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9卷第二期第1篇(pp1-34):反思寫作應用於特殊教育師資培育課程之實踐和成效—林珮如
Vol.49 No.2, (1)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Reflective Writ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for Special Education—Pei-Ju Lin (pp1-34)
反思在教師專業成長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反思寫作被證實是提升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工具。目前大學中缺乏系統性培養反思能力的課程,導致學生的教學反思僅限於描述層次,未能有效提升其反思能力。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方法,旨在探討反思寫作教學模組應用在特殊教育基礎專業課程中的實踐歷程及成效,以及教師在歷程中的角色與反思。研究參與者為39名選修特殊教育基礎專業課程的二年級學生,透過問卷調查、個人和焦點團體訪談、反思日誌等多元資料的蒐集,以深入了解教學模組的實際運用及其影響。課程規劃為18週、每週兩節課,反思寫作教學模組涵蓋後設反思、反思風格分析、主題反思和結合其他課程的實作活動等四個階段。反思寫作格式採用自由書寫、ORID四層次問題和六階段反思循環工具,並結合自我、同儕與教師回饋。研究結果顯示,每位學生至少完成18篇反思日誌,總計702篇。隨著書寫時間增加,反思日誌字數呈現上升趨勢,尤其是實作活動。大多數學生認為結構化的反思寫作教學模組有助於深化學習內容、持續專業成長、提升反思的深度與廣度,並促進自我覺察和自我賦權。此外,反思行為能融入日常生活和其他課程中。然而,也面臨如同儕回饋品質受同儕選擇與積極度影響等挑戰。教師在實踐中扮演引導者、評估者和觸媒者的角色,透過自我與同儕回饋的雙重機制,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反思。本研究結果為大學教師在特殊教育師資培育課程中應用反思寫作提供了可行的教學實踐參考案例。
-
第49卷第二期第2篇(pp35-63):左右為難:早期療育社工員倫理議題與決策—王昱晶、胡中宜
Vol.49 No.2, (2) Social Workers´ Ethical Issues and Decision Making in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 Agencies—Yu-Ching Wang, Chung-Yi Hu (pp35-63)
早期療育社工員在機構中必須與家長及專業人員、組織等系統合作,服務過程中彼此不同的價值觀及立場產生衝突,使社工員陷入倫理兩難的情境,而處理這些倫理議題的決策也將影響到服務對象的權益及社工員本身,然而國內並未有相關倫理研究。本研究先就早期療育服務中的倫理議題做為開端,再以不同領域社工角色下面臨的倫理決策,系探討早療社工在機構面臨的倫理情境,以及其採取的倫理決策。選取8 位早療社工員,透過深度訪談法及主題分析法完成資料蒐集與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 早期療育社工員面臨的倫理議題可分為與家庭工作、與系統工作兩部分。2. 倫理決策會歷經倫理覺察、倫理判斷、倫理行動等階段。經由研究結果與討論,本研究建議:1. 社工培養自我覺察與反思能力。2. 社工實務強化倫理議題的訓練。3. 社工教育融入華人文化脈絡的倫理思辨。
-
第49卷第二期第3篇(pp65-90):臺灣版兩歲期自閉症篩檢工具簡版篩檢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幼兒的正確率—朱慶琳、吳進欽
Vol.49 No.2, (3) Accuracy of the Taiwanese Version of the Screening Tool for Autism in Two-Year-Olds: Brief Form for Detecting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in Toddlers—Ching-Lin Chu, Chin-Chin Wu (pp65-90)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是先天、長期的神經發展障礙症。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幼兒早期療育的效果彰顯早期篩檢的重要性,然而,大部患者都是在三歲以後才被診斷出來。本研究目的是發展臺灣版兩歲期自閉症篩檢工具簡版(Taiwanese Version of the Screening Tool for Autism in Two-Year-Olds: Brief Form, T-STAT: BF),透過兩個子研究,發展與驗證T-STAT: BF篩檢三歲以前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幼兒的正確率。研究一招募生理年齡介於18-36個月的幼兒,參與者包括40名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幼兒(平均生理年齡26.95個月,平均整體心理年齡17.2個月)與40名發展遲緩幼兒(平均生理年齡,25.85個月,平均整體心理年齡18.85個月)。使用T-STAT當作評估與篩檢工具,找出具鑑別力的題目作為簡版。依據不同標準可以取得五題與七題兩種簡版,分別稱為T-STAT: BF5與T-STAT: BF7。T-STAT: BF5以3分作為切截分數,敏感度與特異度分別是.93與.90;T-STAT: BF7以4分作為切截分數,敏感度與特異度分別是.93與.90。T-STAT: BF5與T-STAT: BF7篩檢正確率皆為優良。研究二參與者為生理年齡36個月以下的幼兒,包括126名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幼兒(平均生理年齡26.71個月,平均整體心理年齡16.79個月)與118名發展遲緩幼兒(平均生理年齡24.69個月,平均整體心理年齡18.74個月)。依T-STAT: BF5進行分類,敏感度與特異度分別是.91 與.84;依T-STAT: BF7進行分類,敏感度與特異度分別是.91與.86。T-STAT: BF5與T-STAT: BF7於大樣本之篩檢正確率皆良好以上,研究結果支持T-STAT: BF是正確率相當理想的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幼兒早期篩檢工具,後續研究需以縱貫設計形式驗證T-STAT: BF的篩檢正確率的穩定度。
-
第49卷第二期第4篇(pp91-118):自我轉型:聽障人士才能發展歷程之探究—陳思妤、呂金燮
Vol.49 No.2, (4) Self-Transformation: Talent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Szu-Yu Chen, Chin-Hsieh Lu (pp91-118)
本研究從才能發展典範的觀點,探究聽障人士才能發展歷程及其獨特之處。理論上,提供特殊需求學生學習以及適性揚才的機會是特殊教育的最終目標;然而,長期以來,聽覺障礙學習者的優異能力與才能發展並未受到充分的支持與探究。本研究採多重個案研究法,邀請三位不同專業成就的重度聽障人士參與研究,探究聽障人士在一般聽常的學習環境中,其成功發展才能的歷程、挑戰與支持條件。資料來源以半結構訪談為主,輔以非正式觀察、文件與影像媒體等多元資料,質性分析聽覺障礙人士才能發展的歷程與支持條件。研究發現聽覺障礙人士成功發展才能的歷程,是其在聽覺障礙與聽常社會文化之間不斷調適的自我轉型歷程,早期口語溝通能力促發才能發展傾向的分化、父母早期仲介學習經驗支持建立自我改變的能動性、人際困頓中專注目標培養成功特質、承擔社群責任突破聽覺障礙、及自我目標的調適等是轉型歷程的關鍵條件;此外,發現聽障人士自我轉型不僅是能力或知識的問題,也是態度與意志的問題。依據研究結果,從才能發展典範的觀點,提出對聽覺障礙學習者適性適才發展教育方案的啟發與建議。