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42-3期
  • 第42卷第三期第1篇(p1-32):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校適應之縱貫研究—張萬烽
    Vol.42 No.3, (1): Self-Concept and School Adjustment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Wan-Feng Chang


    學習障礙學生的自我概念和學校適應間的關係一直受到關注,臺灣相關研究多指出兩者呈現正向相關,但僅從單一時間點進行研究,缺乏發展性的觀點,透過縱貫研究才能了解自我概念隨時間變化的情形。本研究旨在探討學習障礙學生在自我概念與學校適應上的發展變化及彼此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在探討性別和安置類型對自我概念的影響情形,以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中97 100 學年度三波段中填寫兩次以上學生問卷的309 位國中到高中職之學習障礙學生為對象,以縱貫研究中的貫時性研究設計為研究方法,並透過結構方程模式進行潛在成長模式以及交互延宕模式的分析工作,結果發現,學習障礙學生的一般性自我概念並未隨著時間而有顯著變化,但呈現先降後升的發展趨勢,學校適應則是逐年顯著成長,雖然同一年自我概念與學校適應間有顯著的中度正相關,但兩者在隨時間發展的關係上沒有顯著關聯,且兩者亦未存有持續交互影響的關係;在性別變項方面,男、女生的自我概念發展無顯著差異,在安置類型上,四種不同安置型態中,學生的自我概念也沒有顯著差異。


  • 第42卷第三期第2篇(p33-62):有效鑑別國小二年級語言障礙兒童和典型發展兒童的敘事指標—賴曉嬋、王秋鈴
    Vol.42 No.3, (2): Narrative Indicators for Effectively Distinguishing between Second-Grade Students with Language Disorders and their Typically Developing Peers—Hsiao-Chan Lai, Chiu-Ling Wang


    本研究旨在比較國小二年級典型發展及語言障礙兒童,在敘事「巨結構」及「微結構」各項指標的表現是否呈現顯著差異,並探討各項指標的效果量,找出區辨兩組兒童最具敏感度的指標。本研究對象為60 名國小二年級學童,語言障礙與典型發展兒童各30 名,兩組兒童均以無字圖畫書Frog, where are you? 為材料,透過故事重述的方式蒐集敘事樣本。本研究結果如下:一、巨結構:兩組兒童在故事文法要素中的「背景、起始事件、嘗試、結果、內在反應」及插曲完整度等指標有顯著差異。二、微結構:兩組兒童在「語意」部分的「總詞彙數、相異詞彙數、詞彙錯用率」、「語法」部分的「平均C 單位長度、複雜句使用率、文法錯誤句出現率」,以及「凝聚結」部分的「前後關係照應凝聚完整率、關聯詞凝聚完整率、凝聚結凝聚完整率」等指標有顯著差異。三、比較各項敘事評量指標的效果量,最能區辨兩組兒童的前五名指標依次為平均C單位長度、詞彙錯用率、嘗試、文法錯誤句出現率及複雜句使用率。在評量國小二年級兒童的敘事能力時,可特別針對以下的幾個能力進行探討:插曲完整度、詞彙使用能力(包括總詞彙數、相異詞彙數及詞彙錯用情形)、語句使用的能力(包括複雜句使用率、平均語句長度、文法錯誤句出現率)及前後關係照應的使用情形。


  • 第42卷第三期第3篇(p63-92):以整合式音樂治療行動方案改善一位自閉症兒童嚴重自傷行為之研究—陳淑瑜
    Vol.42 No.3, (3): Improving the Severe Self-Injurious Behavior of a Child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through an Integrated Music Therapy Action Program—Shu-Yu Chen


    自傷行為是自閉症兒童最嚴重的行為問題之一,不僅造成身體傷害,更影響到全面性的教育或社會功能。近年來,針對自閉症者因感覺處理異常、經由無法容忍不確定性和焦慮情緒之中介,引發重複動作行為和堅持同一性行為的順序關聯性,已獲得許多研究的支持,也被認為是預測自傷行為的風險因素。本研究個案為國小特教班教師緊急轉介的學童,患有自閉症共病智能障礙,主因為嚴重自傷行為及情緒問題。雖然特教持續介入並有醫療用藥,但受家庭內部因素影響,行為改善的成效有限。因個案相當喜愛音樂,教師遂主動尋求入校輔導支援。在直接入班觀察、分析課堂行為觀察紀錄並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後,發現有採取混合方法處理個案問題的必要性,故整合音樂治療和行為策略,共同解決個案和教師的困境。本研究以協同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個案評估、介入與成效檢討,參與協同的成員包括研究者及三位特教教師,由研究者提供每週一次、單次40 分鐘,兩學期總共18 次的個別音樂治療,並由三位教師於課堂提供行為策略。研究結果顯示,個案在整合方案介入後的音樂行為和互動行為提升、重複行為下降,自傷行為幾乎不再出現,並達到長期維持成效。個案家人也因為孩子的進步,開始積極與學校配合。整體而言,本研究藉由在實務現場解決自閉症學童自傷行為的歷程和經驗,啟發從根源探尋解決方法的模式,也為未來的問題處理提出多元介入的可行性。


  • 第42卷第三期第4篇(p93-118):時間次序與空間位置訊息於記憶運作中的運用:以失聰手語使用者為例—邱倚璿
    Vol.42 No.3, (4): Temporal order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in short-term memory: Evidence from deaf Taiwanese signers—Yi-Shiuan Chiu


    失聰手語使用者短期記憶能力較弱原因,可能是手語視覺空間形式不擅於時間次序的記憶運作所致。本研究欲探討短期記憶,失聰手語者與聽力正常非手語者於時間次序運作的異同,以及時間次序與空間位置對其短期記憶的影響。實驗一比較失聰手語者與聽常非手語者於三種不同時間空間一致性下,兩種刺激(數字、中文雙字詞)之項目再認表現。時間空間一致性包含時間空間一致(刺激依序由左至右呈現)、時間空間不一致(數字刺激隨機出現)與僅有時間次序(刺激依序呈現於螢幕中央)等,此效果可反映出內在時間次序與空間位置之整合運作狀況;實驗二探討不同時間空間一致性下,數字刺激的項目與位置再認表現;實驗三中,運用兩種隨機出現作業(25% 項目及位置再認,75% 項目再認),探討在偶發性的位置判斷作業時,時間空間一致性之影響。本研究結果為:實驗一發現兩族群都出現序列位置效果,於時間空間一致情境優於僅有時間次序;實驗二發現兩族群僅在正確率中有一致性優勢;實驗三發現失聰手語者於項目與位置再認表現明顯劣於聽常非手語者,但於項目再認中相對差異較小。除了時間次序外,同時提供有規律的空間位置可以協助短期記憶表現;時間次序與空間位置整合是於作業要求下發生,符合時間次序與空間位置兩者平行但可彙整的論點。失聰手語者與聽常非手語者有相似的內隱時間次序運作,但被要求回憶位置時,失聰手語者整合時間次序與空間位置運作,會需要耗費較多的認知資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