與「晚發型」兩組合併,本組指標可預測全數「持續型」識字困難學童及80%的「晚發型」識字困難者。
-
第39卷第二期第4篇(p87-107):延宕交叉相關與潛在成長模式在創造力傾向與科技創造力關係間之分析—蕭佳純
Vol.39 No.2, (4):Cross-lagged Panel Correlation and Latent Growth Modeling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ity Tendency and Technology Creativity—Chia-Chun, Hsiao (p87-107)
就世界各先進國家的教育改革而言,雖然其強調的重點不盡相同,但發展學生的科學或科技創造力可說是先進國家的共同趨勢。然有關創造力的相關研究卻顯少從科技創造力的縱貫性發展著手,因此,探討臺灣國小學童科技創造力成長趨勢及影響因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研究採用延宕交叉相關與潛在成長模式來探討國小學童創造力傾向與科技創造力之間的因果機制,以及創造力傾向對科技創造力發展的影響。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進行縱貫性研究,研究資料來源為488位國小五年級學童,利用兩年時間共進行四波調查。首先,在延宕交叉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創造力傾向與科技創造力具有交互影響關係,且創造力傾向扮演啟動者的角色。其次,在潛在成長模式的分析結果顯示,國小學童的創造力傾向呈現先減少、後增加的成長趨勢,是受到第一次測量結果的影響。而在科技創造力表現的部分,是呈現先上升、後下降的趨勢。創造力傾向對於科技創造力的影響具有因果關係存在,而創造力傾向的初始狀態對科技創造力的初始狀態及成長速率有顯著正向的影響效果。此外,創造力傾向的成長速率愈快,其科技創造力成長速率也會愈陡峭。由此,本研究得出以下幾點結論:一、創造力傾向與科技創造力間具有交互影響機制與因果方向性;二、國小學童創造力傾向與科技創造力呈現不同的潛在成長變化;三、創造力傾向對於科技創造力起始狀態與成長速率具有影響。依據上述結果,本研究並分別針對教育實務及未來研究給予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