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43-2期
  • 第43卷第二期第1篇(p1-30):臺北市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實施 應用行為分析之現況—張淑芬、郭千瑜、王慧婷、鳳華
    Vol.43 No.2, (1): Current Dissemination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in Taiwan: An Example of the Taipei City Elementary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Shu-Feng Zheng, Chien-Yu Kuo, Hui-Ting Wang, Hua Feng


    臺灣於2013年發布並修正《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明訂專業團隊須提供所需學生行為功能介入方案,為國內實施應用行為分析立下重要里程碑。本研究目的為探討特教老師對於應用行為分析的認知程度與使用頻率的現況。研究對象為臺北市國小階段特教老師,隨機系統性抽樣66所臺北市國民小學及兩間特殊學校發放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298份。問卷基於正向行為支持與應用行為分析的七大向度而設計,共有30題,內含反向題八題;研究結果發現,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在應用行為分析的七大向度裡,較能掌握「技術性的」和「行為的」兩個概念向度;普遍掌握較弱的概念向度為「應用的」。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對應用行為分析認知程度與使用頻率的關係,可分為四類型,依序為33.9%的知行高顯型、28.9%的知易行難型、21.1%的知行低顯型、16.1%的知難行易型。逐步複迴歸分析結果發現,自陳會在教學上使用應用行為分析、應用行為分析認知程度愈高、為特殊教育研究所或40 學分班畢業、任教於一般學校資源班或特殊教育學校,是國小特殊教育教師應用行為分析使用頻率較高的顯著預測因子。國小階段特殊教育教師對應用行為分析之行為功能評量與介入的認知程度及使用頻率均高者占三分之一,顯示仍有加強之空間。另本研究發現,實踐動機、認知程度、教育程度、任教學校的安置型態可預測行為功能評量與介入的使用頻率。雖然是臺北市區域取樣,但因目前臺灣尚未有相關研究發表,因此研究結果仍能在謹慎下作為特殊教育學界推動應用行為分析與正向行為支持之參考。


  • 第43卷第二期第2篇(p31-64):發展遲緩兒幼兒園活動參與研究—謝中君
    Vol.43 No.2, (2): Participation of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in Preschool Activities—Jung-jiun Shie


    本研究目的有二:一、編製一份觀察者評量「幼兒園活動參與量表」,建立其信度及效度資料;二、探討發展遲緩兒在幼兒園活動中的參與情形。自編評量表為利用跨活動情境的設計來建立參與的共同因素,以四種幼兒園常見的活動情境(團體討論、繪畫、團體遊戲及自由遊戲活動)來編寫題目,各活動題目於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後,找出四個活動的共同因素,即專注、回應、合適行為及互動,再以共同因素的原始題目作為觀察變項,進行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專注、回應、合適行為之二階因素模式有良好適配度,自由遊戲之互動模式的適配度亦佳。共有153位正常發展幼兒及16位發展遲緩兒參與正式量表編製。本評量表與「文蘭適應行為量表」的同時效度亦合宜。本評量表具有合適的評分者一致性信度,參與研究的評分者均經過訓練,評分者一致性之同意度已達.8。利用自編「幼兒園活動參與量表」評量就讀臺北市22個融合班級30對3至6歲發展遲緩兒及其正常發展同儕的參與表現,結果發現發展遲緩兒在專注、回應表現及自由活動的互動表現均較同儕差,惟在合適行為表現上,發展遲緩兒在四個活動的表現與其同儕相近。此外,發展遲緩兒在繪畫、團體遊戲、自由遊戲的回應表現均比團體討論活動佳,但四個活動的專注或合適行為表現,彼此間沒有顯著差異。


  • 第43卷第二期第3篇(p65-92):以眼動儀探討罹患自閉症類群障礙症之兒童對自然情境圖片中社會訊息之 凝視型態:ASD 自然情境圖片眼動研究—余勝皓、陳學志、林慧麗
    Vol.43 No.2, (3): Investigating Gaze Pattern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toward Social Information in Naturalistic Pictures with Eye Tracker—Hsueh-Chih Chen, Sheng-Hao Yu, Hui-Li Lin


    本研究探討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患者幼年時期社會認知缺陷本質。針對部分研究結果支持ASD患者較少觀看人物眼睛,仍有爭議,例如:ASD患者於動/靜態刺激的表現尚未有清楚穩定的結果。此外,眾多研究將焦點放在ASD成人患者。本研究使用眼動儀探索ASD 患童在靜態高生態效度的社會刺激圖片上之凝視型態,共招募25位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SD患童為實驗組,25位配對性別、年齡及智力的典型發展兒童為控制組。操弄變項為圖片人數(單人、雙人)及圖片類型(社交、非社交),依變項為注視時間及第一凝視點。以注視時間為依變項所發現的結果,除了與過去研究大致相符外(ASD患童在人物、頭部及眼睛區域之注視時間顯著低於典型發展組,於非人物區域及嘴巴區域顯著高於典型發展組),亦發現ASD患童的社會注意力缺陷或許不在於對社會訊息的凝視組型,而在於對社會訊息凝視偏好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以第一凝視點為依變項所發現的結果顯示,第一凝視點是呈現出組間差異之敏感指標;第一凝視點分析結果顯示ASD患童在人物、頭部及眼睛區域的凝視優先性顯著低於典型發展組,而於嘴巴及頭部其他區域則高於典型發展組。本研究貢獻在於嘗試以較具外在效度、具自然情境脈絡的取向來探索ASD患者之凝視行為,並採用更敏感的眼動指標,即第一凝視點。同時,本研究以學齡兒童為受試者,故能探索更早期的凝視型態。再者,本研究同時考量實驗素材之人數與互動性,亦控制人物的臉部表情,故能有較細緻的結論。


  • 第43卷第二期第4篇(p93-120):學前單純語音異常兒童與伴隨 語言發展異常之語音異常兒童的 語音錯誤表現—鄭宇翔、劉惠美
    Vol.43 No.2, (4): Speech Sound Errors of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Speech Sound Disorders and Co-Occurring Language Problems—Yu-Hsiang Cheng, Huei-Mei Liu


    本研究探討單純語音異常兒童與伴隨語言發展異常之語音異常兒童在語音錯誤類型和語音異常嚴重度之差異,並檢視語言能力和構音錯誤類型及語音異常嚴重度的相關性。研究對象為年齡58 ~74 個月大之20 名單純語音異常兒童(Speech Sound Disorders, SSD)與16 名伴隨語言發展異常之語音異常兒童(Speech Sound Disorders & Language Development Disorder, SSD+LDD)。本研究以一套涵蓋國語21 個子音之自編情境詞語測驗蒐集語音樣本,分析兩組兒童在構音錯誤類型、音韻歷程、語音異常嚴重度與錯誤子音之變異表現的差異。結果顯示,兩組兒童構音錯誤類型皆以替代類型為主,且SSD+LDD組的替代類型出現次數顯著多於SSD組。音韻歷程部分,兩組兒童在後置音化與塞音化的出現次數有顯著差異。兩組之語音異常嚴重度有顯著差異,SSD組的平均嚴重度為輕—中度;SSD+LDD組則為中—重度。兩組在錯誤子音的變異出現率上無顯著差異,而SSD+LDD組的錯誤子音變異程度顯著大於SSD組。檢驗語言能力和語音表現的關聯性,發現語言理解與子音正確率、替代次數、音韻歷程次數有顯著相關,口語表達與子音正確率、替代/歪曲次數、音韻歷程次數有顯著相關,其中以口語表達能力和語音表現的相關較高。研究結果支持,伴隨有語言發展異常的語音異常兒童與單純語音異常兒童的語音表現有差異,前者表現出較多的構音替代錯誤次數、較多的音韻歷程次數和種類以及較高的語音異常嚴重度,且個別兒童的語言能力與語音錯誤類型和嚴重度間均有關聯性。建議對語音異常兒童進行評估與療育時,亦應考慮其語言能力差異可能造成的影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