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43-3期
  • 第43卷第三期第1篇(p1-28):平等參與或特殊待遇?臺灣障礙者大學入學制度變遷之社會學分析—詹穆彥、張恒豪
    Vol.43 No.3, (1): Equal Participation or Special Treatment?—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Disabled Students´Admissions to College in Taiwan—Chan, Mu-yen, Chang, Heng-hao


    平等是當代民主社會的核心價值,如何推動障礙者的平等權,是當代社會必須面對的挑戰。從1980 年代開始,在障礙權利團體的反歧視與教育權倡議下,障礙學生的教育權逐漸由歧視、慈善與形式平等,走向實質平等。除一般考試之調整,亦有特殊管道如甄試及獨立招生來增加進入高等教育的機會。隨著過去20 年高教的快速擴張,障礙學生進入大學的機會擴增,在學人數顯著增加。藉由不同的平等模式分析,本文檢視臺灣障礙學生大學升學政策的發展歷程與侷限。我們認為,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的制度在大學入學困難、系所直接歧視障礙者且缺乏考試調整的時代,的確發揮提供身心障礙學生更多念大學的機會的功能。然而,並不是所有系所都開放特殊名額,且開放的名額是以障礙類別錄取。本文認為應該以平等的結果,即障礙學生是否得到高品質的教育且融入大學生活,重新檢視甄試制度的效果。最後,本文主張《聯合國障礙者人權公約》的人權模式及合理調整的設計能夠挑戰現行障礙學生進入大學政策的侷限,公約所主張的融合平等,在實質平等的基礎上,能更細緻地處理平等權議題。


  • 第43卷第三期第2篇(p29-56):輕度自閉症資優學生失敗經驗的情感調節及復原歷程之研究—陳勇祥
    Vol.43 No.3, (2): Emotional Adjustment and Recovery Process for Gifted Students with Mil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nd Failure Experiences—Yung-Hsiang Chen


    本研究以三位已就讀大學之輕度自閉症資優學生為對象,採敘說分析取向,並從復原力觀點,探討其失敗經驗的調節與復原歷程,以了解個案之復原力如何啟動與其復原模式如何建構。研究設計以個別及團體訪談,探討個案經歷失敗經驗的歷程現象與復原過程。研究發現,個案經「感受期」至「行動期」而減輕失敗衝擊,促進自我認知,以釐清成敗關係,並移轉、沉澱、重建後,願意嘗試不同挑戰。其情感調節與復原策略,有助個案調節負向情感並喚起自我責任,同時也賦予事件的正向意義與重塑自我價值。研究結論為輕度自閉症者之人際互動特性可能影響復原歷程尋求協助之意願,且此歷程需內在自我覺察與外部支持同時啟動,並需重要他人之支持與同理。因此,本研究建議應調整個案關注之焦點,輔導其評估事件對自我之影響,再檢視環境與自我之關聯,以轉化對失敗事件的負向感受。此外,教師與家長亦應指導學生理解個人價值並未因失敗事件而消失,藉此學習不過度重視他人評價,以減輕個案常感遭受他人關注之壓力。同時,亦應教導後設認知策略,以強化行動前之自我規劃與監控能力。


  • 第43卷第三期第3篇(p57-81):華語學齡前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的非詞複誦表現與臨床診斷之應用—陳昱君、劉惠美
    Vol.43 No.3, (3): Nonword Repetition Performance in Mandarin-Speaking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A Study of Diagnostic Accuracy—Yuchun Chen, Huei-Mei Liu


    本研究目的是發展一套適用於華語學前兒童的非詞複誦作業,探討華語學前一般發展兒童非詞複誦能力的發展,並檢驗此作業應用作為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早期臨床篩選指標的有效性。實驗一招募4 至6 歲的一般發展兒童,包含4歲組31 名、5 歲組29 名以及6 歲組30 名兒童,蒐集其標準化智力和詞彙測驗以及非詞複誦的表現。作業包含二至六音節的非詞,以音節為單位計算出非詞複誦作業正確率指標。結果顯示,臺灣學前兒童的非詞複誦能力有隨著年齡成長而成熟的趨勢,尤其是在音節長度較長的非詞中更為明顯。不同的年齡組內均可發現明顯的音節長度效應,顯示本項作業可以測量到兒童的語音短期記憶容量。另外,華語學前兒童非詞複誦能力和詞彙理解能力之間有正向相關性,亦顯示本項作業具有良好的效度。實驗二比較華語學前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和一般發展兒童在本項作業的表現差異,以及檢視本項作業的臨床診斷正確性。共有26 名SLI 兒童以及29 名一般發展兒童參與。結果發現顯著的組間差異,華語4 至6 歲SLI 兒童的非詞複誦表現較一般發展兒童差,此差異顯現在不同音節長度上。利用區別分析所得的敏感性、特異性與概似比作為臨床診斷正確性的指標時也顯示,本研究所設計的非詞複誦作業的臨床診斷正確性達到研究建議的良好範圍之內。期望本項非詞複誦作業未來能夠發展為標準化測驗,以協助SLI 兒童早期篩選的工作。


  • 第43卷第三期第4篇(p83-110):以華語可接受噪音量預測聽力損失成人之助聽器使用率—張宸瑋、陳小娟
    Vol.43 No.3, (4): Predicting the Frequency of Hearing-Aid Use by Using Unaided Mandarin Acceptable Noise Level Values—Chen-Wei Chang, Hsiao-Chuan Chen


    國外研究發現選配前量測個人的「可接受噪音量」(acceptable noise level, ANL),可預測未來助聽器配戴後的使用狀態。本研究目的是建構華語可接受噪音量(Mandarin ANL, M-ANL)與助聽器使用率之對應關係及其預測效力。研究工具為華語版ANL 測驗及「助聽器使用現況調查問卷」,以個案有助聽需求時的使用率作為助聽器使用頻繁度的判斷標準。126 位助聽器使用者參與本研究,依現有助聽器有無開啟噪音處理技術分成兩組(無功能組50 人,有功能組76 人)。研究結果如下:一、全體平均未助聽華語ANL 值5.84 dB(SD = 4.42dB,範圍-3 ~18 dB);二、未助聽華語ANL 值和助聽器使用率有顯著的負相關(p < .001),即華語ANL 值愈小,助聽器使用率就愈高;三、助聽器高頻繁使用者平均未助聽華語ANL 值在無功能組為4.33 dB(SD = 3.41),有功能組是4.85 dB(SD = 4.01);四、未助聽華語ANL 值≦5 dB,有85 % 以上機率成為助聽器高頻繁使用者,未助聽華語ANL 值> 13 dB(無功能組)或未助聽華語ANL 值> 17 dB(有功能組),易成為助聽器低頻繁使用者,無功能組整體預測正確率是86.0 %,有功能組為80.3 %。本研究最重要的成果是建構國內助聽器使用者之未助聽華語ANL 值相關數據,也佐證助聽器內建訊號處理技術會改變華語ANL 值。臨床應用建議選配前量測華語ANL 測驗,適時提供聽覺輔具進階技術與諮商,提升助聽輔具購買後的配戴使用率。另須留意未助聽的華語ANL 值僅能解釋聽損者未來助聽器使用率的少部分,仍有多數未知的影響因素需要進一步探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