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46-2期
  • 第46卷第二期第1篇(p1-29):以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特殊教育輔助科技課程之實踐成效—林珮如
    Vol.46 No.2, (1): Practical E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Special Education Course on Assistive Technology—Pei-Ju Lin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 旨在探討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運用於某國立大學特殊教育系輔助科技課程之實踐與成效。本研究參與者為選修輔助科技課程的39名四年級學生,共分成8 組,每組4-5 人。研究者以行動準備期、課程實踐期、反思與成長期三階段發展PBL 教學模式,並透過問卷調查、焦點團體訪談、省思日誌、文件等量化與質性多元資料的蒐集,以了解PBL 運作的歷程與成效。本研究主要將教學案例融入問題情境中,模擬教學實務,讓學生整合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專業知能,以小組合作方式解決三個案例的問題。同時在PBL 運作歷程中,以學生為核心,學生在小組中分別擔任主席、紀錄、發言人與其他組員等角色,教師則擔任誘發者、引導者與促進者。 研究發現,所有學生對於PBL 教學法持正面評價,肯定PBL 有助於學生專注與參與課堂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以及在PBL 歷程中,學生學習主動搜尋相關資訊、參與小組討論並與同儕溝通協調與團隊合作,以多元與系統性思考推理、問題解決方式,整合與應用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專業知能解決案例問題,進而習得輔助科技專業知能。本研究結果對於大學教師在師資培育應用PBL 教學法提供一可行之教學實踐參考案例。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教學實務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並說明其研究限制。


  • 第46卷第二期第2篇(p31-60)::探討啟聰學校學生持有之科學家意象(p31-60):—林佳穎、邱美虹、林佳弘
    Vol.46 No.2, (2): Images of Scientists Held by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Jia-Ying Lin, Mei-Hung Chiu, Jia-Hong Lin


    學生持有之科學家意象可能會影響他們對科學的態度,以及選讀科學相關科系與職業的意願。已有許多研究討論不同族群、性別與年齡的學生持有之科學家意象,但較少研究討論聽障學生持有之科學家意象。本研究認為可能是因為聽障學生的聽力受損,且溝通能力與閱讀能力受限,故使用問卷或晤談皆不易瞭解他們持有之科學家意象。Chambers 於1983 年發展出「畫科學家測驗」,受試者僅需在圖畫紙上繪製出人像即可進行評估,故本研究使用畫科學家測驗以瞭解啟聰學校學生持有之科學家意象。本研究參考先前研究發展出「現代科學家檢核表」,並將68 位啟聰學校高中生的繪圖資料進行檢核與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啟聰學校高中生持有之科學家特徵最多為整潔乾淨、男科學家、中年以上與有好奇心,女科學家特徵與較多正面印象有正相關,男科學家特徵與較多刻板印象有正相關;啟聰學校高中生持有之科學家類型以刻板印象為最多,並發現學生畫出無關科學家的比例偏高;此外也發現女學生持有較正面的科學家意象,男學生持有較負面的科學家意象,不同年級學生持有之科學家意象無顯著差異。經由深度晤談發現啟聰學校高中生對科學較不感興趣,也認為自己較不適合學習科學。最後本研究建議教師在教導使用手語之啟聰學校高中生時,可以多提供關鍵字線索,以及教導學生自我監控之技巧;並能於教學中多融入女科學家故事、科學有益於社會之議題以及探究與實作活動,讓學生產生科學認同感,進而提升學生參與科學的可能性。


  • 第46卷第二期第3篇(p61-91)::中文版慈悲心靈量表應用於臺灣青少年之心理計量分析—張芝萱
    Vol.46 No.2, (3):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Chinese Version of Compassion Mind Scales as Applied to Taiwanese Adolescents—Chih-Hsuan Chang


    慈悲與心理健康的關係,近年逐漸受到學術與臨床研究的關注,其概念可擴展資優生情意發展的視域。惟現階段尚無適用於中小學的中文測量工具,因此,本研究進行了兩項國外慈悲量表之中文化工作—慈悲感知與行動量表(The Compassionate Engagement and Action Scale),慈悲憂慮量表(Fears of Compassion Scale),以651 位5 到12 年級學生樣本(包含中小學資優生與普通生),系統的檢驗量表信效度與因素結構,確認其跨文化適用性。結果顯示:一、中文版慈悲感知與行動量表,經驗證性因素發現:「自我慈悲」、「對他人慈悲」、「他人對己慈悲」三個子量表下各包含二因素:慈悲的感知(理情涉入)及行動(實踐智慧);二、中文版慈悲憂慮量表之三個子量表下各具二因素:「自我慈悲的憂慮」包含「自我疏離」和「嚴以律己」;「對人慈悲的憂慮」包含「心理負擔」、「負面人性」;「他人對己慈悲的憂慮」包含「擔憂失落」和「關係距離」;三、中文版慈悲心靈量表具良好的內部一致性與再測信度;慈悲感知與行動和情緒型態、安全依附及人事智能呈顯著正相關;慈悲憂慮與逃避和焦慮依附呈中高度正相關,與人事智能呈低度負相關;四、透過雙元因子CFA 模式,可發現個體的慈悲心靈除了受「自我慈悲」、「對人慈悲」和「他人對己慈悲」等脈絡因素的影響,同時受「慈悲憂慮」、「慈悲感知與行動」特質因素的影響。綜言之,中文版慈悲心靈量表應可適用為測量青少年慈悲心靈構念之研究工具,並可藉此了解資優生的情意發展。最後,提出本量表未來研究與應用之相關建議。


  • 第46卷第二期第4篇(p93-123):高中語文學術性向資優班潛在退班傾向學生之抉擇與生涯思考脈絡—陳勇祥
    Vol.46 No.2, (4): Career Thinking of Verbally Talented Students in Senior High School and their Decision to Withdraw from Gifted Class—Yung-Hsiang Chen


    本研究探討高中語文學術性向資優班學生萌生退班念頭之因及其去留抉擇,並依其生涯取向,分析生涯思考與生涯決定之脈絡。依據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問題為:了解語資班學生產生退班念頭的動機背景與衝突發現及調適轉變,並分析其對生涯的覺察反思與生涯決定之影響脈絡。因此,本研究以紮根理論研究取向,透過深度訪談,蒐集研究參與者之去留抉擇與生涯思考的歷程脈絡與現象經驗之資料,以建構其意義內涵。研究參與者為就讀大學四年級學生,且高中就讀語文學術性向資優班,曾有退班傾向但最終未退班者,共13 位。其中女性9 位,男性4 位,平均年齡為21.6 歲。結果發現:學生萌生退班念頭與升學體制、學習方式及未來發展有關,亦有認為語資班與其期待不符。而當其抉擇是否退班的過程,發現其中仍有諸多吸引其繼續就讀之處,是引發其在抉擇衝突中能釐清想法的關鍵。此外,大學科系給予研究參與者諸多不同的學習歷程,亦使其理解學習環境與科系及生涯的關聯,非為絕對限制。因此,本研究建議教師應強化覺察力,以及早發現潛在退班傾向學生並尋求適時介入之時間點,同時透過分析學生優勢潛能與表現差距的歷程,引導其思考自我之學習偏好與執行落差的調適方式,並關注其於此一歷程之想法變化,作為語資班之班級經營、課程規劃、行政運作與教學策略等向度調整之參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