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42-1期
  • 第42卷第一期第1篇(p1-26):運用教學反應結果作為國中閱讀障礙學生鑑定研判標準之試探性研究—陳秀芬、洪儷瑜
    Vol.42 No.1, (1): Response-To-Intervention as a Criterion for Identifying Reading Disability in Secondary Schools: A Pilot Study from 7th -Grade Remediation—Hsiu-Fen Chen, Li-Yu Hu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評估將教學反應模式(Respose-To-Intervention Model, RTI)的第二層級介入納入閱讀障礙鑑定系統的可行性。臺灣學障鑑定基準「介入難有效改善」的要求即是以第二層級的補救教學反應結果作為鑑定研判標準的概念,如何合理地訂定「無教學反應者」(Non-Responder, NR),評量標準是相當重要的議題。研究者先比較採用不同測量工具、界定方法及切截點所組成之各種教學反應標準對於鑑別出「無教學反應者」的差異情形,再透過現行閱讀障礙綜合研判結果為效標,檢驗所設定教學反應標準的臨床效度。研究樣本為臺灣北區兩縣市70 名接受一年閱讀理解補救教學方案並接受五次語文能力追蹤的國中七年級學生,其中53 人於方案結束後同意接受閱讀障礙鑑定。研究者運用KAPPA 一致性分析、二元邏輯斯迴歸、分類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使用詞彙或閱讀理解測驗,均建議採用「最終水準」及「成長斜率」之雙重差距標準,較能穩定選出NR 出現比例,且因測驗間研判一致性低,故應考慮同時使用兩項測驗。迴歸及分類預測結果指出,在控制智力及前測後,納入詞彙及閱讀理解測驗成長斜率或最終水準之模式能小幅提升模式解釋力,且獲致較佳的敏感度(86%),惟受限於樣本數少、國中生語文能力成長幅度較小,故整體而言研判效能提升效果並不顯著。研究者最後針對結果提出討論及相關建議。


  • 第42卷第一期第2篇(p27-50):華語遲語幼兒及典型語言發展幼兒的表達性詞彙發展—劉惠美、林郡儀
    Vol.42 No.1, (2): Expressive Mandarin Vocabulary Development in Late Talkers and Typical Language Development Children—Hui-Mei Liu, Chun-Yi 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華語遲語幼兒(Late-Talker, LT)及典型語言發展幼兒(Typical language development, TLD)的表達性詞彙發展,以標準化家長報告的方式(華語嬰幼兒溝通發展量表臺灣版)蒐集37 名LT 及32 名TLD 在24 個月及36 個月的表達性詞彙發展,分析兩組幼兒在四種詞類(普通名詞、謂語、封閉詞、其他詞類)的詞彙數量、各詞類在總詞彙量中所占的詞類組成比例,以及各詞類詞彙量在24 ~36 個月間的變化差異。結果顯示,LT 在兩個年齡階段的整體及各詞類詞彙量皆顯著少於TLD,代表LT 的詞彙量在24 個月和36 個月時皆落後於TLD。在24 個月時,TLD 的詞類詞彙量由多至少,依序為普通名詞、謂語、其他詞類、封閉詞,而LT 的詞類組成在此時與TLD 略為不同,詞類詞彙量依序為其他詞類、普通名詞、謂語、封閉詞。其中,其他詞類(含人物稱謂)顯著多於TLD,而普通名詞及謂語比例顯著少於TLD,封閉詞則無顯著差異。然而,在36 個月時,LT 和TLD兩組幼兒的詞類組成比例相似,依序為普通名詞、謂語、其他詞類、封閉詞,但LT 在封閉詞的比例顯著少於TLD,推測封閉詞包含較多語法(如連接詞),LT 在封閉詞的習得較慢。整體詞彙在一年內的數量變化上,LT 顯著大於TLD,惟兩組幼兒在封閉詞的變化量無顯著差異。本研究發現,LT 在總詞彙量上較TLD 少,其詞類組成在24 個月時與TLD 有所不同,但到36 個月時即與TLD 類似;另外,LT 在24 ~36 個月間的各詞類詞彙變化量大於TLD,惟在封閉詞上的發展仍較慢於TLD,顯示LT 早期詞彙有遲緩的現象,但在「質」的向度上則無明顯偏異。


  • 第42卷第一期第3篇(p51-78):傑出合唱團團員音樂才能發展及相關因素之探究—陳昭蓉、林忻叡、陳美芳
    Vol.42 No.1, (3):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Music Talent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A Study of Distinguished Choir—Chao-Jung Chen, Hsin-Rui Lin, Mei-Fang Chen


     



    本研究旨在探究音樂才能發展與相關影響因素,邀請臺灣三大傑出合唱團中五位來自不同聲部與音樂教育背景的團員為研究對象,透過半結構訪談蒐集資料。研究第一部分撰寫每位受訪者音樂才能發展故事,並進行音樂發展階段的整體探究,結果大致符應音樂發展階段理論。受訪者在啟蒙階段展現感官天賦與對音樂的興趣;發展階段開始和未來領域直接相關的學習,除音樂班外,合唱團和校外活動也很重要;在轉折階段精進技能,認同自己音樂家身分,並正式踏入領域專業活動;目前階段已投入音樂領域一段時間,雖獲得成功,但也常面臨經濟困難等難題。此外,受訪者啟蒙較一般職業古典音樂家晚,也需要古典音樂外的涵養。研究第二部分由個人與環境、有利與不利四向度分析影響音樂才能發展的因素,結果發現無論個人或環境層面,有利因素很相似,受訪者均在啟蒙段階段展現優秀音樂潛力或興趣;在各階段皆展現強的內在動機,因而能在不同狀態下選擇進入音樂專業領域;隨發展階段晉升,更多受訪者展現強韌的意志,能克服困難,持續留在合唱專業發展;到能力趨於成熟的現階段,受訪者均有敏銳的覺察力,了解自己的特殊性。重要他人是最有利的環境因素,啟蒙階段最重要的是母親,其後則是音樂領域的同儕、師長或專業人士,這些專業夥伴也和受訪者能獲取環境資源密切相關。不利因素異質性較大,例如:找尋聲音定位、經濟因素、時間分配等。根據結果,本研究並提出對未來研究、藝術教育及音樂政策方面的建議。


  • 第42卷第一期第4篇(p79-110):學生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聯之研究:教師創意教學的多層次調節式中介效果—蕭佳純
    Vol.42 No.1, (4):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The multilevel moderated mediation of creative teaching—Chia-Chun Hsiao


    本研究是以個體層次之學習動機與總體層次之教師創意教學為自變數,探討二者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透過對78 位教師、1,808 位學生的調查,使用階層線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 HLM)分析變數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學生學習動機中的價值、預期、情感以及執行意志對學業成就有顯著的直接正向影響效果。二、教師創意教學中的心胸開放以及問題解決對於學業成就有正向的直接影響。三、教師創意教學中的心胸開放必須透過學生動機中的價值與情感兩個層面去解釋學生的學業成就,而問題解決必須透過學生動機中的價值、預期與執行意志三個層面去解釋學生的學業成就。四、教師創意教學中的問題解決在學生學習動機中的預期構面與學業成就間具有正向調節效果,互動討論在學生學習動機中的情感構面與學業成就間具有正向調節效果;換言之,價值與執行意志是中介變項,而預期與情感除了是中介變項之外,其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也會分別被問題解決、互動討論所調節。針對上述結果,本研究提出相關的討論與建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