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4卷第一期第1篇(p1-30):特殊教育類科師資生專業表現水準之調查研究—吳雅萍、陳偉仁、陳明聰
Vol.44 No.1, (1): Special Education Preservice Teachers´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Levels—Ya-Ping Wu, Wei-Ren Chen, Ming-Chung Chen
教育部於2016 年發布「中華民國教師專業標準」,揭櫫以標準本位培育師資的重要性,特殊教育專業標準和專業表現水準的內容也陸續產生,本研究以13所特殊教育師資培育學系與學程之師資生為調查研究對象,探討其對「特殊教育類科師資生職前特殊教育專業表現水準」(五等量表)的具備程度,總共發放2,283份問卷,回收1,941份,剔除無效問卷後,剩下1,929份有效問卷,問卷可用率為99.38%。本研究以描述性統計、重複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多變量變異數分析進行分析,主要發現為:(一)特殊教育類科師資生在40題職前特殊教育專業表現水準中,其整體自我評定結果皆落在部分具備(3分)與大部分具備(4分)之間。(二)特殊教育類科師資生在五個因素的具備程度,以「專業倫理因素」的具備程度最高,「班級教學因素」的具備程度最低。(三)特殊教育類科師資生在五個因素的專業表現之具備程度有顯著差異,且在「專業倫理因素」的具備程度顯著高於其他四個因素,且「班級教學因素」顯著低於其他四個因素。(四)不同年級特殊教育類科師資生在職前特殊教育專業表現水準的具備程度達顯著差異,且愈高年級的具備程度優於愈低年級。 (五)不同年級的特殊教育類科師資生,在每一個因素的具備程度均隨著年級愈高,表現愈好,且依序為:專業倫理、精進協作、課程與教學、班級教學、教育專業。本研究據此進一步提出對特殊教育類科師資培育的討論與建議。
-
第44卷第一期第2篇(p31-58):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與支持性就業服務員的專業知識重要性及具備程度—林真平
Vol.44 No.1, (2): Importance and Preparedness of Knowledge Domains for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Case Managers and Supported Employment Specialists in Taiwan—Chen-Ping Lin
本研究旨在了解臺灣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與支持性就業服務員對其專業知識重要性的評定及具備程度,並比較兩類專業人員在評定知識範疇重要性及具備程度方面是否有顯著性的差異。研究者改編Leahy 等人(2009)的問卷,問卷包含12項知識範疇及73個知識次範疇,以了解兩類專業人員對知識範疇及次範疇對其工作的重要性及自身的具備程度,研究共計取得96 名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及162名支持性就業服務員有效問卷。研究結果顯示,兩類專業人員對不同知識範疇對其職務重要程度的認定排序有所不同。「個案與案量管理」對職管員而言是最重要的,而「就業開拓與安置服務」則是支持性就服員認為最重要的。此外,職管員在其中六項知識範疇的重要性評比顯著高於支持性就服員,凸顯職管員及支持性就服員對其職務所需知識範疇的重要性有所區分。雖然兩類專業人員在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的過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整體而言,職管員及支持性就服員認定其工作所需的中等重要程度的知識範疇仍有九個一致,顯示兩類專業人員有多個共同的專業知識範疇。在評定中等程度重要性的知識範疇中,職管員僅有「個案與案量管理」達中等以上具備程度,而支持性就服員僅有「就業開拓與安置」達中等以上具備程度。雖然這些人員已取得職業重建專業人員的資格認證,但研究顯示,他們在認定職務所需重要知識的具備程度仍顯不足。本研究建議職業重建領域有必要檢討目前養成教育及培訓制度的不足之處,而現職的兩類專業人員均需接受繼續教育以充實仍未完全具備的專業知識。
-
第44卷第一期第3篇(p59-90):我們真的認識數學障礙嗎?──臺灣數學障礙20年研究回顧與問題探究—王宣惠、洪儷瑜
Vol.44 No.1, (3): Understanding Mathematics Learning Disabilities: Two Decades of Research in Taiwan—Wang, Hsuan-Hui, Hung, Li-Yu
數學能力影響個體日常生活與就業品質,亦為學習障礙者常見困難,但相較於閱讀障礙,數學障礙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了解臺灣數學障礙研究的樣貌,對照當代數學障礙定義與研究發現作為反思,主要回顧1995至2017年刊登於國內學術期刊之26篇數學障礙期刊論文以及14筆科技部研究,共計40筆數學障礙研究,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臺灣數學障礙研究大致包括特質診斷與教學介入二主題,且以後者為多,顯示數學障礙學生的教學服務較受關注。整體而言,國內期刊論文實徵研究數量不多,且僅有少數能連結當代腦神經科學與核心缺陷之實證。在數學障礙概念的採用上,科技部研究與期刊論文之間有差距,科技部研究多反映出數學障礙定義的流變,但多數期刊論文仍採取差距標準。概念的差距反映出多數期刊論文對特質診斷的探究較忽略國際趨勢,研究對象可能與當代定義有差異而難以比對。此外,教學介入實徵證據少,且核心能力教學研究比率偏低。在八項科技部教學研究中,僅有一項探討基礎計算能力的教學;而在五篇實徵性期刊論文中,則主要探討資訊多媒體的應用、後設認知解題策略與圖示表徵策略對數學障礙學生文字題解題表現的效果。另外,國內期刊論文與科技部研究皆偏重文字題解題表現,且較缺乏語言歷程相關因素之區辨。本文根據上述發現,反思國內累積之實徵證據是否能提供教育工作者對數學障礙有完整的認識、引導出適合數學障礙學生的學習介入之探討,並據此對未來研究提出相關結論與建議。
-
第44卷第一期第4篇(p91-117):國小兒童臺灣手語理解能力測驗之編製及其在啟聰學校之應用—劉秀丹
Vol.44 No.1, (4): Taiwanese Sign Language Receptive Skill Test for Children as An Evaluation for Elementary Level Students at Deaf Schools—Liu, Hsiu Tan
本研究目的在發展國小兒童臺灣手語理解能力線上測驗,故於參考國內外手語測驗文獻、諮詢專家後,擬定測驗架構與內容並發展成線上測驗,建立測驗信、效度,接著實際施測評量三所啟聰學校國小部33名單純聽障學生的手語能力,以便找出手語學習落後的學生,提供教學建議。研究主要結果如下:一、國小兒童臺灣手語理解能力線上測驗的架構包括詞彙理解、句法理解及段落理解三個分測驗,各有21、20及9個題目,採線上個別施測,大多數學生在25分鐘內完成測驗。二、本測驗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重測信度、折半信度、內容效度。測驗結果與非語文智商、教師對學生的手語評等、學生手語能力自評等有顯著相關,表示具有外在效標關聯效度。高年級學生表現優於低年級學生、父母親為聾人的學生表現優於父母親為聽人的學生,顯示測驗的區辨效度。三、啟聰學校國小聽障學生的手語能力,詞彙平均答對率近八成,句法理解與段落理解約為六成。本研究進一步以學生問題表分析學生表現,並針對值得注意的學生提出建議。四、與手語理解能力達顯著相關的變項包括父母親聽力狀況、年級、年齡、就讀啟聰學校年數、非語文智商、發現聽損月齡、開始學手語的年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