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2卷第二期第1篇(p1-30):基本職業能力工作樣本之編製研究—林珮如、林幸台
Vol.42 No.2, (1): Development of “Basic Vocational Ability Work Samples—Pei-Ju Lin, Hsin-Tai Lin
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學校基本職業能力評估工具,以了解智能障礙學生的基本職業能力,作為調整課程內容與教學策略之參考依據。研究者依循一般編製心理測驗的原則編製工作樣本,包括修訂工作樣本初稿、進行工作樣本預試、進行專家審查與修訂,以及正式施測建立工具信效度等階段。本研究以「高職階段智能障礙學生職能評估向度與項目」為基礎,逐步發展具實用性、價格低、施測工具容易取得及施測,且以就業能力為基礎、學習與訓練為導向、工作樣本設計為主,並適用於智能障礙學生的「修訂版學校基本職業能力工作樣本」,共包括商品準備、秤重包裝、餐飲服務、信件處理、包裝餅乾、負重上架、公文處理、拼圖高手、製作苔球、商品高手與精打細算等11 組工作樣本,各含有三至四個分測驗。本工具除初步獲得內容效度外,並以臺北市、新北市72 名高職階段智能障礙學生為樣本考驗其信效度,結果發現大致具良好的建構效度、評分者間信度、再測信度與內部一致性信度。本研究結論如下:一、 學校基本職業能力評估工具以「高職階段智障學生職能評估向度與項目」為基礎,具信效度;二、 學校基本職業能力評估工具價格低、易取得與施測,以就業為導向,適用於學校與智能障礙學生,具高度實用性。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與結論,針對職能評估等相關議題提出未來實務及研究上的建議。
-
第42卷第二期第2篇(p31-56):後效區辨訓練對自閉症兒童觀察學習之成效研究—蔡侑恩、鳳華
Vol.42 No.2, (2): Effectiveness of Contingency Discrimination Training for Observational Learning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Yu-En Tsai, Hua Feng
觀察他人的行為反應來學習新技能,是人類最常見的學習管道,不僅能減少因嘗試錯誤所耗費的時間,亦能促進後續複雜能力的發展。觀察學習包含注意力、模仿能力及後效區辨能力,其中,後效區辨力被視為發展觀察學習技能的關鍵元素。本研究旨在探討透過後效區辨訓練對提升自閉症兒童觀察學習能力之成效。研究對象為兩名六歲的輕度自閉症兒童。研究方法採用單一受試之跨受試多基線實驗設計,透過後效區辨訓練,了解自閉症兒童在學習後效區辨之成效與其維持、類化情況,並觀察學習命名的技能表現。以視覺分析及觀察資料,了解後效區辨訓練是否提升受試者之區辨後效與觀察學習的能力,並透過家長與教師的回饋問卷與訪談建立社會效度。研究結果如下:一、後效區辨訓練可增進輕度自閉症兒童之區辨後效能力,且具維持與類化的效果。二、後效區辨訓練可增進輕度自閉症兒童觀察學習命名技能。三、家長與教師均肯定後效區辨訓練之教學成效。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教育工作者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
第42卷第二期第3篇(p57-84):中年輕症自閉症男性的成長境遇與自我調適—鄭津妃
Vol.42 No.2, (3): Growth process and self-adjustment of two middle-aged father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Chin-Fei Cheng
在沒有特殊教育支持的年代,輕症自閉症者一路的成長境遇如何?本研究聚焦於中年輕症自閉症男性的成長,整體性地揭示其成長境遇與歷程中的自我調適。本研究招募兩位擁有工作、已組成家庭且育有輕症自閉症青少年的自閉症父親,實施七至八次深度訪談,並以現象學方法分析訪談逐字稿,以進行現象的還原並獲得研究對象的結構性描述。研究結果指出,文凱與梧朗共同置身在社交人際的困頓裡,尋不得相處之道,其所面臨更勝於一般人的學習困境、職場緊繃與壓抑,並置身家庭的極端處境。自我調適方面,兩人在學習與家庭面向呈現出不同的策略,在人際與自我面向均顯現相同與相異的策略,從本質結構比較發現,文凱以「認知調適」為主要,認知調整未足以在下回自動化展現合宜的行動;而梧朗是「行為似調適但認知不易調整」,行動上他能做出稍得體的表現,但處事觀點依舊埋藏很多的不認同。兩者即使優勢能力鮮明,卻都在學校場域中面臨早期的挫敗且難以順利升學,在成人期均持續透過認知調整改善社交技巧。然而,調適需視各方的調整配合而定,因此文凱與梧朗在不同場域得到不同的適應品質。兩人在自我調適中均呈現認知調適與行為調適的斷裂,此與其不易卸下堅持、讀心能力不足及行為表現困難有關。除了回答研究問題外,本研究提出反思與建議,對大眾倡議同時也有助於實務工作者進行教育訓練之參考。
-
第42卷第二期第4篇(p85-112):永齡國語文補救教學方案及補救教師專業背景對國小二年級學生讀寫進展之成效研究—陳淑麗、曾世杰、張毓仁、蔡佩津
Vol.42 No.2, (4): Effects of the Yong-Ling Chinese remedial program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on the literacy progress of second graders—Shu-Li Chen, Shih-Jay Tzeng, Yu-Jen Chang, Pei-Chin Tsai
本研究旨在探究永齡希望小學國語文補救教學方案在國小二年級的實施成效,以及執行補救教學的師資背景是否會影響學生的讀寫能力發展。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一共有382 位國小二年級讀寫低成就學生參與,實驗組學生有198位,接受永齡方案16 週,每週六節課;對照組學生則有184 位,他們和實驗組學生同校,但是未接受永齡方案的服務。實驗組的參與教師共有36 位,依其專業背景,可分為現職教師(16 人)、儲備教師(12 人)和大專生教師(八人)。研究者以階層迴歸分析評估永齡方案對後測讀寫能力進展指標的影響,同時也評估實驗組中三類不同專業背景師資所教授的學生,在後測上有無顯著差異。研究結果顯示,當控制社經、智力及前測分數後,除了識字量之外,實驗組學生在國字聽寫、閱讀理解能力及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科技化評量系統(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technology-based testing, ASAP)國語成績都明顯優於對照組,顯示介入是有成效的。其次,從教師的背景來看,三種不同專業背景教師所教授的三群學生,僅ASAP 後測具有差異,現職教師及儲備教師顯著優於教學經驗較弱的大專生教師;而在後測識字量、國字聽寫及閱讀理解等標準測驗的分數,三組均無顯著差異。本研究最值得看重之處,除了指出永齡希望小學國語文補救教學方案能顯著提升低成就學生的國語文能力之外,同時發現不同師資背景並未顯著影響其教學成效。據此,研究者進一步提出相關的討論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